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飛
在很大程度上,券商是在為自己的過去埋單。回首十年前的景況,在行業里大多數公司都在坐莊和挪用客戶保證金的時候,也有公司選擇放棄這種刀口舔血的模式
今年是我做財經記者的第十個年頭。由于工作的緣故,我目睹了證券行業十年間的大起大落。從系統性危機,到規范治理,到過度管制,再到鼓勵創新,這個行業的十年具有頗多戲劇性。
當初入行的時候陰差陽錯地被領導分配去報道證券公司的新聞,我的新鮮感卻很快被挫敗感替代。2003年正值整個行業處在谷底,不僅市場行情蕭條、證券公司門可羅雀,許多公司還因為挪用客戶保證金和坐莊而陷入危局。這種低迷的行業,對于一個新入行的記者而言很難打開局面。
一年之后,我卻時來運轉了。這并不是因為股市突然由熊轉牛或者證券行業出現了轉機——恰恰相反,整個行業的系統風險已經到了集中爆發的邊緣,證監會下決心開始整頓。先是南方證券被行政托管,直到成為最大的一家宣布破產的證券公司,接著大鵬證券、閩發證券、巨田證券、廣東證券等又一家接一家地倒下。這個過程自然有很多故事,為記者們提供了許多難得的素材。
那些年里,證券公司給我這樣一個新記者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有一些細節至今難忘。在南方證券被行政接管的前一年,我曾參加過其組織的一次證券公司之間的高層會議,闞治東[微博]、朱利等券業元老均有出席。就是在這樣一個表面上很堂皇的會議上,南方證券當時的一位中層干部公開提議券商抱團自救,把自營盤重倉持有的股票“拉上去”,“吸引散戶跟進”。
放在現在,這樣的言論是不可想象的。但在那個時候,證券公司不但可以公開討論坐莊,行動上更是肆無忌憚。南方證券當時已經重倉持有哈飛和哈藥兩只股票,到了被行政接管的時候,其在“雙哈”流通股中的控盤比例已經達到了90%。
為了在低迷的行情中支撐高度控盤的莊股,券商需要向外部融資。但是除了少數公司得以發行債券或者上市融資之外(中信證券于2003年上市),大部分深陷自營盤的證券公司只能通過挪用客戶保證金,或者委托理財的方式吸納資金。
南方證券一家就挪用了80億元的客戶保證金,其實它在外面放出的杠桿遠不止于此。委托理財是另外一個重要的手段。南方證券與客戶簽訂國債委托理財協議,許諾15%甚至更高的年息,但資金實際上被用于支撐莊股的股價。這很像德隆做的事情,只不過德隆玩兒得更大,它通過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套取了更多的資金,甚至包括銀行貸款。
在南方證券宣布破產后的兩年多時間里,我曾數次旁聽過南方證券的債權人大會。當時南證的保證金窟窿被央行再貸款填補,也就是這部分的客戶損失得到了彌補。但是許多以法人名義與南方證券簽訂委托理財協議的個人投資者,卻只能與銀行等強勢債權人一起參與破產清算。遠在遼寧的一個縣級市的幾位公務員,因為當地這種情況的個人債權人很集中,曾數度到深圳處理相關事宜。可見當時南方證券乃至整個證券行業流毒之廣。
市場主體不自律,必然引致監管層的剛性介入。2004年是證券行業一次重要的轉折,剛剛就任證監會副主席的莊心一,對南方證券等幾家風險最突出的證券公司進行了行政接管。這幾家公司的證券類資產和牌照被其他證券公司繼承,而同樣存在挪用保證金以及違規融資行為的券商則被勒令限期整改。與此同時,全行業開始規范治理,客戶保證金實行第三方存管,各項業務都引入凈資本管理,風險考核成為證監會對券商最主要的考核指標,從此之后在監管紅線之下很少有券商敢于越雷池一步。
十年一晃而過,我現在還在寫有關券商和證券行業的稿子,但是重點更多放在了監管政策上,這也促使我相比過去的自己,多了一些思考的東西。嚴格的監管的確把野孩子訓練成了乖孩子,但是證券公司卻沒有了狼性,失去了競爭力。
現在,不僅跟銀行的資產規模和盈利水平無法相比,就連信托也后來居上,在融資中介業務上做得風生水起,嚴重挑戰券商的買方和賣方兩個業務線。券商長期習慣于經紀、投行和自營等牌照業務,靠牌照吃飯,更是靠天吃飯,相比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差距越來越大。
當然,這種結果并不是監管層單方面的責任。在很大程度上,券商是在為自己的過去埋單。回首十年前的景況,在行業里大多數公司都在坐莊和挪用客戶保證金的時候,也有中信證券、廣發證券等公司選擇放棄這種刀口舔血的模式。我們都知道,后來這兩家公司,尤其是中信證券,是規范治理的受益者。
去年,在證監會提出要放松管制、鼓勵創新之前,許多證券行業的高層管理人士也看不到未來的方向。但是政策層面卻豁然開朗了。證監會的態度很明確——它要轉變監管方式,從事前的審核轉向事后的監管,以此解除長期壓抑金融創新的過度管制。
除了保證金第三方存管、凈資本管理等底線仍然需要堅守之外,證券公司的融資渠道已經全面放開,不僅鼓勵其發行上市,證監會還放開了各種債權融資工具。證券業協會獲得了更多的自律管理權限,滬深股票交易所也非常活躍,開始一項接一項地推出創新產品和措施。
現在,反倒是證券公司有點無所適從了。“手腳被綁了那么多年,現在還在發麻呢。”一位券業人士對我說。過去那么多年都在吃牌照飯,現在突然有了這么多創新方向,許多證券公司在人才和技術方面都存在短板甚至是空白。
于是產生了一些有趣的現象。一些主打金融創新的培訓機構開始受到熱捧,在北上廣,其主辦的針對證券公司的研討會和培訓班總是座無虛席。
這是好事。我知道,證券公司這個條線,下面又會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作者為本報記者)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