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德隆》序三:德隆背影及其思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8日 19:59 新浪財經 | |||||||||
趙 曉 在中國財經界,不知道德隆的人幾乎沒有。德隆“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德隆的做法亦正亦邪,德隆和信息亦真亦假。有人喜歡德隆,至今為它喝彩;有人憎恨德隆,至今痛罵不休。
無論你喜不喜歡德隆,無論你是否以前關注過德隆,無論你對德隆知道多少,只要你有興趣去認識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優點與不足,有興趣關心這個國家在未來還會發生些什么,那么你不可不讀《解構德隆》這本小書。 這本書出自冷峻的學者之筆,出自對德隆的真正知情者。其歷史記錄性價值和管理反思價值遠遠超出市面上一般描寫德隆的出版物。 一口氣讀完了《解構德隆》后,我眼前飄浮的是一個從新疆走出的畸形的金融帝國以及它漸去漸遠的背影。無論德隆往事是否終如云煙,無論唐萬新及其兄弟們的企業家生命是否已經劃上句號,我們都需要思考德隆。思考德隆就是思考中國,思考唐萬新就是思考我們自身,因為德隆的命運就是我們的警鐘。在德隆及其靈魂人物唐萬新的身上,實在是濃縮了太多的轉型時期中國企業以及中國企業家的元素和符號乃至宿命。 或許,我們首先可以從德隆一度地快速擴張中,真切地感覺到中國崛起的巨大無比的腳步聲。一個沒有系統地上過大學的少年,一個西部新疆地區的毛頭小伙,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從白手起家將企業做到中國民營企業最大,最多時一度控制資產達1200億,這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一個神話。這個神話理性、真實的基礎又是什么呢?當然是中國的崛起,是中國的市場變革和全球化使得中國第一次真正地告別了過去,走上了一條通向繁榮富強的道路,唐萬新等潛伏在民間的“大澤龍蛇”和“乾坤少年”們也就有了歷史所賦予的最好的發展機會。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唐家兄弟之于德隆,劉家兄弟之于希望集團,以及中國大大小小的民營企業家們,無不是中國市場化和全球化所造就的時代英雄。德隆和唐萬新雖然失敗了,但只要中國的進步不終止,一個德隆倒下去,必定還會有更多的“德隆”興起,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而且,中國大陸的優秀企業家最終將超越李嘉誠和王永慶等,成為華人企業家中最杰出的代表。 好日子已經來臨,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但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快速前行的列車將不斷把江湖前輩淘汰在沙灘上。湯因比說,所有文明的消亡都是自殺而非他殺。對于倒在沙灘上的企業家們來說,最主要的不是外因,而是他們身上的草莽色彩和先天不足將自己送上了絕路。 經濟學家們一直用“行為短期化”、“冒險最大化”等概念來分析一代中國企業家們。書中記載,唐萬新最喜歡的是在老家新疆靠近哈薩克斯坦邊境上狩獵:駕駛豐田牌越野車,大燈照著前方6—7米處,眼睛盯著遠處的獵物,車越開越快,卻看不清眼前的路,下面隨時就是危險的塹溝。這真是中國一代“草莽企業家”的經典寫照! 書中還提到,德隆的架子已經很大,產業也很有規模了,但一直到1998年國際咨詢機構進入德隆起,德隆居然“連一張準確的財務報表都收不上來”,是典型的“有想法而沒有章法的企業”。全國成長規模最快的民營企業就是這樣一個狀況。奇怪嗎?沒有什么好奇怪的。這樣的民營企業在中國多得去了!經常聽到說民營企業有兩本帳,乃至三本四本帳。這樣的企業其實是好的,多做幾本帳無非是為了逃避管制。糟糕的是許多民營企業連一本帳也沒有,看起來民營企業家們就象當年山東的軍閥張宗昌一樣,沒有人知道自己有多少錢,有多少兵…… 就企業家個人而言,唐萬新毫無疑問是一個色彩飽滿、個性強烈、具有經商和金融天才,但又是一個有著太多局限的創業者和管理者。德隆在新疆崛起,是因為唐萬新使德隆抓住了一系列機會 ,來勢洶洶,兇猛無匹。而德隆的失敗同樣是因為唐萬新決策失誤,去也匆匆,毀滅無痕。 德隆危機最早來自于金新信托的被擠兌。之前德隆系企業經營規范、運轉良好,之后就開始扭曲和不正常了。