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長源:啟動9億農村大市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1日 17:17 證券導刊 | |||||||||
平安證券 孫方紅 農村消費市場啟動是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根本出路,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將“支持城市流通企業經營網絡向農村延伸,為農民增加消費提供便利”。商務部啟動“萬村千鄉”和“雙百市場”工程,改造傳統“農家店”,財政支農力度前所未有,這一切將為零售商業企業開辟農村市場創造嶄新機遇。
農村消費:經濟可持續增長之路 在全國人大十屆四中全會上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草案)》、以及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2006年財政預算草案中,無不突出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主體思路。如何轉變增長模式,使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三農”問題都是不容忽視的。根據未經修訂過的最終消費數據顯示(圖1),從2000年起,我國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雖然根據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在經濟的起飛階段,消費的比重要低一些,但仍然會高于60%。現在世界平均消費率為70%以上,可是我們國家,在2004年卻只有53%左右,出現嚴重的不平衡狀態。 中國經濟最終要走入消費拉動的良性增長道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農村消費市場啟動是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根本出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要使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擁有更先進的生產力和生活方式,就要引導和推動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消費。而且,當前消化制造業過剩產能的國內市場,也只有在農村尋找出路。 圖1 最終消費占GDP比重和城鄉消費對比 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4。 農村消費增長潛力:至少落后城市10-15年 我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57%,但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在2005年為32.9%。 我國人均GDP超過1700美元,尤其是近10年農民收入增長較快,農民的消費能力、消費水平不斷增加,企業進入農村市場的積極性提高,也為通過擴大農村消費吸收產能過剩提供了可能。 (1)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購買力逐漸增強。中央采取一系列惠農政策后,農民收入狀況明顯改善。200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扣除價格上漲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6.2%。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45.5%,比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降幅快于城鎮家庭。城鄉市場增長幅度的差距,由去年的4個百分點縮小到2.1個。農民收入持續增加,支撐著不斷擴大的農村消費。“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出,今后五年要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增長5%的目標,這意味著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基礎上到2010年農村居民純收入將從現在的3250元增加到4150元。我們認為,在“十一五”后期,經濟結構調整應能夠達到一個新的水平,農民純收入的增長,預計會超過5%。 (2)農村消費安全狀況惡化,要求農村建立起現代化的、有嚴格質量管理的流通和消費市場。農村的假冒偽劣產品泛濫。據商務部調查,全國70%以上的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發生在農村,假冒偽劣商品,比如假化肥、假農藥、假種子導致農民種糧絕收,安徽阜陽出現劣質奶粉事件等等。僅2004年有關部門查獲的假冒偽劣農資就達22億元。據商務部調查,高達74.8%的農民曾買到過假冒偽劣商品。所以,從政府到農民都急切希望改變現狀。 (3)引導農村消費需求的空間巨大。根據人口統計資料,我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57%,但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在2005年為32.9%(圖2)。據統計分析,從消費數量、質量和結構來看,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至少比城市居民落后10年;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收入水平也至少比發達地區的農民落后15年。一直到2004年,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都低于城市零售總額的增長(圖2)。而05年出現明顯轉機,表明農村消費增長空間很大。商務部對全國1萬戶農民抽樣調查顯示,想要購買冰箱、電腦、洗衣機、摩托車、空調機、手機的農民比例都在20%以上。農村人口每增加1元錢的消費支出,將對國民經濟新增2元消費需求;農村家電普及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增加238萬臺(件)消費需求。 (4)購物不便的狀況也亟待改善。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調查,31%的農民認為購買生活資料不方便,37.2%的農民認為購買生產資料不方便。目前農村居民人均固定商業面積不足0.1平方米,僅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十分之一。 圖2 城鄉消費增長對比 單位:% 資料來源:Wind資訊。 “十一五”政府支農力度空前 2006年的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于“三農”的支出將達3397億元,比2005年實際執行數增加了422億元,增長14.2%。 從2003年開始,政府就提出,解決“三農”問題是黨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現在,農民的收入也因農業稅減免、直補增加等增收政策, 得到一定增長。按照去年12月底溫家寶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2006年以及今后一段時期,政府對農村的支持還將繼續加大。 首先,財政性建設資金向農村傾斜。