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1月7日,美國銀行(下稱美銀)拋售56.2億股建行H股股份,價格為每股3.92港元,總交易金額超過28.3億美元。相對美銀2008年5月28日以每股2.42港元從匯金公司購買的60億股建行H股股份,美國銀行“一增一減”取得約合10.83億美元的收益。
美銀此次大量拋售建行股份,使得當年建行引入外國戰略投資、以及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路徑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當時國務院成立了一個專職工作小組,論證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問題。”中國銀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楊再平回憶起當時的銀行改革問題時說,設想首先就是給各家銀行“斷奶”,“要做到這一點,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就提上了日程。”首先向海外投資者發出邀請的就是建設銀行。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周鵬飛
海外廣邀投資者建行花旗擦肩而過
建行當時負責引進境外戰略投資的是副行長范一飛。按照他的說法,為了引進戰投,建行方面并非良莠不分,抓進籃子便是菜。當時建行預先已規定,境外戰略投資者“必須總市值在300億美元以上,總資產在3000億美元以上,在銀行業務領域具有專長,愿向建行轉移技術和管理經驗,其中國戰略與建行無根本利益沖突的境外大型金融機構”。
按照這個標準,建行向符合標準并對投資感興趣的境外機構伸出橄欖枝,有20余家收下了請柬,其中有花旗銀行、豐業銀行、摩根士丹利等。
范一飛表示,當時建行最看好的是花旗集團,但花旗只同意出資5億美元,以每股1元的價格參股建行;并要求在建行上市后行使期權,繼續按照每股1元的價格入股建行。此外,在建行現在或將來比較賺錢的一些領域,包括按揭貸款、公司業務、信用卡等,花旗提出要“分一杯羹”,將來要和建行在這些領域成立合資公司。
與入股要求“獅子大張口”相比,花旗銀行在技術提供上卻表現“吝嗇”。花旗只愿意在貿易融資、個人理財領域與建行展開戰略合作,而不是建行所希望的在風險平臺建設、金融產品設計等領域。此外,建行方面也得知,花旗還同時與在招募境外戰投的中國銀行進行接洽,這讓建行管理層“大為光火”,最后雙方合作就此不了了之。
隨后,建行同其他投資機構的談判也都沒有達成結果———對方大多只愿意在股權層面上同建行進行小額投資,而要求建行在個別業務領域割肉作為回報。
美銀被指“買貴貨”建行攬得美國銀行
“上帝關上一扇門,同時又打開一扇窗”,就在談判即將陷入停頓之際的2005年3月份,事情有了新轉折。3月17日,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全球計劃與戰略部主管格里高利克爾(Gregory Curl)來到建行,和范一飛進行了接觸。而建行,剛剛于一天前宣布董事長張恩照因“個人原因”辭去所有職務。
這次見面,范一飛發現美國銀行有點特別,不像以前的投資者,談判第一局就要求建行把核心業務拿出來,和他們另外合作成立公司。第一面印象很好,然后雙方就繼續深入談判,兩個月不到的時間雙方即達成協議。6月17日,建行與美國銀行正式簽署入股和戰略合作協議,建行由此成為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中,第一家引入外國戰略投資者的銀行。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