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要前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4日 00:3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近日,在第二批42家股改試點公司得以全線表決過關之時,證監會主席尚福林重申了流通股東必須是證券市場的“重點保護對象”的監管理念。在關乎改革進退的關鍵時刻,一個新興市場的監管者能堅守資本市場的底線,無疑是股市之福,市場化改革之幸。 “我來到這里的動機不算高尚,我起得到的作用卻能興國安邦,揣著一份妄想和九份‘堅強’,六千萬里有我一位股民老張……”尚福林主席在闡述觀點前引用了上述歌詞,
不過,在當下的股市辯論中大聲講出這些道理卻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就在不久前,股市上出現了洋洋灑灑萬字的“萬言書”,文章作者并非是不諳中國國情的“洋人”,而是曾經參與股市創建的資深人士。其主要觀點是正在進行的股改中,補償流通股的做法“前提錯誤,邏輯混亂”,“損害了市場經濟和產權制度的基礎,破壞了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同期,持相同觀點的海外人士認為股改侵犯了非流通股股東利益,破壞了產權神圣性,缺乏法律依據。 “萬言書”直斥補償為“荒唐”,不少市場人士卻反說“萬言書”的立論為“荒謬”。此情此景,讓人大惑不解。同樣的事實基礎,得出的結論卻是“針尖對麥芒”。究竟誰才是“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誰才是需要得到保護的“沉默的大多數”? 簡單來看,“萬言書”及其支持者們所使用的為“法理邏輯”,而反對者們則是依據“歷史邏輯”。由此,問題就轉換為了法理與歷史之爭。在這類問題上進行辯論,或許永遠得不出什么勝負。 但是,如果承認中國股市是“新興加轉軌”的,那么歷史邏輯似乎更有利于改革實踐的展開。法學界不是有“一個民族的生活創造它的法制,而法學家創造的僅僅是關于法制的理論”的至理名言嗎? 中國股市的歷史和現實的簡單概括就是,股民們在遭遇慘重損失之后選擇了“用腳投票”,他們為昔日天文數字的IPO或高價增發埋了單,為國企脫困作出了奉獻,現在必須用八抬大轎把人家請回來。一個沒有投資者的股市只能是顧影自憐,國有上市公司們自己“對鏡貼花黃”的獨角戲臺了。 持“萬言書”論者的問題在于無法給出替代的解決辦法,雖然他們以看似完美的邏輯完成批判,卻在如何來建設的問題顯得一籌莫展。這或許也從側面證明了相比烏托邦式的改革設計,眼下的改革事實上屬于改革實踐的次優選擇。 的確,缺乏法律依據是眼下股改的硬傷。股改的目的是為了什么?正是更好地保護產權和投資者權利。“萬言書”的價值或許就在于指出了這種手段與目標背離的改革悖論,表明了股改存在以非市場手段換取市場化改革目標的“浮士德交易”的風險。 無論如何,在堅持改革的前提下,還是要看到“萬言書”的積極意義。它至少可以讓流通股東們看到補償并非那么的天經地義,為了推進股改,改革者和上市公司們承擔了不小的壓力,也為改革付出了努力。或許,下一步股改能在更加心平氣和的輿論中展開。 此時,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延緩改革的做法。既然改革已經開始,那么一鼓作氣達成目標是成本最小的方式。世界范圍的轉軌實踐表明,改革最大的敵人不是選擇了錯誤的道路,而是中途改弦易轍。動作不連貫的改革將讓國民付出慘重代價。 盡快完成股改的意義還遠不止于此。全流通的改革事實上也是國企改革的一次重大突進。如何完成國企改革一直是20多年來改革中最核心的命題。而國企改革不完成,股市的改革也就很難結束。或許無心插柳柳成蔭,眼下的股改就是這一命題的再次破題之機。 “萬言書”論者可以忽略這一點,但是“股民老張”卻在時刻翹首以盼。由此來看,歌詞里所說的“我來到這里的動機不算高尚,我起得到的作用卻能興國安邦”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警示意義。 因此,保護“股民老張”才是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的原則。從現在的市場力量對比來看,距離股民們真正做主人的日子還有一段路程。寶鋼和長電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沉默的大多數”,相反,只有改革不斷深化,“股民老張”們才不會一直都是“沉默的羔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