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由紫金礦業補助了一些錢,碧田村曾一度通上了自來水,但在今年,村里將水樣送到有資質的單位化驗,發現水質不達標,村民說,現在就用它來沖廁所。“以前汀江水很好吃,現在不敢吃”,黃立華說,有錢一點的村民,和城里人一樣去買純凈水喝。
令碧田村人感到不滿的是,紫金礦業除了帶給他們污染,并未帶給他們好處,進入紫金礦業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并不能算是一個貧窮的村子。很多人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往紫金礦業投了股,掙了錢,在縣城買了房子,都陸續搬走了。村長鐘文方說,留下的都是更沒有辦法的人。
而且,碧田村和紫金礦業有令人念念不忘的一段過去,上了年紀的碧田村村民大都認識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他年輕時白天上紫金山,晚上吃住都在碧田村部。所以這兩個月,村子里的頭面人物集體去找陳景河。紫金礦業答應為他們解決飲水問題,但一個月后,沒了下文。
紫金礦業和上杭縣政府的關系,在招股書上已有說明,在歷次改制后,紫金礦業從國有企業轉變為現代股份企業,但最大的股東仍然是上杭縣政府。多位政府官員在紫金礦業任職,也為媒體陸續披露。
上下都有壓力,鐘文方感慨做這個村的干部太難了,每天都有村民都到村委提意見,說,“空氣這么糟糕,就算了。吃水的問題,一定要給我們解決”!
汀江原本是客家人的母親河,現在卻成了負擔。在碧田村下游,澗頭村綿延3公里,也是家家戶戶都沿河挖井取水,這些都是二三十年前的老井,但幾年前就荒廢,無人敢喝。
紫金山以及周邊礦山的開采,早已改變了汀江流域。碧田村只是一個縮影,十幾天前,碧田村又死了一個食道癌患者。據村醫統計,過去十年里,碧田村一共有40人患癌癥,35人已經去世。他們中的大部分都集中在最靠近紫金山的一個自然村。村文書黃景新告訴記者,這個統計“非常準確”,死者大多是食道癌、肺癌、胃癌。有很多人去北京、上海治療,治得傾家蕩產。而在十年前,村莊幾乎沒什么癌癥患者。
衛生部沒有發布過中國的癌癥發病率數據,但據2008年第五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上公布的統計,近20年來,中國的癌癥發病率約在1‰-1.5‰之間,碧田村的發病率是這個數字的3倍,最靠近礦山的一個自然村發病率幾乎在十倍左右。村民說,礦山開采之前,癌癥很少,開礦之后,“得病死的大部分都是因為癌”。
財富的代價
同康村民用土地做代價換來了幾十萬的資產。山上山下,同康村的命運都和紫金礦業捆綁在一起
紫金山,上杭縣城以北,汀江左岸,山中紅棕色怪石嶙峋。《上杭縣志》曾如此記載紫金山:“嶙峋天表,蒼翠如畫,其間寺殿之宏暢,巖洞之幽深,孤峰絕壁之峻拔,千尋古木長松之喬蔭,百尺連云飛瀑,卓爾奇觀。”
奇觀早已讓位于礦山開采。紫金山地方采礦歷史悠久,山上老礦洞數個,有的甚至是宋朝時留下。
大多數碧田村人都去水里撈過金,包括黃立華,他從1985年開始在汀江撈金。80年代初,就有江西人到汀江里去篩金砂。江西人吃住都在碧田人家里,碧田人從此也學會了篩金,流經紫金山的汀江,成了淘金的河段。
篩金不需要什么技術。泥沙沉積在河底,只要撈出河底砂石,裝在篩子里,浸在水中,左右晃動,輕浮的沙子順流而下,剩下的再經處理,就可以得到沉甸甸的金砂。一個人一天泡在河里,能淘出一克多金子。
1993年大規模的工業開采之后,順水而下的河金變多了。“毫不夸張地說,最多時,一個人一天能夠篩出一到二兩金”,黃立華說,一年大概有三到四天有這樣的好運氣,最好的時機總是在下過大雨之后,“從山上沖下來的金砂特別多”。但這時的水也最癢腳。篩金要付出代價,黃立華那幾年腳泡在水里發炎,長了大大小小的瘡。過了十來年,這些瘡仍然印在腳上,成了淘金永遠的紀念。
在澗頭電站修成后,汀江水變深,腳踩在河底篩金的機會不復存在。但碧田村人相信,水庫底沉淀的都是金砂,不過無人敢取。
