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龍并購蛇吞象 顧雛軍帝國夢止步證監會徹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1日 09:19 新京報 | |||||||||
7月18日,星期一,佛山市順德區容桂鎮,科龍集團與其周邊20余子公司、配套公司一起,靜然而立。這位曾叱咤中國家電業的霸主正處四面楚歌之境:證監會久駐調查未果、供應商斷貨、銀行惜貸、生產線停產、掌門人顧雛軍告假、重組傳言四起…… “現在時機太敏感,不適宜接受采訪,請你理解。”7月19日,科龍電器(資訊 行情 論壇)總裁劉從夢告訴記者。
7月20日,順德區政府辦公室調研科副科長張濤表示,區政府對科龍現狀非常關注,但政府不便干預科龍的事情。 “科龍又回到了原點。”科龍電器一位原任高管說。3年前,以顧雛軍為代表的資本力量入主科龍。彼時,“大企業病”纏身的科龍正在一輪輪改革中謀求新生。顧氏從產權角度切入,為科龍帶來由外而內的“革命”。 今年5月公布的2004年年報顯示,科龍電器去年全年虧損6416萬元。5月5日,科龍電器接到通知,證監會將入駐科龍,對大股東格林柯爾涉嫌挪用上市公司資金一事進行調查。 “無論是政府控股時期,還是后來的民營化改制,科龍的悲劇在于,它始終難逃被大股東玩弄的命運。”上述已離職的科龍高管說。 本報記者 范軍利 廣東順德報道 顧雛軍履歷: 1959年生于江蘇泰縣; 1981年江蘇工學院動力工程系本科畢業; 1984年天津大學熱能工程系研究生畢業; 1988年9月發明格林柯爾制冷劑; 1989年下海經商; 1995年成立格林柯爾中國有限公司; 2000年7月格林柯爾在香港創業板上市; 2001年10月收購科龍電器; 2003年12月出資4億余元入主亞星客車(資訊 行情 論壇)。 2001年10月,顧雛軍控股的廣東格林柯爾公司入主科龍電器,其是否具備收購實力備受質疑。今年5月,證監會入駐科龍電器,對大股東廣東格林柯爾公司涉嫌挪用上市公司資金一事進行調查。本報記者范軍利攝 顧氏第一槍 顧做的第一件事,是要求科龍電器購買格林柯爾制冷劑 2002年,顧雛軍入主科龍電器伊始,便為自己今后的發展做好了鋪墊。 “顧進來時,我和一部分高管對他還是寄予希望的,希望他能把企業搞好。”7月18日,順德桂畔海茶莊內,一位離開科龍電器已3年的高層回憶起初見顧雛軍的情景,“遺憾的是,他進來做的第一件事,讓我們對科龍的擔憂多過希望。” 顧做的第一件事,是要求科龍電器購買格林柯爾制冷劑。 “2002年春節剛過,顧要求科龍電器采購部門向大股東格林柯爾公司訂下1000多萬元的采購單,而且注明是先打款后發貨。” 此前,由于科龍電器系列產品持續數年的質量與信譽基礎,其上下游供貨商和經銷商一直遵循“貨到付款”及“款到發貨”的傳統交易。對新老板違背傳統的出賬程序,很多人并未表示出異議。但對上述采購單的定價,引起科龍電器部分高層的不滿。 “當時我們計算了一下,格林柯爾制冷劑的價格是科龍原來制冷劑采購價的12倍。而從技術角度講,這筆采購沒有經過科龍技術部門的鑒定。”這位原科龍高層回憶。 不過,該筆僅有少數高層知曉的高價采購在短短的爭議后歸于平寂。 2002年4月9日,科龍電器又與海南格林柯爾公司簽訂購銷合同。根據合同規定,科龍電器以每公斤135元的價格向海南格林柯爾公司購買200噸格林柯爾制冷劑,合計2700萬元。 連續兩筆訂單的順利執行,為科龍電器后來進一步采購格林柯爾制冷劑打下基礎。 2002年5月底,科龍電器的兩個控股子公司———科龍空調與科龍冰箱的董事們被召集在一起開董事會。 “那次會議主要是討論3億元采購大單的事情。”曾參加會議的科龍冰箱公司一位董事回憶。 