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雛軍夢斷資本運作 格林柯爾系分崩離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4日 09:30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記者 宋海蛟 8月3日,科龍電器(資訊 行情 論壇)以將披露重要信息為由,開始在深交所停牌;此前一天,證監會公布了對科龍電器的調查結果,認定顧雛軍等人虛增科龍電器利潤,涉嫌多項違反證券法行為,并將對其進行行政處罰,對于違法犯罪行為,證監會已移交公安機關處理。至此,今年5月份展開的科龍調查告一段落,顧雛軍在產業和資本領域的“演出”也落下
回首1989年下海經商的顧雛軍,16年他一路走來,相伴左右的是從未間斷過的質疑聲。雖然他創造了一幕幕騰飛的奇跡來努力回擊人們的質疑,但最終他還是以悲劇收場。 這16年間,企業奇跡和資本神話為顧雛軍贏得了無上的榮譽和無數的喝彩,他是2004年“胡潤資本控制50強”之首、2003CCTV年度經濟人物,是一個旗下擁有5家上市公司和多家企業,橫跨制冷、家電和汽車等眾多行業,手中握有百億資產的市場風云人物。 但是,來自學術界、法律界、經濟學者、新聞媒體和眾多股民對他廣泛的質疑聲浪,卻讓這位自恃“家電產業整合第一人”、在資本市場上翻云覆雨、指點江山的格林柯爾系締造者顧雛軍,今日只落得被證監會行政處罰、被公安機關刑拘的慘淡結局。 人們也許無法相信,重重疑問同樣困擾著顧雛軍本人。他不明白為什么自己引以為傲的“顧氏循環理論”,那么多人會嗤之以鼻;為什么旨在“做大做強企業”、“整合家電產業”而大手筆頻出,卻招致如此廣泛的質疑;為什么并購了格林柯爾戰艦“靈魂”的科龍,換來的卻是整個格林柯爾系的坍塌;為什么“產業夢”戛然而止,“資本夢”曲終人散,現實對顧雛軍苛刻得近乎冷酷。 其實,細細解讀顧雛軍的人生軌跡,這些“為什么”便迎刃而解,今天的結果來的也是那么的自然。 與學術界的決裂 顧雛軍商海沉浮的起點是“顧氏循環理論”,也正是這一理論,直接導致了他和學術界的關系最終走向破裂。 學生時代的顧雛軍,先后就讀于江蘇工學院和天津大學熱能工程系。1988年,他迎來了人生第一個重大轉折點,他以“顧氏循環理論”為基礎發明了格林柯爾制冷劑,這是他此后涉足商海的最大資本。 但是,“顧氏循環理論”在業內僅僅被視為勞倫茲循環理論的簡單重復。1989年,顧雛軍的導師呂燦仁、師兄馬一太等3人聯名發表文章,認為“顧氏循環”在理論上不能成立;1994年在上海舉辦的清除偽劣科技“顧氏理論”座談會,使顧雛軍提出“侵害名譽權”的指控,并最終淡出學術界。 同樣,顧雛軍所說的“世界上最好的”格林柯爾制冷劑,同樣是疑點重重。在格林柯爾宣傳資料中向客戶極力推薦了四種“環保制冷劑”,在美國供暖、制冷、空調工程師學會(ASHRAE)編號分別為R405、AR411A、R411B和R411C。然而,北京市制冷學會披露,美國1996年的公告已將R405A作為不接受的替代物,R411C的編號也已被取消。 ASHRAE還認為另外兩種制冷劑的主要成分均為R22(最常用的含氟制冷劑),所以不能作為R22的替代物。 制冷、家電,甚至后來顧雛軍涉足的汽車企業,若想做大做強,技術是最為核心和關鍵的競爭資本。而在成果轉化、技術創新、人才儲備以及行業標準的設定、升級等方面,學術界對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牛氣沖天的顧雛軍,卻“勇于”以自己的理論對抗學術界的質疑,這為他的“敗者”結局埋下了第一個伏筆。 學者和媒體的指責 “我做生意,與卿何干”、“賠了是我自己的事,和別人無關”,顧雛軍對種種質疑的回應顯得如此意氣用事,這也使他與眾多媒體、經濟學者和投資者的關系緊張,并直接催生了“郎顧之爭”。 