時評:認清股權分置改革的博弈本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0日 11:51 東方早報 | ||||||||
早報首席評論員 李巨微 昨日,滬深股市呈現暴跌行情。上證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大幅下挫28點,報收1130點。在滬深證交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出臺《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業務操作指引》,4家首批改革試點公司浮出水面———股權分置改革終于進入操作階段的背景下,股市大盤不僅未現反彈,反而加速下跌,看似出人意表,其實不足為怪。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反復強調要以“博弈思維”分析看待股市相關問題。4月14日,在《“含權折股”是化解股權分置主要方向》一文中,我們又指出,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即將啟動意味著“圍繞化解股權分置的實質性利益博弈正拉開帷幕”。眼下與今后一個時期,如果沿用這一思維方式,充分洞穿股權分置改革的博弈本質,當能夠“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動態地認清股票市場演變的整體方向,直至把握二級市場的階段性走勢與特征。 具體而言,運用“博弈思維”,可以發現圍繞化解股權分置的博弈線索如下: 首先不妨設問,股權分置改革試點為什么會體現為重大“利空”因素?究其要害在于,4月29日中國證監會《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所宣布“方案協商選擇(大股東出方案、流通股股東表決)”原則。一些觀察人士為這一“市場化”做法鼓掌,但真正的市場參與者多數不以為然,部分人甚至認定它在實踐中無法達到利益平衡,注定無法大范圍生效。 那么,股權分置弊端始于計劃經濟的那一套做法,責任不言而喻,為什么不能在考慮上市公司差異性基礎上,通過“集中定價”方式統一解決?這事實上是認清圍繞股權分置博弈的重要切入點。可以肯定地說,資本市場直接監管部門是進行過統一化解這一市場頑癥調研的,但由于強勢利益主體反對,此路至今沒有松動的縫隙。 于是,直接監管部門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分散決策”方式,以期盡快啟動改革試點、打破堅冰。一旦試點啟動,直接監管部門將獲得展開下一步博弈的立錐之地。盡快啟動試點主訴求之下,證監會另有兩項訴求:一是以建立流通股股東表決制度制衡大股東,二是實現“流通股含權”。至今,流通股股東表決制度已經確立;而4家首批試點公司透露出的“預案”均包含著我們所主張的“含權折股”內容,表明“流通股含權”似乎已屬“既成事實”。 無疑,相對于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期盼,建立在利益主體博弈基礎上的化解股權分置試點安排僅僅是邁出了無法鎖定預期的一小步。昨日,于早報刊發的記者專稿中,張衛星就對證監會未將補償流通股股東力度更大的幾家民營上市企業確定為試點公司表示遺憾。其顯示證監會正小心翼翼地把握著“分寸”,既怕把投資者胃口調得太高,又怕大股東連“流通股含權”都不認賬,畢竟這一概念并非“名正言順”。 沿著以上線索,關注股權分置的下一步博弈圖景———就流通股股東而言,至今于大原則制定上缺乏話語權系不爭事實,既然“分散決策”給予了參與博弈的“二等權利”,惟有對那些提出諸如“10送2”的“狗皮倒灶”補償方案,獲取變現通行證的大股東堅決說“不”。 大趨勢上,“分散決策”獲得實質性進展的標示無疑是,不同類別的上市公司分別取得了“定價”基準,且大盤國資上市公司出資人認同這樣的“定價”基準。做到此點十分困難,但并非沒有可能性。而能否有一批基準方案成功施行,說到底,關鍵在于國資上市公司出資人的態度,投資者不妨拭目以待。或許如一些學者所預言,“分散決策”將被證實超越了中國市場經濟發育程度,那就更需耐心等候新的博弈之局搭建。 與把握股票二級市場的階段性走勢與特征相關,我們分析發現,當前中國內地股市似進入了一個與“推倒重來”沒有多少實質差異的“算總賬”階段。股權分置固然是亟待化解的市場核心癥結,對上市公司質量問題、券商巨虧問題等重要癥結,管理層似有一并處置,讓股市吸引“增量投資者”、煥然起步的意思。于市場轉型的一些“歧點階段”,難免有人成為被禍及之“池魚”。對之,“存量投資者”不可不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