按照當時的實際狀況,德隆系企業——屯河投資、重慶實業持有的金新信托股權不足29%,金新信托擠兌風波蔓延或倒閉,對德隆沒有太大的影響。因此,除唐萬新之外,德隆國際董事會其余7人均決定金新信托破產。但是唐萬新堅持已見,稱破產對不起“江東父老”,因為通過金新信托委托理財受損的客戶主要是新疆企業,力主擴大收購金融企業,擴大委托理財規模,增加金融產品品種以挽救金新信托。 是唐萬新過于浪漫的商業理性使德隆走上敗途嗎?是唐萬新的“豪俠仗義”害了唐萬新自己嗎?應該說有這方面的因素。但僅僅停留在這個地步的認識是膚淺的。真正的問題在于,權力沒有制約。即使在民營企業中,沒有制約的權力必然會導致決策者的極端性失誤。當毛澤東的權力不再有制約時,他的浪漫主義才暴露出最大的危害。當唐萬新的總裁權力變成了獨裁權力時,他的浪漫主義也才有足夠的威力可以葬送德隆。 管理學中有一個“總裁壽命周期”的假說,說的是總裁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在環境變化后可能成為企業致命的毒藥。從李自成到毛澤東,從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領袖到今天的民營企業領袖身上,我們無不悲哀地看到“總裁壽命周期”在一幕幕地上演。 怎么辦呢?如何避免“歷史周期律呢”?毛澤東說,要靠民主。對于民營企業來說,也要靠民主,靠嚴格的公司治理結構下的民主決策。 但中國民營企業要做到這點殊為不易,既取決于外部環境,也取決于民營企業家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擺脫“草莽色彩”,擺脫幾千年中國“專制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影響。 本書作者將唐萬新視為一個理想主義夢想家和搞錢者的混合體,認為唐萬新的膽識、睿智和決斷無可非議,但是德隆的倒下及唐萬新的失敗就在于太崇尚個人魅力,而忽視外部環境的變化、團隊的智慧和執行力,這與韋爾奇注重組織和管理團隊,創造團隊能力,規避團隊風險,讓團隊發揮最大的效能形成鮮明對比。而我想說的是,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中國的民營企業家這樣做是自然而然的,不這樣做反而是奇怪的。如果沒有華盛頓、韋爾奇們作參照,中國的政治家和企業家們就可能永遠也擺脫不了農民領袖的草莽色彩,永遠也無法抵制“一個人說了算”的專制文化的誘惑! 我曾經仔細地研究過韋爾奇的自傳,發現韋爾奇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6歲時就被稱為“圣壇男童”,他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其實是建立在基督教文化以及他自身信仰的基礎上的。而中國文化顯然是更容易產生唐萬新這樣的個人英雄而不是韋爾奇式的管理天才。 很顯然,如果中國的企業家們沒有一場徹底的“文化革命”,頭腦中裝備的還是中國傳統式的“操作軟件”而不換上新的“操作軟件”,那么,從史玉柱到唐萬新以至后人,中國的企業家們都將難于擺脫毛澤東式的浪漫個人英雄主義,中國的企業家們也就很能真正地轉型為現代企業職業經理人,中國企業家們的厄運也就不會自唐萬新而結束。 陽光下沒有新鮮事,但我們盼望著有新鮮事。當看到一個個中國企業家們犯的都是同樣的錯誤,都死于同樣的問題時,我只能感到一種痛徹心肺的悲哀。在我看來,他們都是“自殺”者,同時又是被中國傳統文化所殺害。 進一步探討德隆的企業文化,不無值得稱道的一面:例如其剛強、開放乃至明亮的一面。這是我在《德隆印象》一文中就強調的。但德隆文化顯然是矛盾和復雜的。純樸、善良、熱情、勇敢、冒險、仗義、開朗、狂羈,心胸開闊而又過于好面子,外表堅強而內心脆弱。雙重性格中夾雜著狂妄、懶散。新疆人的這些文化特點構成了唐萬新及其德隆難于超越的文化基因。還有就是德隆始終未脫地域的狹隘性——進了北京城,進了大上海,但德隆人的心思和腳蹤卻不愿走出新疆,以至于“凡進入德隆核心圈的非新疆高管,均以學說新疆話為榮”,真讓人啼笑皆非…… 粗放式經營、家族式管理、膽大妄為的作風、江湖好漢式的心態注定了唐萬新這一代企業家們的宿命。他們中的大多數就象是帶領猶太人出埃及的摩西,雖然經歷了最艱難的40年曠野,并且眼睛都已經看到上帝所賜的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最終卻無法進入那理想中的樂土。 這將是一代“操作系統”未改換的中國草莽企業家的共同宿命! 說完了唐萬新和德隆自身的不足,我們的眼光還需要移至生之養之的環境。我們很快會發現從德隆身上居然可以一覽無遣地看到我們的體制的惡劣性和不成熟性。 