據介紹,此次會議上,顧雛軍給董事們每人發了兩份文件,大意是要求科龍冰箱、科龍空調兩公司與格林柯爾公司簽訂制冷劑年度購銷合同,價格是每公斤135元,總價計3億元。 “他把已經擬好的決議發給大家,意思很明確,讓你必須簽,必須同意。”一位已經離開科龍空調的高管說。 出乎顧雛軍意料的是,多數董事簽了拒絕意見。時任科龍電器副總裁兼空調公司董事長的王康平在簽署“不同意”意見后,還陳述了三條反對理由。王康平與多數董事一致認為,公司根本不需要協議中所言明的制冷劑用量。 “科龍空調往年采購同類制冷劑基本在每公斤10元左右,格林柯爾制冷劑價格高達135元,而且我們的技術部門并沒有看到它所言稱的優勢,所以,我們當時認為購買大量格林柯爾制冷劑是不適宜的。”7月17日,科龍電器一位負責生產的經理告訴記者,科龍電器每年都會購買大批制冷劑用于空調機與冰箱的生產。 “顧老板是做技術出身,他的格林柯爾制冷劑受到國內外權威部門的認可。”科龍集團整合傳播部經理劉輝說。 據稱,格林柯爾制冷劑是“世界上技術最成熟、最早商品化的新型環保節能型制冷劑”。它的生產商是繼杜邦、帝國化工之后“世界第三大新型無氟制冷劑供應商。” 但在國內學術界,這一技術自誕生之日起便備受爭議。在科龍集團內部,對格林柯爾制冷劑的反對聲也有很多。 “從我在生產一線多年的經驗看,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顧的技術對科龍毫無用處,你記住,不是‘毫無益處’,而是‘毫無用處’。”一位離任的科龍公司生產副總裁向記者強調。 2002年6月,在董事會的反對下,科龍電器3億元制冷劑采購訂單終未實施。 “從顧進來做的這第一件事看,我們斷定,他來科龍是有其他目的的,他會在未來兩三年內將科龍的剩余價值全部掏空———這是我們最大的擔心。”上述已離職的科龍電器高管說。 人事震蕩 “顧雛軍是個過于主觀和自信的老板,很少容得進他人的意見。這是很多高管難以與之共事的原因” “當時,我簽完‘拒絕’意見后就遞交了辭職報告。”現已離開科龍空調公司的一位高管告訴記者。“‘道不同,不相為謀’,在科龍這么多年,我當然很珍惜這個職位。但是沒辦法,我不希望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繼續工作。” 這位高管的辭職,引發科龍新一輪人事震蕩。之后,在3億元制冷劑采購表決中簽署拒絕意見的多位高管相繼離職。他們分別是主管冰箱生產業務的科龍電器副總裁蔡拾貳、科龍電器副總裁兼科龍空調公司董事長王康平、科龍空調公司總經理陳少民、科龍空調營銷本部總監張鑄、科龍空調公司生產經營副總鄭碧林等。 而據記者了解,上述離職者并非此次人事震蕩中的全部。 科龍電器2002年年報披露: 2002年1月31日,公司原任總裁徐鐵峰先生因個人原因辭去本公司總裁職務; 2002年6月1日,公司技術副總裁黃小池因個人原因辭去副總裁職務; 2002年6月18日,公司召開2001年周年股東大會審議并通過了李棣強、何正光、黃坤友因工作關系辭去監事職務; 2002年7月3日,公司原任董事會秘書朱常敘先生因合同到期辭去本公司董事會秘書職務; 2002年12月29日,公司召開2002年臨時股東大會審議并通過了陳文輝先生辭去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職務及王康平辭去公司監事職務。 “顧雛軍是個過于主觀和自信的老板,很少容得進他人的意見。這是很多高管難以與之共事的原因。”科龍電器一位現任高層說。 針對高管流失問題,顧雛軍在2002年8月24日的記者溝通會上曾表態:“這很正常。一批人提升,一批人離開,人員流動很正常。今后,人員流動不僅會聽到,而且會不斷地聽到。” 