2006年的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于“三農”的支出將達3397億元,比2005年實際執行數增加了422億元,增長14.2%,增量高于上年。政府提出,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更多地向支持農村建設轉變。國債和預算內建設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總量要高于上年。各類金融機構也要調整信貸投放結構,切實改善金融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 第二,加大市級財政性建設資金對郊區和所屬縣鄉的投入,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向農村的延伸,同時組織城市有關單位和企業幫扶農村,增強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形成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局面。 第三,國家財政將通過直接補助資金、補助原材料或“以獎代補”等方式給予鼓勵,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公共設施建設投工投勞。要加快建立全社會參與的激勵機制,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從2006年起,用兩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實現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并繼續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6年還將加大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的推進力度,較大幅度提高中央和地方財政對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標準,擴大合作醫療試點縣范圍,爭取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 上述政策對農村消費設施建設和為農民減負、增收,穩定消費預期、促進農村消費起到推動作用。 “萬村千鄉”和“雙百市場”工程:改造“農家店”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將“支持城市流通企業經營網絡向農村延伸,為農民增加消費提供便利”。流通領域的鏈條延伸到農村,除了因農村市場巨大,還有企業的發展機遇,拉動農村市場是拉動中國國內市場的重大舉措。 據商務部統計,“萬村千鄉”工程實施一年來,全國有1150家流通企業在777個縣市進行試點,新建和改造農家店7.1萬個。 2005年由商務部牽頭協調的“萬村千鄉”工程啟動,引導、鼓勵大中型流通企業以連鎖和超市形式到農村投資建立、改造“農家店”,同時支持各類中小企業通過自愿連鎖,以統一采購、統一建立銷售網絡的方式建設“農家店”。據商務部統計,“萬村千鄉”工程實施一年來,全國有1150家流通企業在777個縣市進行試點,新建和改造農家店7.1萬個,吸納富余勞動力35萬人,帶動地方和企業投資約70億元,使近1億農民直接受益。 2005年財政部會同商務部出臺了資金支持政策,明確對試點企業配送中心貸款予以貼息扶持,中西部地區貼息率不超過3%,東部地區貼息率不超過2%;對在鄉村新建和改造的農家店予以直接補助,每個鄉級店補助2000元,每個村級店補助3000元,中西部地區每個農家店分別增加800元。 2006年,國家還將繼續加快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要力爭在年內建成10萬家標準化農家店,使東部地區試點縣市比例由30%提高到70%,中西部地區由20%提高到60%。具備條件的地方采取“整縣推進”的方式。到“十一五”期末,標準化農家店覆蓋65%以上行政村和85%以上鄉鎮。而且國家加強了資金扶持力度,提高補貼額,分別給予鄉鎮級別、村級別店補貼3000元和4000元,對中部和西部地區更增加1000元補貼。同時適當提高配送中心貸款貼息率,并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另外,商務部決定從2006年起在全國實施“雙百市場工程” ,即在全國范圍內,選擇100家農產品批發市場,重點加強物流配送、市場信息、檢驗檢測、交易大廳、倉儲及活禽交易屠宰區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100家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重點推動農產品流通標準化和規模化,提高優勢農產品市場營銷水平,組織開展農商對接,探索和推廣貿工農一體化、內外貿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從2006年起,力爭用三年時間,通過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動以及重點市場、重點企業示范帶動,完成全國一半左右(約2000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使農產品流通成本明顯降低,流通環節損耗大幅減少;全國約300家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經超市銷售農產品的比例達到30%以上,使更多優勢農產品進入跨國公司的國際營銷網絡。目前扶持政策尚未出臺,但商務部第一批48家重點聯系市場名單已經確定。 “萬村千鄉”工程和“雙百市場”工程,將為零售商業企業開辟農村市場創造新機。加入WTO以后,我國逐步取消了外資零售業進入國內市場及在股權、數量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使本土商業零售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實施“萬村千鄉”工程,可以推動有實力的商貿流通企業,搶占農村市場,挖掘農村的消費潛力,在服務農村的同時不斷發展壯大自己。 農村市場缺陷禁錮企業手腳 農村人口密度低,消費分散,農村開店很難形成規模經濟,配送成本高,據測算,在城市投資與在農村等額投資的毛利比約為3:1。 第一,農村消費市場的固有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開辟農村消費市場的熱情。 (1)農村購買力相對較低,商業企業在城市的經營模式無法復制到鄉村,投資回收期長;(2)農村人口密度低,消費需求分散,在農村開店很難形成規模經濟,配送成本高;(3)農村商業基礎設施薄弱,經營成本高。據測算,在城市投資與在農村等額投資的毛利比約為3:1。這些問題在中西部農村,在村一級,表現更為突出。單純依靠市場化的手段,企業進入農村市場的動力不足,這也是政府希望通過政策支持帶動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的原因。 第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難度較大。政府減稅、增加補貼等措施能夠使農民的當期收入增加,但消費市場的真正啟動在于農民能夠有穩定的收入增長預期,需要各方面政策的配合。近期內,要保持糧價平穩或略有回升難度很大,而且由于農資價格上漲,使糧食生產效益有所下降,將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收入增長。 第三,農家店建設能否長期使農民受益、企業獲利,具有不確定性。要能達到這樣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需要在制度、操作形式和推進的思路等方面的不斷創新。 相關研究報告: 報告背景: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