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面臨危險時的一種很自然的,常常也是必要的反應。但是,假如金融市場極度動蕩,導致群體性焦慮乃至恐慌,這時候交易者所作出的反應,就不能簡單地看成是一種必要的反應。
我們知道,通常情況下,態度的改變需要經過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但是,當我們處在巨大壓力之下時,改變態度可能只需要幾個小時、幾分鐘甚至幾秒種。這一點豪不奇
怪,因為當面臨巨大威脅時,任何人都必須做出快速反應。在股票市場,當股價急劇下跌時,交易者處于巨大壓力之下時,其改變自己態度的傾向大大增加,這就是導致非理性下跌的一種心理背景。
換句話說,價格的急劇下跌對交易者產生了極大的精神壓力,當這種精神壓力大到足以引起態度的迅速轉變時,交易者接下來的行動將導致新的賣壓出現,而新的賣壓又促使價格進一步下跌。這樣一來,又將引至新一輪的“血壓升高→態度改變→價格下跌”。這樣一個情緒傳導的反復過程,就是導致非理性下跌的動物性解釋(參見上圖)。
崩盤時的心理現象
為了更好地了解非理性下跌的心理背景,下面我們繼續引用《金融心理學》([挪威]拉斯•特維德/著——筆者注)的相關理論,來進一步了解崩盤時的心理現象。首先,從“肉體心理理論”的角度看,當強烈的下跌產生時,事實上變成了對交易者一種強烈的威脅(財富損失),它所產生身體反應,反過來又強化了持續的恐慌。這可能出現在價格大幅下挫期間,因為崩盤時的恐慌導致個人態度的迅速轉變。從“社會比較”的角度看,當我們對某一事物難于理解時,我們使用別人的行為作為自己的信息來源。群體性恐慌發出了別人對于市場和經濟看法的非常明確的信號,這可能會影響我們。從“框定”理論的角度看,我們的決策容易受到外界輸入信息的影響,如果這種輸入看起來象是正確答案的話。如果輸入的信息是價格正在迅速下降,我們很可能得出下述結論:經濟正在或即將以與股票市場同樣的方式崩潰。還有,從“事后聰明偏見”的角度看,我們過高地估計了從過去的事件預測未來的可能性,我們認為自己可以預計到崩盤,這使得我們更急于修正自己的錯誤。
這就是說,股價跌得越兇,交易者的血壓和脈搏上升得越厲害。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最堅定的多頭,在強大的市場壓力下,改變態度、改變方向、加入到拋售行列當中,都只是遲早的事情。跌到千二以下的深滬股市,從前周以來,幾乎天天都有數十只,甚至是上百只的股票跌停,這就是市場群體動物性心理的生動表現。所謂的理性,在眼看著財富急劇縮水的時候,又能有誰去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