在《再造科龍》這本被業內疑為顧雛軍的“御用槍手”操刀的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當真正的科龍革命開始以后,身陷變革之局的每一個人,不管他愿意抑或不愿意,他都只能按照革命者設計的步驟化作局中一枚或輕或重的棋子。如果反對,他的結果只會有一個,就是出局。……而這個局,完全掌握在顧氏手中。” 科龍電器多名員工表示,這樣的話語方式很像顧老板的風格。 “整風運動” 有科龍電器的高層認為,顧雛軍希望通過整頓強調員工為企業鞠躬盡瘁的精神,并以此掩蓋其私下對科龍電器發售格林柯爾制冷劑的黑幕 2002年8月,科龍電器內部掀起“整風運動”。變局中的科龍人無論愿意與否,都已成為運動中一枚聽話的棋子。 科龍集團一位人士介紹,2002年7月,顧老板入主科龍電器剛半年,正準備大展拳腳,好好干一場,卻遇上高管層人事震蕩。當時,顧認為根源在于科龍電器內部存在嚴重的派別小團體,因此發起整風運動。 “從2002年開始,每到七八月份,我們這兒都會開展整風運動。3年了,搞的有點像‘文化大革命’。”一位在科龍電器工作過5年的經理說。 據介紹,整風運動首先從科龍空調公司開始,后波及到上百位分公司經理、售后主任、傳播科長;白天互相揭發、自我揭發,晚上寫檢討、自我反省。 “那段時間,我們晚上什么活動都不能安排,要急著回去寫決心書、悔過書、效忠書之類的東西,第二天開會要念,如果通不過,要回家繼續寫,人人要過關。”上述經理說:“印象最深的是有些經理很會表演,經常在大會上說著說著就痛哭流涕,很有意思。” 有科龍電器的高層認為,顧雛軍希望通過整頓強調員工為企業鞠躬盡瘁的精神,并以此掩蓋其私下對科龍電器發售格林柯爾制冷劑的黑幕。 整風運動后,一位署名“老科龍人”的員工在科龍內部信息交流共享平臺上留言:“在白色恐怖的氣氛下,十幾個分公司經理、26個傳播科長、十幾個售后主任被揪斗之后宣布‘下課’。……整風之后,廣東分公司經理率先把顧雛軍的頭像與比爾#zhPoint#蓋茨、李嘉誠的頭像放在一起做成噴繪幕墻,并組織員工每日面向幕墻頂禮膜拜、宣誓效忠。“ 借雞生蛋 據了解,由于當時科龍電器的產品銷售在業內處于領頭地位,所以全國各地的服務商為了不放棄其服務商資格,只能被迫交納格林柯爾制冷劑加盟費 “顧老板要下臺了?那我們3.5萬元加盟費退不退啊?怎么退?”7月18日,順德區大良科龍維修店的李老板反問記者。 李老板自1992年開始經營科龍電器售后服務生意。2002年五六月間,李老板接到科龍電器售后服務部門的通知:凡經營科龍空調和容聲冰箱的售后服務網點,必須交納3.5萬元的格林柯爾制冷劑加盟費,才能成為科龍電器A級服務商,否則只能成為B級、C級服務商。 “成為A類服務商的話,你跟科龍電器之間維修費、安裝費的結算可以是100%,如果是B類、C類服務商的話,這些費用只能結70%。”李老板說。 據了解,3.5萬元的費用中,包含2萬元的格林柯爾制冷劑加盟費及1.5萬的格林柯爾制冷劑貨款。 格林柯爾賣給零售商的價格是150元/公斤,按此價格,李老板1.5萬元得到100公斤格林柯爾制冷劑。制冷劑的用量依據空調大小不同,有所區別。一般來說,一臺空調需要3.5公斤的劑量,也就是500元左右。 “我們當時買下的制冷劑,已經3年了還只用掉10公斤的貨。”李老板說。 “這種制冷劑根本就賣不掉。可是你不買,不交加盟費,就會取消科龍電器服務商的資格,而你前期幫科龍電器完成的維修費、安裝費就別想再結算了。這根本就是強買強賣嘛!”順德區另外一家不愿出示姓名的服務商告訴記者。 據了解,由于當時科龍電器的產品銷售在業內處于領頭地位,所以全國各地的服務商為了不放棄其服務商資格,只能被迫交納格林柯爾制冷劑加盟費。 公開資料顯示,科龍電器售后服務體系覆蓋全國31個省市3000余網點。自從格林柯爾入主后,利用科龍電器的網絡優勢,采取上述強制加盟方式迅速鋪開了格林柯爾制冷劑的銷售渠道。 