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權證的三封公開信之致滬深交易所的公開信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2日 12:05 和訊網-紅周刊 |
編者按: 當創設權證以“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方式,空襲本已滿目瘡痍的證券市場后,上周《紅周刊》制作的“違規創設、注水股改”頭條文章,引起了讀者空前的共鳴。在創設權證前景依然不明朗的情況下,本周我們再度代表《紅周刊》的數萬讀者,向創設權證的決策者、操作者及受益者,發出呼吁! 感謝在編輯約稿過程中欣然允命的應健中和水皮先生,在許多人紛紛從這個市場退卻的時刻,在這個股市讓人無言以對的時刻,毅然執筆;同樣感謝文國慶等協助《紅周刊》編輯部制作本期頭條的朋友們。 我們無意謾罵,也無意做空洞的道德文章。我們只是相信,一句丑陋的真話,勝過千萬句優雅的謊言。 致滬深證券交易所的公開信——請交易所做該做的事 我是一位跟著中國股市一路走過來的“市場老人”,1985年就參與了處于萌芽狀態的中國股市,通宵排隊購買了第一只發行的股票。5年之后,滬深兩地成立了交易所,那時投資者歡欣鼓舞,紛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國家的股份制改革,當老百姓愿意將自己的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綁在一起的時候,這是一種什么力量?這是一種民族的精神力量。 交易所成立之時還沒有證監會,初創時期的交易所現在看起來非常幼稚,但還是很有魅力。我還有幸作為投資者代表成為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仲裁委員會委員,參與自律組織的活動。如今交易所成立15年了,令人想不明白的是,這市場咋越搞越迷糊了?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老百姓錢賺錢卻越來越難;市場越來越洋腔洋調,規矩卻越來越顛三倒四。直到如今權證和“投票門”事件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之時,我不得不給您們寫封公開信,有些話不吐不快。 此次股改,自權證亮相之后,交易所便給市場留下了許多笑柄。當然,交易所代人受過自有苦衷,但是交易所比誰都清楚,10年前權證這個妖怪品種是怎么登場又是怎么被逐出場外的。10年前權證給股市留下的是一片狼籍,如今權證妖勁十足的走勢已將股票市場邊緣化了。今日為股改行一時之樂,一年后面對毫無行權價值的權證,豈不又是留下一地雞毛嗎? 最搞笑的還是那個權證創設,市場是怎么評價的,說給你們聽你們別見笑。有一女子經過評估決定嫁一男子,婚后生一子過著小康生活,某日傳來利空,說該男子在家室外還“創設”了三個非婚生兒子,要來共同生活,這消息對這小女子和那合法的婚生兒子不啻是晴天霹靂,“創設”了還不算,一來還要來仨“拖油瓶”,這日子咋過?一權證持有者跟我說,當初看了突擊創設的消息就是這種“孽債”的感覺。 我這兒說的還文雅一些,市場中比這難聽的話多著呢。沒想明白的是,中國的交易所怎么能站到博弈者一邊的位置上去,打壓另一邊博弈者呢? 其實,這種不講規矩甚至根本就沒有規矩的行為是有前科的。10年前,有個人坐莊炒一個股票,查資料該公司有5000萬股流通股,炒著炒著一不小心莊家炒成了大股東,5000萬股全進兜里了,但上面的壓盤還是50萬股、50萬股地壓出,嚇得莊家屁滾尿流。畢竟坐莊也是雞鳴狗盜的事,但比它更搞笑的是法人股偷偷地溜出來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見到過轉配股的送股部分悄悄地流向市場的事。那時擺不上臺面的活,如今卻給它添加了技術含量,取了一個學名叫“創設”。不同的手法殊途同歸,只不過現在用創新的名義來進行“嚴打”。 竊以為,10年前取消權證沒錯,而10年后恢復權證是個錯誤;10年前取消“T+0”是個錯誤,而如今想開辟“T+0”炒作根據地則是錯上加錯。 如今的中國股市用哀鴻遍野來形容一點不為過,這幾年股市對社會的傷害、令老百姓個人財產的流失遠大于煤礦爆炸帶來的損失。市場中90%以上的持股者賠錢,證券從業人員這個向來令人仰慕的行業,隨著券商一家家排隊爆倉而成為失業者。當一直自以為是知識精英的昔日證券從業人員淪為失業人員時,他們的處境比下崗工人都不如,高不成、低不就,到那時才明白自以為是的那點“技術含量”到社會上一點用處都沒有。至于市場上的風云人物差不多都成了“兩院院士”,結局是要么進法院,要么進醫院。 這市場的錯好像永遠是下面的,管市場的交易所好像永遠沒錯,其實非也。從股改“投票門”事件中,我看到了交易所機制上的缺陷,那個設計得怪里怪氣的同意按“買入”,不同意按“賣出”的投票機制。為什么可以隨意改動別人的投票?為什么股改公司可以隨時查看別人的投票? 其實,種種機制上的缺陷,我們都可以在以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中找到答案。比如券商隨意挪用客戶國債的問題屢禁不絕,其根本的問題就出在交易所對國債的托管模式有很大的漏洞;再比如惡意坐莊和虛假賬號問題,就與以往交易所來者不拒的開戶有關。開戶可開到什么程度?說個笑話給大家聽聽。某人為搖新股需要無數個賬號,于是就40元一個連續地開下去,但絞盡腦汁也想不出那么多名字,此人就到書店去買了兩本書,一本是《百家姓》,另一本是《唐詩三百首》。接下來的事就精彩啦,左右手兩本書不斷地將姓和名排列組合,竟然開出了三萬個賬號,這新股搖啊搖就這么搖出來了。能說交易所沒責任嗎?所以“投票門”事件一點不稀罕,咱交易所機制上的“缺陷”是有先例的。 中國的交易所只有15年的歷史,有先天的“原罪”固然難免,但問題是交易所要做交易所的事。令人遺憾的是,中國股市中總是角色錯位。 坊間流傳這樣的段子:交易所做證監會的事,證監會做券商的事,券商做投資者的事,投資者最可憐,天天想證監會所想,急證監會所急,為證監會獻計獻策。 中國的交易所太有意思了,短短15年可分三個階段,它的嬰兒期具有完全的行為能力,所向披靡、無所不能;它的少年期沒有行為能力,言聽計從、無所作為;現在進入青年期,卻具有了限制行為能力,代人受過、替人消災。 交易所要干交易所的事,交易所究竟是干什么的?筆者孤陋寡聞,說不上什么道道,交易所那么多專家學者,心里都明白交易所是干嘛的。以筆者陋見,交易所要學學《沙家浜》中的那個“阿慶嫂”,“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這不正是交易所該干的事嗎?但社會變了,交易所不要“人一走,茶就涼”就行啦。 有感而發,就寫這些,如有冒犯之處,敬請諒解。 應健中 2005年12月8日 關于權證的三封公開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