金子伴隨造福傳說,籠罩在紫金山周圍,改變了周圍的村莊。上杭人都說紫金山是同康人的山。世世代代生活在紫金山的同康人,在沒有紫金礦業的時候,種杉樹養田為生。同康村人大都姓游,在泥石流掩埋了房舍之后,搬到上杭縣城北二環的一大片水泥樓里。
這是手持紫金礦業股份,一夜暴富的村莊,他們的故事不同于華西村、大邱莊,有更多戲劇性。若不是十年前的紫金礦業捉襟見肘,拿不出補償的現金,只能用一紙原始股替代,他們至今也許還只是貧窮無依的失地農民。按照當時的補償標準,一個人只有900股,一股折價一塊錢。
當年誰也看不出紫金礦業有成為世界500強的潛質,它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遙遙不見上市希望,股票成了燙手山芋。有人就把股票折價做飯票,一元錢股票,可以折八毛錢用。
之后的劇情發展就像過山車,紫金礦業從快倒閉的小礦成長為全球500強,這樣神奇的速度,伴隨著個人的榮辱得失、跌宕起伏,永遠是上杭人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
礦山給少部分人帶來了財富,同康村民用土地做代價換來了幾十萬的資產。他們已經習慣了城里的生活,同時保留著散養雞的農村習慣,很多人家都有小車庫,車庫里甚至有奧迪、雷克薩斯。但很多人都遺憾,說錢花掉就沒有了,而土地是可以留給子孫的。
山上山下,同康村的命運都和紫金礦業捆綁在一起。住在山上時,水不好,泡出來的茶水也會變黑,一個同康村民告訴記者,搬進城,同樣擺脫不了礦山的影響,只能買純凈水。
“浸”出來的神話
堆浸冶金,解決了貧礦開采的成本問題,紫金山產能擴張千倍,躍升為中國第一大金礦。
汀江流域,從紫金山到棉花灘河段,流域環境惡化絕非朝夕。同時,礦山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紫金山金礦從1993年第一次實現工業開發,到2000年爆破后全面露天開采,紫金山頂被削平,成為堆浸和濕法冶金的天然車間。無須磚瓦,露天堆浸的方式,也就是傳統的濕法冶金,在紫金礦業之前,很少在中國南方實現。多篇陳景河的人物專訪中,都曾記述他打破了業內專家關于“南方潮濕多雨,紫金山地形險要,不適合采用堆浸工藝”的常規判斷。
紫金礦業的迅速崛起,證明了開采低品位礦石的可能性。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曾在自述文章《紫金礦業發展之路》里這樣深刻描述過采礦業,“仍然是有良好前景的行業,主要理由是礦業具有半壟斷性……壟斷行業是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的最佳途徑……礦業產品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產品成本的競爭”。
曾經,紫金山金礦被認為是難啃的“雞肋”,通常情況下,一噸礦石要含有3克以上黃金,才具備工業礦體開采的資格。但紫金山金礦大部分礦石品位都在1克以下。而低成本的堆浸,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
紫金礦業副總裁劉榮春在1993年公司創立之初,就是礦上的技術管理人員。他接受南都采訪時提及,南方并非不能堆浸。一是要解決場地,二是要做好污水防滲。他說,所以我們要把礦堆從小做到大,他說,環保是紫金礦業的生命。
環保處理為何重要,反觀堆浸原料即知。
其一,堆浸冶金的重要原料是氰化鈉,這是一種劇毒物質;其二,由于礦石金銅含量極低,一噸礦石中,可以抽取利用的甚至不到一克。如何處理數量龐大的廢棄物,甚至是比核心工藝流程更困難的事。
在2006年《采礦技術》雜志上,發表了長春黃金研究院與紫金礦業研究人員合作的《紫金礦業低品位與難選冶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一文,其中提及,“堆浸提金,是一種方法簡單、成本低廉、不用多種設備的選礦工藝。也只有這樣的露天開采方式以及堆浸+(粉礦氰化炭)炭浸的選礦工藝,不斷擴大生產能力,降低作業成本,提高選冶回收率,才能擴大黃金產量,提高企業利潤,降低尾礦品位與入選礦石品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