記者調查發現,在格林柯爾加盟商漸增的同時,科龍電器售后服務網點數量有減少趨勢。一位售后服務商告訴記者,由于加盟費金額較大,很多服務商為盡快收回這筆費用,開始向科龍各分公司要求擴大其服務區域,以此增加維修量。在此背景下,原來科龍電器3000余個服務網點已出現大規模減少現象,部分縣級市場甚至成為服務盲點。 記者多方求證的另一個細節是,由于格林柯爾完全運用科龍的售后服務體系進行制冷劑的銷售,所有銷售制冷劑的費用,包含人員工資、運輸費用等全部由科龍公司承擔,格林柯爾并沒花一分錢。 “每個加盟商的3.5萬元加盟費直接從分公司劃撥到北京格林柯爾的賬戶上。這是極為不公平的,嚴重侵犯了科龍電器其他股東的利益。科龍電器和格林柯爾是兩個獨立的公司,為什么要讓科龍為格林柯爾公司的產品銷售承擔全部費用?”科龍集團一家售后服務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介紹,格林柯爾僅此項進賬已超過千萬元。但截至發稿時,記者尚未就上述事實獲得科龍集團相關部門的核實。 褒貶顧雛軍 “顧老板是工作狂,他想用科龍電器實現自己統一家電王國的理想。只是步子邁得太大、走得太急了” “壓縮成本是顧雛軍對科龍電器最大的貢獻。” “他性子直,無所顧忌,敢于下手,敢于砍!所以他能做到很多老科龍人做不到的事情。” “像所有私人老板一樣,節儉是他的天性。” 采訪中,多位現任及原任科龍電器的高管對顧雛軍“壓縮成本”做法給予了較高評價。 2002年,科龍電器推行全面招標制度,專門成立了采購招標管理小組,具體指導各類物料的采購招標工作,使物料的采購成本明顯下降。統計顯示,2002年上半年科龍電器原材料采購價格同比下降了6000多萬元。科龍空調產品的單臺成本比2001年同期降低25%,冰箱產品的單臺成本比上一年同期降低14%. 在壓縮成本的同時,科龍電器的薪酬體制有所變化。科龍集團整合傳播部經理劉輝介紹,過去科龍薪酬體制是一刀切的,干多干少一個樣,但顧入主后薪酬改為按崗位評估。 “2002年之前,我的工資是年底兩個月拿雙薪,算下來每年多拿6000多塊。同年改革之后,雙薪制度取消,代之以年中發獎金的形式。2003年年中我拿到7000多塊獎金,年底又拿到1萬多塊獎金。”科龍電器一位科長級別的經理告訴記者。 此次證監會調查格林柯爾挪用科龍資金消息傳出后,多位科龍高管表示,如果事實成立,科龍的資金可能會被順利返還,因為顧雛軍并沒有將資金揮霍掉,只是用于收購其他公司事宜。 “顧老板是工作狂,他想用科龍電器實現自己統一家電王國的理想。只是步子邁得太大、走得太急了!”顧雛軍一位下屬稱。 而在科龍高層中,很多人對顧雛軍治理企業的方式持異議。 “他管理企業,不是為企業發展,而是為自己服務,讓企業成為他手中的工具。”科龍電器一位現任高管說。 據這位高管介紹,在科龍內部,下面員工的意見很少能反映到高層來。企業開董事會時,通常是顧雛軍一個人發言,其他董事很少有提意見的機會。 “有時候我會提出不同意見,但他接受的時候比較少。”這位現任高管說。 7月8日,科龍電器3名獨董陳庇昌、李公民、徐小魯在辭職報告中稱:“就任期間科龍屢屢未能及時提供工作所需之資料,或對所提意見作出適當回應,所以感到公司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配合及支持。” 前述科龍電器現任高管表示,媒體對獨董不作為的質疑是不適宜的。“這些獨董都很專業,很盡職。但在科龍電器董事會,我們執行董事的意見他都不聽,怎么可能去理會獨立董事呢?” 這位高管認為,當前中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失衡使得公司權力高度集中于少數人甚至一個人,這是造成公司內部個人獨裁專政的原因。