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問中集的調查手記 大膽假設卻忘了小心求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6日 08:42 證券時報 | ||||||||
□本報記者 黃麗 王君擇 2月5日,在某知名網站“股票”欄目的首頁,一個《七問中集》的大標題,赫然擺在了頭條。 眾所周知,中集集團(資訊 行情 論壇)名列2004年深滬兩市第一績優股,莫非中集出
大膽假設,卻忘了小心求證 顯然,于玉群已經閱讀過這篇文章。他用八個字來評價這篇文章:漏洞百出,別有用心。 他說,這篇文章的作者所表現出來的會計素養好像很專業,有數據、有分析,看起來很有說服力,不明真相的人容易被文章蠱惑。文章作者作為專業人士,應該有能力對公司公開信息、行業資料進行全面的客觀分析,應該能夠得出一個相對客觀、令人信服的結論。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文章的作者卻采取片面的推論甚至是臆斷,得出荒謬的結論。 例如,在集裝箱銷售價格上,簡單地將中集與競爭對手相比,卻不考慮訂單周期、批量、相應的采購周期價格變動以及服務等因素。在利潤上,居然也能將中集與之比較,競爭對手如果虧損,中集必須要虧損? 于玉群說,集裝箱生意是訂單生意,不同時間簽訂的訂單,即使交貨時間一樣,其價格也可能有區別。雖然集裝箱行業不大,能夠查詢的行業資料并不容易取得,但文章作者既然是專業人士,也做了很多煞費苦心的調研,應該能夠像真正的專業證券分析員一樣,查詢到集裝箱行業的數據,了解集裝箱行業的一些基本情況。事實上,文章沒有引證任何集裝箱行業的專業機構的數據,而這些數據在真正的專業證券分析員的研究報告中卻被廣泛引證。 另外,他指出,華南地區生產的集裝箱并不是全部從深圳出口,統計口徑的不同,結果會有很大差異。文章作者甚至連TEU與箱價之間的常識都沒弄清楚:TEU也稱標準箱,是20英尺當量單位(Twenty Feet Equivalent U-nit),是集裝箱數量統計單位,而箱價并不是以TEU來計量的,比如一個40英尺的集裝箱在數量上統計為2TEU,但其價格并不是2個20英尺集裝箱的價格。 對于記者同樣感到困惑的財務費用問題,于玉群解釋說,中集2003年A股增發,對于財務費用降低具有很大的幫助;另外,中集的企業規模以及國際化經營能力,使中集能夠不斷爭取到更低利率的貸款,這也正是中集綜合競爭力的體現。 致力于保護中小投資者 于玉群說,中集的管理層也都在第一時間閱讀過這篇文章,最初的反應是不予理睬,讓事實說話,包括一些財經媒體以及業內專業人士,也是支持中集采取不予理睬的態度。但當有越來越多的中小投資者電話咨詢,發出疑問、困惑甚至憤怒的聲音后,公司作出了決定:“不管文章出于什么目的,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利益高于一切。”出于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利益的目的,需要發表聲明,避免投資者被誤導,以盡中集責任。用于玉群的話說,機構投資者有辨別能力和自己的價值判斷,公司發表聲明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挽救中小投資者”。 這篇文章被網站轉載后,中集接到了大量的投資者咨詢電話,基本上都是中小投資者的。于玉群說,部分中小投資者不具備專業分析的條件,缺乏辨別能力,所以財經媒體對中小投資者的影響是廣泛的,正因為如此,財經媒體必須負起責任。 于玉群說,中集不怕質疑,更歡迎善意的質疑。中集信奉一句話“路遙知馬力”。歷史上對于中集質疑的聲音都被時間所驗證是站不住腳的,對于今次的質疑,也讓人疑惑其動機何在。 他說,中集2004年取得優秀業績的根本原因在于,中集在戰略上把握住了難得的市場機遇。中集的管理層十分穩定,總裁麥伯良已經為中集服務了22年,擔任總裁14年。而該文章作者暗示公司管理層“任期將盡”、“激勵辦法”來誤導讀者,令人不可思議。 另外一種常識性判斷是,公司有再融資計劃也有可能被推斷為作假的動機,而中集集團2003年完成增發,目前還沒有再融資計劃。 一位名叫“俺的是膽”的網友在這家網站論壇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個人以為,這點事太習以為常了,中集被質疑過很多次了,什么價太高、應收款等問題從不間斷,可是股價越走越高,啥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老股東們見多不怪,新股東們可能有些忐忑不安。” 動機何在? 文章作者的動機何在? 也許是因為中集在中國證券市場上的地位太獨特。中集集團上市已經11年,是通過時間驗證的“第一績優股”,在行業內連續9年居集裝箱全球市場份額第一位,連續6年位居中證亞商上市公司50強。中集集團總裁麥伯剛剛被評為2004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也許因為中集太優秀,而市場上對作假總是心有余悸,受到質疑在情理之中。有人評價,也許因為中集太有名,質疑中集能快速取得“出位效應”?還有聲音說,也許文章的背后有機構存在,它比誰都更清楚中集的優秀,苦于倉中沒有中集的股票? 于玉群介紹,事實上,在一個月前,已經看過此文的另一版本。當時國內某知名媒體的一位編輯接到作者投稿,抱著為投資者負責的謹慎態度,就此文與中集進行了聯絡,并就文章的內容進行了調研。中集對于這份質疑文章的各條問題有針對性地作了詳細解答,該媒體放棄了刊登。 據說,該文之前的標題是《中集集團:又一個“東方電子(資訊 行情 論壇)”?》,非常引人注目。 孰是孰非越辯越明 中集為中小投資者擔心,這在網站股票論壇的言論里也得到了印證。正、反雙方言論激烈,但支持中集的比例仍占多數。 那么,那些大的機構投資者真的不擔心?記者按圖索驥,與一位重倉持有中集的基金公司的經理取得了聯系,他在電話里哈哈大笑:這篇文章“根本不用看”。他反問記者:你信? 這位基金經理稱:看到“七問”的第一問,在銷售價格上將中集與競爭對手進行簡單的比較,就覺得十分可笑。其余的“六問”,他幾乎是面帶著笑容草草過目的。 另一位機構投資者對記者說:去看看那些中國最權威、最專業的研究機構對中集的評價,再看看中國最有實力的機構投資者的行動,你就會覺得這幾位所謂“專家”的不攻自破了。這些一流機構的數十名專家,多次實地走訪考察中集,對集裝箱行業進行過詳盡的分析,誰更可信? 他認為,文章中“集裝箱的同質化促使價格相差無幾”的觀點,說明作者對集裝箱行業以及2004年市場情況沒有進行深入調研。另外,中集在集裝箱報關出口上如果膽敢與海關不一致,海關、稅務早已上門“拜訪”了,用不著等到“專家”來質疑。 記者在網上搜索到財務專家劉姝威對中集的評價:“中集集團是我國最好的上市公司之一,中集集團的投資者都獲得了非常好的投資回報,中集集團向投資者展示了中國證券市場未來發展的前景。”(麥伯良當選2004年度CCTV年度經濟人物之專家推介) 劉姝威曾經用600字推翻了“藍田神話”。而這篇6000余字的《七問中集》,怕是很難修成“正果”了。 前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