早年,當儲時健、步鑫生等一代中國國有企業弄潮兒一個個成為囚犯的時候,人們得出結論,認為是國有企業體制有問題。但近幾年來,當中國的民營企業的領導也一個個成為囚犯時,人們開始認識到更深層次的問題。一個比較共識的結論是,我們的大的體制有問題,尤其是民營企業生長環境惡劣,因此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都很難走遠,很難做好。 德隆的夢想是基于一個中國夢想,即利用金融整合產業,充分發揮中國制造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自己則成為和GE一樣的金融與實業帝國。然而,德隆與GE徒具表面上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兩者都兼有金融與實業,而區別卻是主要的。正如書中所分析的那樣,且不說GE自身的強大、成熟所帶來的整合消化能力讓德隆只能望其項背,美國成熟的各類要素市場——資本市場、職業經理人市場等也必定令唐萬新艷羨不已。更重要的是,德隆是一家民營企業,但居然膽大包天敢涉足到被認為民營企業禁忌的金融領域。也許唐萬新的“隆中對”是對的,但錯的是對于一家民營企業來說,這種思路太超前了,太不可思議了。德隆要實現這種思路,在中國的“問題環境”中,只能以極高的利率、灰色的手段融入資金,這就逼著自己只能始終行走在危險的鋼絲繩上。 而德隆一旦失敗,我們同樣可想而知的是,政府不可能象拯救國有企業(包括國有銀行和證券公司)那樣去拯救德隆。此外,中國的文化歷來就是“成者英雄敗者賊”,因此中國民眾也不可能象“硅谷文化”那樣寬容、理性地去看待和對待 “失敗的英雄”。如此里應外合,德隆當然只有死路一條。 因此可見德隆身上所見證的中國民營企業的艱難和命運多舛。在中國,已有許多民營企業經歷了德隆式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已有許多的民營家甚至付出了身家性命的代價。對此,我們只能發出一聲歷史的感慨:唐萬新這一代的企業家是幸運的,因為他們趕上了改變命運的好時候;唐萬新這一代的企業家又是不幸的,因為他們的時代充滿創業風險。 德隆引發人們思考的東西還有許多。譬如,德隆讓我們再次看到中國資本市場的傷痛。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投機者死了,投資者也死了,做莊的死了,做藍籌的也死了。這是資本的宿命還是體制的宿命?這里面有沒有體制和政府的責任?書中記載,據2002年《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一篇文章指出,“德隆系每年都是證監會的重點監控對象,有33名審計師輪番出擊,出具了1500頁的審計報告”。這似乎表明了中國證券管理層一直在默默盡忠著自己的職守。不過,這些報告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監管達到效果了嗎?從楊斌到周正毅,從周正毅到唐萬新,從唐萬新再到黃宏生等等,如果政府部門在監管過程中能夠更早地采取管制措施,德隆及其他企業的問題還會積累得如此嚴重嗎? 德隆還讓我們思考信息時代傳播的威力以及金融危機將來在中國暴發的一種可能。 “在傳播領域,從2004年3月起,有史以來最大一次針對德隆的負面輿論無疑加速了德隆危機的爆發。德隆做過統計,除幾張大報外,幾乎所有的報紙、電視、電臺、網站、幾個月內反復報導了‘德隆資金鏈快斷了’的推測性消息,直接導致相關金融機構拼命擠兌德隆,最后,在四面楚歌中,德隆內部員工信心也開始崩潰,巨大的德隆終于在眾目暌暌之下,徹底倒下了!” 經濟學上第三代貨幣危機模型已經證明,不僅宏觀經濟、道德風險可以引發金融危機,單純的信心危機也可以導致金融危機時,我們對媒體的說三道四還敢不理不睬嗎?如果將來有一天,中國的資本市場已經開放,中國的資本管制也已經解除,在某次“唱衰中國”的大合唱中,國際媒體和國際炒家有沒有一種可能,就象在亞洲金融危機演示的那樣,來一次集體性的對中國金融與經濟的謀殺呢? 一切的事情居然都可以在德隆身上發生,德隆居然可以勃興又速敗,那么天底下就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德隆還沒有成為往事,德隆也許終將成為往事,但最重要的是讓我們以德隆為戒,不使后人復哀前人,不讓德隆成為整個中國未來的一個縮影!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藍獅子財經叢書) 定價:33.00元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