“建立一種讓董事意見能充分發揮作用的機制是關鍵所在。” 賣掉科龍的力量 在當時,賣掉科龍的決定權在大股東代表———容桂鎮政府手中 2001年10月29日,作為科龍電器第一大股東代表,順德區容桂鎮鎮長劉知行與格林柯爾總裁顧雛軍坐在了順德仙泉酒店的簽字桌旁。從他倆離開簽字桌起,格林柯爾以5.6億元的價格購得科龍電器20.6%法人股,從而取代容桂鎮成為科龍電器大股東。 對雙方而言,為時半年的談判終成正果,值得慶賀。然而,當4年后重新回訪這一歷程時不難發現,此次國企轉制過程中顯現出的不同利益主體的博弈,企業不幸成為制度缺失的買單者。 “2000年年底跟鎮政府領導的一次談話,專門提到了要賣掉科龍的想法。”7月14日,一位當年參與過雙方談判的人士告訴記者。 是年,連續9年創下全國冰箱產銷量第一的家電老大———科龍電器首次報虧6.8億元,這一事實將科龍電器16年積累的“大企業病”暴露無遺。在此背景下,科龍電器大股東代表———容桂鎮政府決定賣掉科龍,從產權層面對科龍電器進行改造。 “有了這個想法后,接下來就是賣給誰、如何賣的問題。當時意向中的買家很多。”上述參與談判者說。 在家電強鎮順德,聚集了美的、格蘭仕、萬家樂(資訊 行情 論壇)等優秀家電企業。知情者稱,這些企業均對科龍電器垂涎良久。當容桂鎮政府放出欲賣科龍電器的風聲后,實際吸引了包括GE、松下等知名外企在內的家電巨頭。 “當時我們提出三點要求:第一要有錢能買得下科龍電器;第二要有技術,能讓科龍電器靠得住;第三要有網絡,主要是外銷渠道。”這位參與談判者說。 2001年4月,時任格林柯爾副總裁的劉從夢率領談判小組進入順德,開始與科龍電器進行“實質性”接觸。 “當時符合條件有實力的買家很多,格林柯爾最初也并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最終與格林柯爾進入談判,我也不清楚為什么。“ 按理,兩個控股公司的談判,只要合得來就可以達成交易,理論上講不關上市公司什么事。“但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兒子要被父母過繼給他人,而他自己一點不知情。這樣合情理嗎?”7月18日,一位已經離任的科龍高層說。 這位人士介紹,“大概是2001年九十月份,我聽徐總講,政府要賣掉科龍的股權,讓新的股東進來。” 徐總即是時任科龍電器董事長兼總裁的徐鐵峰。2000年6月,徐離開容桂鎮鎮長崗位轉任科龍電器總裁,2001年6月18日當選為董事長,任職未滿半年,賣掉科龍電器的傳言開始沸沸揚揚。對徐而言,首要考慮的問題便是:如何面對即將到來的“下課”。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徐當時反對賣給格林柯爾,“但是他對這件事起不了作用。” “那時候徐總跟我們講,假如要賣的話,也應該我們自己買下來,”上述離任的高管說。 據他介紹,當時科龍電器高管層普遍認同徐鐵峰的方式。他們甚至開始動員管理層和公司部分骨干出錢,并跟大家商量,“如果最終湊不夠的話,先欠政府一部分錢,以后在企業的經營中慢慢還。” 在順德期間,記者曾聯系原任科龍電器副總裁蔡拾貳先生、原任科龍電器營銷副總裁屈云波先生、原任科龍電器生產經營副總裁王康平先生及科龍電器現任高管層等人士,他們均以“時日太久”為由,不愿提及過去的情況。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當時,賣掉科龍的決定權在大股東代表———容桂鎮政府手中。 記者也曾聯系當時主導談判的兩位容桂鎮政府官員:鎮黨委書記鄧偉根、鎮長劉知行。兩位對當年與格林柯爾談判事宜均避而不談。 