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故事 與坎姆佩爾保險合作(90)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6日 11:02 中青在線 | ||||||||
編者按:全球有60多億人口。在這茫茫人海中,最富有的人不是沃倫·巴菲特,就是比爾·蓋茨。巴菲特精明過人,風趣至極。也正因為他為人正直、品格高尚、專心致志、思維清晰以及反應敏捷,才使得他在人類投資的名人錄上占有一個崇高的位置。新浪財經推出長篇連載《巴菲特的真實故事》,希望能對廣大的讀者有所啟迪。 2002年3月8日,伯克希爾公司宣布與未上市的坎姆佩爾保險公司建立戰略性的合作關
伯克希爾占有該機構15%的股份,由坎姆佩爾保險公司負責經營和規劃該部門的未來業務。坎姆佩爾保險公司為這個部門投入了7.08億美元的資金。 此外,坎姆佩爾保險公司還將向伯克希爾購買再保險保單。 由于大多數保險業務的費率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事件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得位于伊利諾斯州的長袖公司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坎姆佩爾保險公司是美國最大的財產與事故險保險公司之一,他們的風險管理部門在2001年的總收入達到了59億美元,總資產達到了89億美元。 “今天的痛苦——明天的收益” 互聯網廣告商“沙魔”(肯塔基州弗洛倫斯的斯蒂夫.雷莫斯)披露了伯克希爾的這一經營理念,以及“調整”性承保損失的概念。 伯克希爾公司一直以犧牲近期收入為代價,向客戶簽發大額再保險合同。在這些合同中,保險從一個保險商轉移給另一個保險商。通過這些再保險合同,伯克希爾同意承保初始保險商由于所簽發保單而承擔的全部或部分索賠金。反過來,初始保險商為獲得這種保險合同需要向伯克希爾支付保費。 從本質上看,伯克希爾在與其他保險公司簽訂在這種再保險合同之后,將承擔由后者負擔的巨大的、不可預測的賠償金。如果伯克希爾能夠合理確定最終賠償金與相關風險之間的關系,就可以接受這些交易,交易的內在安全邊際收益使得這種合同對于再保險商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初始保險商向伯克希爾支付X數量的保費,而伯克希爾公司將為初始保險商承擔XX數量的保險索賠金。再保險公司為這種保單收取的保費,取決于支付損失賠償金的時間長度,也許你可以想到,伯克希爾公司根據這些交易的內在安全邊際計算保費。至于一個再保險項目的內在邊際利潤到底是多少,我自己也不清楚。這種交易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為再保險商提供大量的浮存資金。 相反,初始保險商則可以毫無顧慮地向華爾街公布穩步增長的收入。在這種情況下,初始保險商的收入似乎非常具有誘惑力……華爾街的投資者喜歡這樣的公司,而且也喜歡因此而給他們帶來的回報。伯克希爾公司的收入似乎就不那么讓人心動了……但是,一項交易的長期經濟收益卻屬于他們。原因在于——伯克希爾公司可以把這些再保險合同獲得的大量資金用于投資。如果再保險合同價格合理,同時能夠對保費進行明智的投資的話,長期收益必將超過再保險合同本身所帶來的最大風險。 這是一個風險與收益此消彼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阿吉特(和沃倫)首先通過概率分析確定合同的內在風險,沃倫可以運用自己的投資天才確定合同的最終回報。這再一次突出了沃倫的重要性。 .確定合同的最大賠償金:其他保險商會心甘情愿地向伯克希爾支付一大筆保費,以轉嫁自己所承擔的風險。這些保險公司之所以愿意這樣做,是因為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可以保證本公司收入的平穩性,從而取悅于自己的股東。但是,這些公司的股東應該意識到這一事實,在某種情況下,這種合同的責任仍然有可能由他們自己來承擔。對于每一項合同,伯克希爾只有在首先確定合同可能承擔的最大賠償金之后才會同意是否承保。一旦實際損失達到已經確定的這一上限(如果已經達到的話),伯克希爾將把合同返還給最初保險商,由后者負責償付余下的索賠金。這很可能會讓這些初始保險商的股東們想起一首鄉村歌曲的歌詞“如果我每天傍晚2點睡覺的話,我會得到10分,如果我每天早晨10點起床的話,我會得到2分。” “我們在以后將會經常性地從事這類交易,我們會向市場說明這類交易對公司收入的最終效應。如果能夠合理定價的話,這種今天痛苦、明天受益的業務不僅是我們所期望的,而且也會給股東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摘自2000年第三季度報告) 但是,針對這種合同進行的會計核算可能會讓人感到難以理解。目前,主要有兩種會計核算方法用于對這種合同的損失進行核算。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我正準備嘗試一下另一種方法。為了突出每一類合同所涉及的關鍵要素,我將重點強調以下的幾個問題。 .具有追溯效應的保險:“總的說來,具有追溯效應的保險合同根據最終的合計損失限額,為初始保險公司提供補償,再保險商提供這種再保險合同的時候,還要參考過去其他再保險商為這家保險公司所承擔的損失情況。