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東金信信托三緘其口 打死我也不說符合行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9日 09:21 南方日報 | |||||||||
新聞追蹤.伊利高管事件 用今年三部國產大片的片名,解讀發生在鄭俊懷、金信信托以及伊利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之間的“曖昧故事”,形象而有趣:老鄭煞費苦心《十面埋伏》,欲將伊利股份據為己有。他為了讓全國人民都相信在此過程中看上去《天下無賊》,于是請來《功夫》了得的金信信托相助,以達“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目的。
當前,伊利股份高管事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相信纏繞伊利的是是非非離真相大白之日不遠。將被正式批準逮捕的主角鄭俊懷無法再保持沉默,然而被輿論普遍視為另一個主角的金信信托,依然三緘其口。 日前,記者登門拜訪金信信托在上海的資產管理總部,一位女士客氣地表示,有關伊利股份的事情歸金華總部負責。記者向金華發去采訪提綱,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金信信托保持沉默的理由無非兩種: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二、身陷其中,有苦難言。眾所周知,誠信是信托業的根本經營理念,金信信托在伊利問題上信奉“沉默是金”,對其誠信和商譽造成的傷害不言而喻。 在證券市場人士看來,即使金信信托清清白白、問心無愧,也不應在事關公司形象、聲譽的重大傳聞面前如此“內向”。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及時出面澄清有關傳聞是其應盡的義務。畢竟,2.8億元的股權投資不是個可以漠然視之的數目。不管不問的態度,只能增加市場的猜疑,于己于人都難言有利。 自金信入主伊利那天起,媒體輿論的矛頭便執著地對準了第二種情形,并找出了許多不能不令人信服的理由,如金信信托的購股款與伊利違規國債投資數額如此契合;作為第一大股東,金信卻沒有委派一個人到伊利董事會任職;自己是中國第一大乳業公司的控股股東,這至少不算辱沒自己,但金信的公開資料卻從來不點破這個事實,等等。 記者27日得到一個最新說法,指出金信確實受鄭俊懷委托幫助其做MBO。基本方案是先由金信出錢買下伊利的國有股將之變為法人股,第二步是鄭俊懷自己融資從金信手中買回這些股份。后來,由于伊利獨立董事風波導致國債事件曝光,打亂了鄭俊懷的融資買股計劃,金信信托被迫繼續坐在第一大股東位上,幸運地逃過一劫。但這一說法,還沒有得到權威證實。 不過,銀行信托界人士認為,金信信托的沉默合乎行規。因為根據信托法規定,受托人對委托人、受益人以及處理信托事務的情況和資料負有依法保密義務,金信信托“打死我也不說”無可厚非。 市場人士指出,金信信托對伊利事件的沉默,暴露出當前金融監管體制的一處軟肋——銀行業監管和證券業監管涇渭分明,聯合監管少之又少,這為不少介于兩者之間的“擦邊球”和“暗箱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機。 今年上半年,在第一波質疑伊利股份高管通過金信信托搞MBO的浪潮中,有專家就指出,只要財政部牽頭國資委、銀監會、證監會,成立一個聯合調查小組,對伊利股份國債資金和金信信托2.8億資金的走賬情況進行清查,結論便不難得出。 可事實上這樣的聯合調查實屬罕見。深圳智多盈研究部總監余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信托歸銀監會非銀司監管,又有信托法保密條款的保護,銀監會不會輕易對其投資行為進行專項調查。由于監管領域所限,證監會無權要求金信信托發公告,只能要求上市公司加強信息披露。 存在這樣的體制缺陷,金信信托修煉起沉默“功夫”來便如魚得水。因此,投資者才會看到,伊利高管事發一周多了,飽受質疑的金信信托愣是沒有發一個正式聲明或公告的怪現象。毫無疑問,在當前證券市場亟需提振信心的關頭,如果一任類似金信信托的機構想開口時便開口、想緘默時便緘默,而整個證券市場無可奈何,那么證券市場的公信和效率這兩大支柱將無疑會受到極大傷害。 據新華社12月28日專電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