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查詢:

《解構德隆》:總體戰略幻夢(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20:39 新浪財經

  總體戰略與自身條件不匹配

  德隆之死在于盲目地整合中國傳統產業。中國傳統產業的發展水平相當原始,在某種意義上可能還不具備產業整合價值,可是德隆卻要拔苗助長。更深層次的問題還在于,中國傳統產業的整合是不是一個企業就可以主導的。

  德隆致力于整合中國的傳統產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始于 “達園會議”,其確立了德隆由“做項目”轉向“做產業”,致力于通過產業整合的手段改善產業結構,增強產業競爭力以獲取長期的利益回報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德隆意圖“以短時間打造世界級企業集團,在競爭力優勢快速凸顯的基礎上挑戰、重組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使中國能真正成為世界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從而推動中國工業化的跨越式發展”。但是,中國制造業的現狀如何?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多大差距?德隆的“傳統產業整合”以及重組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的藍圖具有多少可行性?德隆自身條件具備嗎?

  據《世界經濟黃皮書》等資料統計,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傳統制造業總體上落后20年。其中幾組數據發人深省:我國機械工業主導產品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水平的約占30%,達到80年代國際水平的約占40%,達到60—70年代國際水平的約占30%;我國大中型企業生產的2000多種主導產品的平均生命周期為10.5年,是美國機械工業產品平均生命周期的3.5倍;1995年,美國制造業的新產品貢獻率已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2%,而我國1997年僅為5.9%;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工業企業的專業化水平為75%—95%,而我國僅為15%—30%;按市場份額計算的機械工業市場集中化指數,美國為58.4%,日本為53.4%,我國僅為7.5%。 2004年中國制造業產值為2.68萬億美元,居世界第5位,占全球GDP的4.8%,而美國為10.3%,日本為18.5%。中國制造業是世界制造生產鏈中的重要一環,但中國只是一個“車間”,還遠未成為“世界工廠”。

  另外,從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能力來看,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為明顯。有專家指出,同跨國公司相比,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顯得十分單薄。從行業分析可知,我國的轎車工業目前不具備獨立開發

新車型的能力,發動機的多氣門技術、底盤中的自動變速箱、電子儀表、自動導航等基本是空白或處于起步階段;電子行業中的大規模集成電路,目前發達國家電子元器件的片式化率高達70%,全世界平均水平也在40%,而我國片式化率不到10%。世界500強用于研究與開發的費用占全球研發費用的65%以上,平均每個企業的技術開發費用占其銷售額的10%-20%。20年前,GE的研發中心就擁有1200名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專家,還雇用800多名各類科技人員,占用12棟大樓,每年投入15000個研究項目。80年代中期,GE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就高達100多億美元(包括政府項目),占年銷售額的10%以上。資料顯示,GE1986年獲得美國專利的發明達1014項,居美國及世界首位。而如今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技術開發費用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4%左右。技術上的差距比規模上的差距更可怕,沒有獨占性技術和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是很難在市場上生存壯大的,如果技術無法趕上世界水平,中國企業追趕跨國公司只能是一個遙遠的夢。

  同時,我們必須正視另一個現實,中國企業的總體運營管理尚處于比較初級的水平,我國企業的總體質量較低,特別是民營企業,這是由我國目前的經濟社會環境所決定的。事實上,研究任何國家的企業發展水平,都不可能超越當時社會經濟形態的歷史背景。倘若從20世紀80年代中旬算起,中國的經濟改革畢竟只有25年的歷史,真正提出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也僅僅13年。期望在這樣短的歷史瞬間跨越發達國際數百年資本發展史,并向在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上百年歷史的跨國公司發起沖擊,明顯帶有浪漫色彩的想法。

  而且,德隆所整合的多為傳統制造業,這些行業投資大,見效慢,競爭慘烈,回收周期長,利潤薄。如果沒有相應期限的融資、成本理念和精細化管理做支撐,資金鏈很容易出問題,整合效果肯定不夠理想。

  德隆自有資本短缺、融資成本高昂、人才匱乏,更為致命的是管理粗放和監控缺位,這些與德隆倡導的整合傳統產業是極不匹配的,整合傳統制造業只是一種理想化的沖動和奢望,這也注定了德隆的潰敗。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