1994年,《上海科技(資訊 行情 論壇)報》率先對顧氏循環理論發難,也開始了媒體不斷對顧雛軍的質疑;2001年,《財經》對顧雛軍收購科龍的資金來源產生了疑問;2004年,《財經》調查了香港格林柯爾上市公司惟一的供應商———天津格林柯爾,并指出其2000年的銷售額僅300多萬元,也揭穿了香港格林柯爾利潤過億的“業績神話”。 香港學者郎咸平于2004年聲討顧雛軍,“郎顧之爭”也隨后成為經濟界爭論的焦點。郎咸平對科龍收購后的扭虧為盈提出疑問,明確提出科龍收購前連續兩年的巨額虧損實質是利用不當的壞賬計提方式作出來的,而后通過虛增收入、少計費用等多種手段虛造利潤,并直指顧雛軍侵吞國有資產。這些問題已經被證監會公布的調查結果一一證實。 媒體和學者的質疑,將顧雛軍推到風口浪尖上。2004年年報“巨虧”的事實,直接引爆了科龍危機,也最終導致了格林柯爾系分崩離析的現狀。 態度決定一切 即使到了今天,顧雛軍仍然拒絕反思。 但是現在,再固執的顧雛軍,也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承認挪用科龍3億元資金。公司認為原因有三:一是形勢所迫。企業為了做大,就可能打一些法律的擦邊球,這是逼出來的;二是數額不多。顧雛軍認為相對于科龍100億元的營業額,3個億實在算不上什么;三是法不責眾。上市公司只要查,多少都有些問題,這是體制的弊端。 試問,挪用上市公司資金是打法律的擦邊球嗎?以做企業為名就可以堂而皇之的違法嗎?挪用金額不大就不需要接受法律的懲罰嗎?上市公司出事就可以以市場環境、體制缺陷為借口嗎? 顧雛軍還固執的認為,自己不是政治家,而只會做企業,他不愿將精力分散到其他事情上。這樣的“做人原則”,很容易就可以解釋他為什么會和自己的導師反目、和學術界決裂;為什么會高調回應學者和媒體的質疑,卻始終以“國際背景”來搪塞所有疑問;為什么他認為“不需要向這個社會奉承什么”,而政府應該感謝他對企業的貢獻。 正是基于這些借口和所謂的“原則”,顧雛軍才“底氣十足”的拒絕反思。但也正是他的這種態度,使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今年年初,溫家寶總理對證券市場的五點意見中,第一條就強調了上市公司的質量問題,上市公司治理已成為股市改革的根基。同時,唐萬新的德隆系轟然倒地,帶給股市巨大的震動,管理層因此對“一托多”公司格外關注,此時處于質疑漩渦中的格林柯爾系,自然進入了監管者的視線?深欕r軍依舊我行我素,認為中規中矩的民營企業無法壯大。 如果說顧雛軍與學術界、經濟學者以及媒體的不和,埋下了其敗走麥城的伏筆;會計師離職、科龍巨虧、證監會調查點燃了“顧氏危局”的導火索;那么,顧雛軍固執己見的態度、與社會關系格格不入的個性,便是他人生悲劇的根源。 悲劇留下的反思 顧雛軍的人生悲劇,也同樣是我國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上眾多悲劇的一個縮影。 可以說,顧雛軍是聰明的,是努力的,他有著很高的企業經營頭腦和產業整合能力。在資本運作上,他嘗到了國企改制的甜頭,因而急于將民營企業集團化、規模化,將國有企業私有化?墒撬麉s忘記了利用自己的管理能力來打好現有企業的根基,忘記了自己最初的家電產業整合的構想,而是熱衷于利用資本杠桿展開“造系運動”,甚至將觸角伸向了汽車行業。 顧雛軍演繹了太多的角色———學者、商人、產業整合者和資本大鱷,可是對自己真正應該扮演的角色反而無法定位,這就是他的人生“悲劇”。 像顧雛軍一樣懷揣著產業夢的中國企業家還有很多,像格林柯爾那樣希望迅速壯大的民營企業也不占少數,但是無論做企業、做產業,還是做資本運作,都不應違背“創造價值”的初衷。如果像顧雛軍這樣以違法違規為代價、沒有根基的進行多元化擴張,產業夢還未實現就做起了資本夢,到頭來只會陷入自己編制的美麗夢境而不能自拔。 我國股市正進行著觸及產權等核心問題的股權分置改革,企業和證券市場也必將走向規范和成熟,希望顧雛軍的案例令世人警醒,他的人生悲劇今后也不再上演。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