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降準或不降準,降息或不降息。”由于近來市場利率連續高燒不退,坊間對央行降準、降息的猜測也日漸升溫。而掌握著流動性松緊閥門的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卻頗為“淡定”。在焦灼的資金需求和監管層一如往常的態度下,一場關于降準、降息的爭論愈演愈烈。
6月以來許多商業銀行陷入錢荒困境,銀行間市場資金利率一升再升。昨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短期利率全線飆漲,其中隔夜利率狂漲206.40個基點至7.6600%;14天期利率更是上漲212.90個基點,至7.8390%,顯示銀行6月底面臨更大流動壓力;7天期利率上漲137.20個基點,至8.0750%。
而本周早些時候,市場有傳言稱,四大行要求央行本周降準,盡管該消息并未證實,但銀行間市場利率大漲似乎預示著,資金面的錢荒局面正在蔓延。不過,圍繞著是否應該放松貨幣政策問題,市場的分歧正在擴大。
商業銀行飽受錢荒煎熬,另一方面5月多項經濟數據表現缺乏亮點,其中,出口、投資、消費這三駕馬車表現均低于此前市場預期,市場盼望央行放松貨幣政策,推出降息、降準重磅政策。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中國經濟的復蘇開始遇到明顯的困難,這也意味著貨幣政策應該更加寬松,央行需要以降息手段提振經濟。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指出,雖然市場存在降息預期,但鑒于目前資金流動性緊張的格局,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顯得更加有針對性。“降息是貨幣政策的整體放松,有利于經濟凈增長,但是否有利于經濟增長結構的調整,是否會讓市場產生泡沫,這些都值得商榷。相比降息而言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在目前的情況下更加直接。”他表示。
然而,央行在近日公開市場操作保持平穩,逆回購工具依舊束之高閣,6月18日,央行還發行20億元央票,今日,央行還將再發行20億元3月期央票。央行施以逆回購、SLO工具向市場“放水”的預期暫時落空。對此,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微博]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銀行體系并不缺流動性,市場利率的高漲更多的是因為恐慌情緒所致,有能力拆出資金的銀行也比較謹慎,導致拆借利率連續上漲。在他看來,部分銀行由于理財產品到期兌付、操作違規等問題,存在較大資金缺口,寄希望于央行降存,但目前來看央行不愿為個別銀行的行為買單。趙慶明表示,存款準備金率、基準利率是非常嚴肅的工具,帶有明顯的信號意義,央行短期不會動用這兩大工具。
央行下屬《金融時報》本周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稱,中國貨幣市場不太可能出現流動性危機,個別銀行之所以出現融資問題,主要因為這些銀行過度依賴在銀行間市場拆借短期資金,而且房貸規模超出了監管機構的限制。文章稱,銀行業應該靠自己的力量解決融資問題,而不是指望央行來提供流動性。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央行的態度。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