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以2013年為標志,經濟增速已經轉換成為結構性和階段性的長期的周期性下滑,即主要由需求不足的周期波動演變為供給約束的周期波動,從而中速增長將常態化。政策建議:維持政府主導投資的適度規模,部分抵消投資增長放緩對經濟產生的緊縮效應,但要避免刺激新的過剩產能的形成;繼續推進稅費改革,合理調整和降低居民支出負擔,有效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提高消費在內需中的比重;釋放以體制改革促進經濟健康增長的積極信號,穩定市場預期,引導社會資源向著有利于結構調整的方向流動和配置。
客觀地說,要對我國未來經濟增長前景做出比較確切的判斷,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我們試圖在分析影響經濟運行的各種有利與不利的因素的基礎上,嘗試對此初步做出自己的判斷。
經濟周期結構性階段性特征更加突出
2013年,中國經濟并沒有延續上年第四季度經濟增速上升的趨勢,而是基本維持了與上年相差無幾的經濟增長速度,標志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向“中速”轉換,2008年體現為危機沖擊下的有效需求不足性質短期周期性下滑,但以2013年為標志,這種增速轉換已經成為結構性和階段性的長期的周期性下滑,即主要由需求不足的周期波動演變為供給約束的周期波動,從而中速增長將常態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要素成本上升將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服務業比重將上升,但兩者的勞動生產率將低于制造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從2008年至2013年,就在經濟復蘇纏綿難愈之際,中國被過去高速增長所掩蓋的一些內部矛盾也日漸凸顯。這突出地表現在要素資源的供給方面,特別是土地和勞動力,供給日益稀缺,成本不斷攀升。這5年間,一直支撐中國對外貿易高速增長的低成本優勢已經受到極大削弱,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也難以再現往日的輝煌。
中國要素供給狀況的變化,將推動中國產業結構發生重大的變化,特別是服務業比重將進一步上升,使得國內居民獲得更大的消費效用,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也會有所提高。然而,服務業的比重提高盡管能夠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也可以讓國內居民獲得更多的效用福利,但由于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相對低于制造業,從而使得經濟增長速度會出現趨勢性的回落。
2,產能過剩消解將需要3年至5年,產能過剩的存在將弱化需求改善引致的投資乘數效應。因此,從這些角度講,經濟內部存在的產能過剩,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對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從而使得中國經濟的復蘇也變得更為困難。
3,全球化、城鎮化和重工業化“三化”疊一的時代已經逝去,“大投資”“大開放”帶來的旺盛需求將趨勢性回落。
穩增長政策目標不會改變
進入2013年,中國繼續實施“穩增長”的政策,并及時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了適度的預調微調,從而使得第三季度扭轉了前兩個季度的經濟增速下滑局面,確保了年度7.5%的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也正因為穩增長政策對經濟增速企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穩增長或許將不是首要的政策目標,但是穩增長作為一種政策目標將基本保持不變,同時“穩增長”的政策邊際效應會呈現逐漸遞減之勢,從而“穩增長”政策對未來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也會有所降低。不過,由于2013年穩增長政策只是著力于預調和微調,遵循了一種“微刺激”的原則,所以對經濟內部結構的危害相對較小,操作不僅更具有靈活性,而且也更加具有可持續性。
由于當前產能過剩狀況比較嚴重,政府適度增加投資規模不會刺激新的產能的形成,而是會有利于消化過剩的產能,這是與2009年的投資擴張計劃刺激大量的新的過剩產能的重要區別。不僅如此,由于2013年前三季度穩增長政策在投資擴張方面顯得比較有節制,從而也更具有持續性。這些都保證了現階段穩增長政策不會造成大的宏觀經濟波動。不過,由于2013年前三季度不包含三行業投資的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已經低于包含三行業投資的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未來這種趨勢很難長久延續,穩增長政策的邊際效應可能會遞減,這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未來經濟的穩定增長。
綜上所述,由于結構變化和階段轉換特征明顯,我們認為未來經濟難以再現高速增速局面。盡管如此,由于經濟內生調整越來越充分,經濟主體也越來越適應中速增長的新形勢,經濟自主性增長能力將進一步增強,從而在經濟政策不發生大的變化的情況下,2014年經濟增長將保持穩定運行。
引導社會資源向有利于結構調整的方向流動和配置
本屆政府在處理宏觀調控和結構調整二者關系時的審慎態度,不僅有對通過“調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堅定決心,而且對當前經濟增長的放緩態勢也給予了密切關注和高度警惕,同時也更加重視“促改革”來達到“調結構”和“穩增長”的作用。基于此,我們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建議一:維持政府主導投資的適度規模,部分抵消投資增長放緩對經濟產生的緊縮效應,但要避免刺激新的過剩產能的形成。維持擴大政府主導的適度投資規模仍是短期內防止總需求進一步萎縮的主要途徑。不過,由于去年前三季度政府主導的公共設施管理業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投資增速分別已達到較高水平的29.4%和23.3%,所以,要密切注意控制投資規模和促進投資結構的優化。當前可以選擇擴大保障住房建設、城鎮棚戶區改造、城鄉統籌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區域產業轉移需要基礎設施建設等作為投資的重點領域。
建議二:繼續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盤活存量,用好增量,通過金融資源配置的結構調整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和結構轉型。當前經濟增長仍處于不太景氣區間,仍然需要維持穩健偏寬松的貨幣政策。而經濟結構的扭曲造成存量金融資源配置于大中型重工業行業、房地產等虛擬經濟領域的比重過大,需要通過利率市場化、加強金融監管等方式改變金融資源配置結構,特別是要確保新增金融資源更好地用于實體經濟,特別是需要將更多的新的金融資源配置于中小微企業,鼓勵它們提高投資規模和效益。與此同時,要采取措施對沖金融改革可能對已有政策的沖擊。
建議三:繼續推進稅費改革,合理調整和降低居民支出負擔,有效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提高消費在內需中的比重。我國實行的以流轉稅為主的稅收體制,會造成中低收入者的稅負相對過重,而高收入者的稅負過輕。同時,普遍存在的物流成本過高和收費項目繁多等問題,一方面會降低企業利潤,另一方面還會抬高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因此,應推動流轉稅制改革,逐步建立以直接稅為主體的稅收體制,特別是要減免部分服裝和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應繳納的增值稅,大力清理收費項目,降低居民購買支出負擔,促進居民消費需求的提升。
建議四:重新審視和調整中國對外經濟戰略,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加大對一般貿易出口的支持力度,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矯正扭曲的內外需結構。我國通過優惠政策利用外資鼓勵加工貿易的戰略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正在逐漸消失,而由國際收支失衡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和貿易摩擦對一般貿易的危害卻日益增加,這對當前中國的出口增長以及經濟穩定運行都產生了不容小覷的影響。當前要對中國對外經濟戰略進行調整,減少對加工貿易的政策優惠,更加重視一般貿易出口的發展,同時鼓勵對消費品和高科技生產設備的進口,減輕國際收支失衡的程度。
建議五:釋放以體制改革促進經濟健康增長的積極信號,穩定市場預期,引導社會資源向著有利于結構調整的方向流動和配置。當前,應制定明確的改革路線圖,支持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大壓縮和淘汰過剩特別是落后過剩生產能力,并向社會公布,讓市場主體明白未來的改革動向和政策方針,了解政府提高經濟效率、促進結構調整的堅定決心,并使這種預期內化到市場主體自身的投資和消費活動中,使之符合未來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避免資源誤配置可能造成的損失。(倪鵬飛 呂風勇)
(作者分別為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