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增持期間的股價整體表現看,大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在增持期間,99家公司的股價平均僅僅略微上揚了0.29%,8家公司實際控制人增持期間,相應上市公司股價平均下跌1.95%,4家公司戰略投資者增持期間股價下跌2.95%,12家上市公司高管購入自己公司股票期間,股價整體下跌6.24%,5家上市公司其他股東或小非增持期間,其股價平均下跌11.5%。
增持截止后至10月31日相關公司股價市場表現顯示,實際控制人增持結束后股價下跌了11.29%,大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增持結束后股價平均下跌了16.6%,其他股東增持結束后平均下跌了18.1%,上市公司高管集體增持后股價平均下跌18.47%。
顯然,無論是在股票增持期間還是在增持之后,任何一類增持人發出的對公司充滿信心的積極信號都沒有得到市場的有效認同。
此外,對大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增持結束后的股價波動數據的結構分析還表明,99家公司大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增持結束后股價的上漲與下跌呈現出明顯的二八現象。在這99家上市公司中,只有16家公司在增持結束后股價呈現上漲走勢,平均漲幅為4.75%,其余83家上市公司的股價在增持結束后呈現不同幅度的下跌。其中,41家公司股價平均跌幅在 5.4%—16%之間,24家股價平均下跌25%,18家股價平均下跌37%。
于2008年9月中下旬開始密集出現的A股上市公司增持熱潮的實際效果表明,在極度恐慌的市場形勢下,沒有一個增持主體對上市公司的價值判斷具有絕對的權威,即使是被市場廣泛認同的更能理解上市公司內在價值的公司高管,其價值判斷影響力也不能在此極端的市場形勢下有所體現。
鞍鋼15.9億增持特例
那么首輪增持潮為什么會以虎頭蛇尾的方式告終?除了受極度惡化的市場形勢影響外,更與增持規模有限、增持動機微妙和增持魄力不足有關。
目前中國A股上市公司總數已達1600余家,7-10月間二級市場股票增持涉及的上市公司僅為132家,不足十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脈沖式增持所釋放的信心不足以撬動整個市場。而且,在本輪增持行動中,尤其是大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所增持的流通股數量僅相當于未來12個月增持計劃上限的四分之一,絕大多數大股東沒有完成公布的增持計劃,這表明大股東并不十分確定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股價是否已經被嚴重低估,更未在眾人高度恐慌的時候表現出應有的貪婪。
而其中一些ST公司的大股東、公司高管增持則更難與價值投資扯上關系,其刻意影響哄抬股價動機明顯,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市場對上市公司大股東、高管增持行為的認同度。
戰略投資者、其他股東的加盟增持為本輪增持潮的突出亮點,但這類增持人的動機并不是完全認同公司的發展前景,而是懷揣特殊利益動機,更有甚者,一些增持行為的背后竟隱含著公司大股東二級市場的悄然減持。如梅花傘(002174.SZ)9月27日發布公告,稱廈門盈晟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于9月25日通過大宗交易系統購入公司股份6,193,992股,占公司總股本的7.47%,其所購股票恰為公司原第四大股東七匹狼集團有限公司減持的全部無限售條件流通股,5.15元/股的大宗交易成交價格較當日二級市場成交均價折價了12%。在貌似做多行為的背后卻隱含著大股東的出逃。
也許鞍山鋼鐵集團(下稱鞍鋼集團)對攀鋼系三家上市公司的大舉增持更能說明問題。為支持攀鋼集團成功重組、降低社會公眾股東行使現金選擇權所需成本,鞍山鋼鐵集團于8月19日至9月10日對攀渝鈦業、長城股份、攀鋼鋼釩三家上市公司大舉增持,增持結束之日至10月31日三家公司股價勁升了17.72%,其背后的決定性動力為鞍鋼集團高達15.9億元的投入及其一次性增持股票數量高達總股本5%的魄力。
鞍鋼集團及攀鋼系的案例雖是一個極端,但它從正面證明了大股東的增持動機、能力及魄力是決定增持效果的關鍵。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