公開資料顯示,46歲的劉知行現為美的副總裁,2003年8月從順德區常務副區長任上辭職;現年43歲的鄧偉根目前是佛山市高明區委書記。 事后,對于最終為何選擇格林柯爾的問題,劉知行解釋,一是格林柯爾擁有制冷家電方面的核心技術,與科龍電器現有的產業關聯程度相當大;二是格林柯爾作為一家國際跨國企業,有較強的企業運作和管理經驗,能給科龍電器帶來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經驗。 “在科龍電器股權更換協議簽約的前3天,即10月26日,鎮上才向徐鐵峰通報了賣掉科龍電器的事。整個過程他并不知情。”上述離任高管說。 格林柯爾的實力 “在收購科龍電器時,順德格林柯爾公司的注冊資本實際只有3.75億元,但整個收購金額卻高達3.48億元,這與《公司法》對外投資的相關規定存在明顯的沖突” 在科龍電器股權變更前一周,即2001年10月22日,顧雛軍用于收購科龍的控股公司———順德格林柯爾企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后更名為廣東格林柯爾企業發展有限公司)。從出生起,這家注冊資金12億元的公司是否具有收購科龍的實力,就成為媒體質疑的焦點。 廣東格林柯爾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位于順德區容桂鎮容山大廈。7月15日下午2點半,記者以股民身份來到該大廈8層。正對大門的辦公區,除一桌一椅外再無他物。辦公區西側一個較大的屋子,據說是老板辦公室,如今已是空落落的。 前臺一位正在電腦上玩游戲的中年男子介紹,他是公司的司機,“到這兒上班快一年了,都沒見過老板的面。也不知道誰直接領導我。” 這位師傅稱,公司只有他和另外一位工程師兩個人,其他業務員都出去拉活了。公司擁有一輛捷達車,“平時基本上一天出一次車,去附近轉一圈,也就個把小時。不是很累。” “我們廣東格林柯爾是科龍、美菱等幾家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你知道,很多控股公司都是個殼,所以,你也能理解為什么我們這兒這么少的人了。”公司主管工程師朱劍輝告訴記者,顧雛軍有四五家上市公司需要打理,平時很少來廣東格林柯爾公司。 整個辦公區除朱劍輝的辦公室略顯忙碌,其他辦公區要么緊鎖、要么空蕩蕩。同時,公司也沒有財務、會計等行政文員。“我們這兒的財務、稅收類事務,都是在深圳的公司統一做的。”朱劍輝解釋。 工商資料顯示,廣東格林柯爾公司成立于2001年10月22日,注冊資金12億元,該公司2002年營業額為6500萬元,2003年的營業額突升至5.6569億元。 7月15日,《上海證券報》對順德格林柯爾公司12億元注冊資本問題發出質疑,報道指出,“在順德格林柯爾最初12億元的注冊資本中,顧雛軍占90%出資額,其父顧善鴻占10%.然而,所謂的12億元注冊資本,其實只有3.75億元,尚不到應繳金額的三分之一。在收購科龍電器時,順德格林柯爾公司的注冊資本實際只有3.75億元,但整個收購金額卻高達3.48億元,這與《公司法》對外投資的相關規定存在明顯的沖突。” 據上述媒體披露,顧雛軍對順德格林柯爾這10.8億元的投資,分為兩部分。其中,以貨幣形式出資的僅為1.8億元,知識產權出資高達9億元。這也明顯違背《公司法》相關規定。 “在企業改制過程中,股東有賣掉股份的自由,但是選擇買家應該有嚴格的審核標準。比如資產評估問題,誰來評?如何評?標準是什么?誰來把關?都應該在制度上給予明確規定,否則企業轉制過程中的資產流失將是巨大的。“科龍電器一位高管強調,在選定格林柯爾入主科龍電器一事上,當地政府有不可逃避的責任。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