人們通常會認為,這些再保險商合同所涉及的最終索賠損失金額將超過再保險商所收取的保費,因此有可能獲得相當可觀的利潤。保費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貨幣的時間價值,因為索賠損失一般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分期支付的。但是,這種具有追溯效應的保險,一般不會對合同簽訂當年的收入帶來顯著的影響。根據伯克希爾的會計政策,預計的應付最終損失超過應收保費的余額表現為一種遞延費用,并且在未來的預計索賠處理期內分期攤銷。”(1999年年報) 這種類型的保險業務可以避免保險商的年度收入由于個別合同的嚴重損失而受到影響,或者可以幫助保險商度過非正常損失較為頻繁的時期。 .具體例子:假設伯克希爾通過一項再保險合同而獲得一筆巨額的保費收入(10億美元),同時需要為另一家保險公司承擔相應的索賠賠償責任——最大風險為20億美元。因此,伯克希爾將把這一合同所涉及的遞延收費(10億美元)在合同的有效期內(很多年)分攤(每年X百萬美元)。現在,按照再保險會計的規定以及再保險合同的有關條款,這X百萬美元將代表伯克希爾每年的保險損失。 但是,這一保險損失很可能會被人們所誤解。事實是,在以下的兩種情況下,伯克希爾公司將從這種合同中獲得長期收益:(1)他們運用這項合同所收取的保費進行投資,并獲得預期的投資收益;(2)保險合同的總索賠金低于預期賠償金。伯克希爾受益于通過這些合同所得到的浮存資金,他們可以運用這些資金進行投資而獲得長期收益。 .無風險再保險:“對于具有追溯效應的再保險合同來說,針對非災難性事件所收取的保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貨幣的時間價值,因為索賠損失一般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分期支付的。盡管在確定損失儲備金的時候不需要考慮時間價值產生的折扣作用,但是,與具有追溯效應的再保險合同不同,它不需要建立遞延費用。因此會造成巨大的承保損失。由于這種業務可以使承保人獲得投保人支付的大量可投資基金(浮存資金),而被再保險商廣泛接受。伯克希爾公司預計將在這些浮存資金用于投資的期間內獲得相當可觀的長期經濟收益。”(1999年年報) .具體例子:和具有追溯效應的保險合同一樣,惟一例外的是伯克希爾不需要建立遞延費用,并在合同的有效期內進行分攤。對于無風險再保險來說,會計制度要求確定一次性的“合計”保險損失。由此可以形成大量的季度收入。 對于具有追溯效應的保險合同,伯克希爾可以運用由此而產生的大量浮存資金進行投資,通過投資獲得相應的收益。這種合同可以為公司創造巨大的永久性資金來源。 既然我們對利潤沒有什么敵視情緒的話,我想我們在未來完全有可能涉及更多這樣的合同。(那些處于財務困境的公司以及需要儲備金保證的合并公司)事實上完全可以通過這種合同解決他們的近期問題。 伯克希爾再保險集團正在積極參與具有追溯效應的再保險合同談判,如果不存在什么問題的話,公司將從這些再保險合同中獲得額外的30多億美元的保費收入。據估計,這些合同將在2001年以后成交:(10-Q,2000年第三季度) 我們期待著在不遠的未來看到這些合同的實施。 .浮存資金的“調節性”成本: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在記錄“可以接受”的預期風險時可能進行的調節。 1. 在2000年第3季度,伯克希爾披露了5.1%的浮存資金成本。 2. 在2000年第3季度,伯克希爾披露了3.47億美元的保險損失。 3. 通用再保險公司與另一家保險公司簽訂的一項合同中出現了1.35億美元的保險損失(“可以接受”的損失)。 4. “經過調節”的保險損失=2.12億美元=3.1%的浮存資金成本。 沃倫的確是一位不同尋常的企業家。去年,很多人指責巴菲特的思路過時(“巴菲特的年紀是否還能允許自己在高科技時代有所建樹?”)。但是,沃倫仍然堅守自己的經營理念。下面的一段話表明,他并不在乎收入的暫時性損失,因為這些損失是公司為股東創造長期性收益增長的基礎。 1999年,我們遭受了14億美元的保險損失,這些損失使我們承擔了5.8%的浮存資金成本。盡管這一損失多少讓我們的經營出現了一些困難,但是,我們應該對公司所承擔的4億美元損失持積極態度,因為通過產生這4億美元損失的業務,可以使我們在未來的10年中獲得更多的浮存資金。 1. 在1999年第4季度,伯克希爾披露了5.8%的浮存資金成本。 2. 在1999年的年報中,伯克希爾披露了13.94億美元的保險損失。 3. 沃倫坦誠地承認了“可以接受”4億美元的保險損失。 4. “經過調節”的保險損失=9.55億美元=4.1%的浮存資金成本。 不幸的是,我認為市場還沒有考慮到這一點。至少到現在還沒有。市場還沒有真正認識到浮存資金的“調節性”成本。至少到現在還沒有。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還需要耐心地等待,直到華爾街的投資者能夠對收入做出合理評價為止。 這種為實現長期經濟增長而在今天承受痛苦、明天受益的經營方式是我所推崇的。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終將為我們在今天所承受的痛苦而獲得回報。(摘自《投資圣經:巴菲特的真實故事》 中國與世界500強企業發展研究基金會籌委會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