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石油A股于2007年11月5日掛牌,開盤價48.60元。在普通投資者對這家“全亞洲最賺錢的公司”充滿期待時,其股價卻一路下跌,直至4月22日跌破16.7元的發行價。
那么,是誰制造了其畸高的開盤價,又是誰在開盤后拋售該股呢?誰能夠從中國石油A股暴跌中獲益呢?
分析指出,席位號為T20471的機構投資者有操縱股價的嫌疑。它是中石油最大的空頭之一,采用較為隱蔽的“曲線救國”方式套現。僅中石油上市第一天,這家機構就套現了36.26億元。去年12月份,該機構又套現了1.59億元。
到了今年1月,該機構轉身護盤,分7次買入價值9961.74萬元的中石油。2月5日中石油網下認購新股解禁至4月3日,該機構開始大量拋出。至4月3日,該機構買賣相抵后,在中石油身上成功套現53.67億元。
與此同時,這家機構在中國石化(600028.SH)身上也大展拳腳。中石油、中石化是一對難兄難弟,市場上它們相互影響。買賣中石化,可以間接護盤和影響中石油的價格。從去年12月26日至今年4月3日,這家機構買入中石化13次,賣出9次,動用了4.95億元資金,僅占其在中石油上套現金額的9.22%。
分析還指出,神秘炒家早在2007年9月19日,就開始推高中國石油H股股價。不到1個半月,中石油H股從11.5港元左右被炒到最高20.25港元,國際炒家順利出貨。
據媒體報道,中石油A股主承銷商之一瑞銀證券的母公司瑞銀集團就曾參與其中。這批資金利用中石油發行A股的時機惡炒H股,變相抬高A股發行價,為H股長期持有者爭取更大的利益。
紐約、新加坡、香港等市場的中國概念股指期貨,也是國際炒家獲利的重要渠道之一。中石油的股權結構很特殊,A股發行后,有1579.22億不流通的國有股、179.02億H股和40億A股(2008年2月5日前只有30億股可流通)。公司的整個股本結構,就像一個巨大的杠桿,可以通過控制較少的流通籌碼,控制公司的總市值,進而決定上證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影響香港國企指數和紅籌指數,進一步控制紐約、香港和新加坡中國概念股指期貨。
國際機構控制中石油價格走勢的手法是:每天利用收盤前10到15分鐘收集籌碼,用于控制次日開盤時段的股價走勢。
從分時K線圖來看,就是每天收盤之前的成交量比較大。這種做法的好處有三:
第一,收盤價格較低,可以保證降低打壓成本;
第二,手中籌碼拿得較多,可以控制第二天的開盤價,為第二天的下跌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
第三,成本最低。查閱2007年11月19日至12月3日,中石油每日收盤前最后10分鐘的成交量數據及次日開盤走勢可知,在此期間,每天均有實力機構利用“最后10分鐘”收集籌碼。
此外,中石油在香港發行了多種權證,與正股相比,這是一個更好的獲利杠桿。國際炒家通過打壓中石油A股和H股,或者通過做它們的反彈,可以在權證上大獲其利。
相關報道:
中石油跌破發行價 A股流通股東全線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