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股權造假嫌疑和股權收購 伊利過冬要闖三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5日 11:56 北京青年報 | |||||||||
北京青年報:王芳 問題股權 造假嫌疑 股權收購 2004年的冬天是罕見的暖冬,但乳業老大伊利集團卻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寒冷。12月17日,掌管伊利22年的“教父”鄭俊懷突然被刑事拘留,理由是涉嫌挪用巨額公款,同時被拘
蜂擁而至的記者蹲守在伊利總部的每一個角落,鋪天蓋地的傳聞則充斥網絡媒體和平面媒體。在短暫的沉默和躲避后,伊利開始了快刀斬亂麻式的危機公關。12月20日,伊利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發布公告承認5位高管被拘事件;12月21日,以潘剛為首的伊利新管理層誕生;12月22日,7位新董事會成員與媒體見面;12月23日,舉辦伊利股份投資者交流會。 但新領導班子明白,在鄭俊懷等人的經濟問題沒有定性之前,伊利還要坐在火山口上,等待最后的命運宣判,重整河山將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第一關:問題股權 在鄭俊懷等人涉嫌挪用3億元公款的調查中,第一大股東金信信托成為最神秘也最尷尬的角色,這個當年因導演伊利MBO而一舉成名的投資機構在伊利出事后再一次大名遠揚。2003年7月,金信信托以每股10元、總價2.8億元從呼和浩特市財政局手中接過了伊利的14.33%國有股,成為伊利股份第一大股東,但金信信托沒有委派任何人進駐伊利董事會。2003年10月,董事長鄭俊懷提出購買國債的想法,11月開始將3億元資金陸續打到閩發證券。這樣時間相近、資金額相近的兩件事引起業界懷疑,當時已經有說法是伊利在搞“隱性MBO”,即投資國債的錢通過隱形渠道變成了金信收購伊利的錢,金信不過是個充門面的“托兒”,背后的真正主人則是鄭俊懷等幾位高管。 在鄭俊懷等高管被拘受審后,有關國債投資方面的挪用問題還沒有定論,金信負責人也隨之銷聲匿跡,任憑媒體窮追猛打,也沒有探到他們的任何口風,這就更加重了人們的疑慮。 投資者對于金信的態度更激烈,一位深圳投資者在見面會上就質問伊利高層,“憑什么讓金信當第一大股東?它的身份合法嗎?”而基金代表的說法更明確,伊利的股權結構有問題。 面對四面八方的聲討,伊利新管理層也倍感壓力,拖延和逃避都是暫時的,實質性解決金信手中14.33%的股權已是迫在眉睫。這個問題顯然是非常棘手的,畢竟第一大股東的股權轉讓非同尋常,何況金信又背著太多的麻煩和包袱。 在記者一再追問下,負責董事會工作的李云卿的回答很簡單,“金信方面正在考慮股權處置方式。”但事情解決起來不會很簡單,當然也不是金信一方就能處置的。既能妥善轉讓這部分問題股權,又能得到投資者的滿意,還不能拖延太長時間,這副擔子可不輕。 第二關:造假嫌疑 5位高管被拘的理由是“涉嫌挪用公款和造假賬”,人們似乎感覺“造假賬”這三個字眼更加刺眼,如果說挪用公款是鄭俊懷等人的個人行為,該事件對于伊利集團的影響只是暫時的,但如果造假賬確有其事,那人們直接就懷疑伊利的業績。遙想幾年前的造假大王藍田,人們不禁質疑,伊利不會是藍田第二吧。當然,伊利方面是堅決否定這樣的猜測的,公司方面表示,伊利的財務狀況的確有些混亂,但這與以前的公司治理結構有關,造假賬的調查也是針對個人的,不能由此推斷伊利的業績有假。 眾所周知,伊利股份一直就是績優股的代表。今年的季報顯示,伊利1-9月份的主營業務收入是68億元,毛利潤是3.8億元。每股業績高達0.58元,伊利股份不但是個績優股,而且還是一個高分紅股。自從伊利股份1996年上市之后,就沒有停止過現金分紅,能堅持每年給投資者現金分紅是伊利投資者最難以忘懷的事情。 伊利與藍田最本質的區別是消費市場的表現,藍田的神話在消費市場是不攻自破,因為沒有多少人買過藍田的產品,但伊利呢,每天都能看到或者喝到伊利牛奶,擁有著非常真實的銷售市場。但伊利的業績沒有任何水分似乎也令人質疑,在伊利預計今年銷售額比去年增長約40%時,北京三元牛奶發布了年報預虧的消息,與此同時,一些乳業行業報告顯示,成本乳品行業的經營收益在呈下滑趨勢。尤其在伊利高管出事后,品牌美譽度會大打折扣,業績問題自然成為伊利新高管最敏感的話題。 目前從公司生產和市場銷售環節看,仍舊保持著昔日的紅火。據了解,伊利全年的銷售收入預計可達90億元,但在5位問題高管事件發生后,投資者還是對于伊利優良業績的持續性憂心忡忡。即使造假賬也只是公司高管的個人行為,那么在鄭俊懷等人的問題沒有定論之前,伊利始終將是一個問題股的不光彩形象,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乳業市場,明年伊利的產品銷售多少要打些折扣,而在公司改組和調整中,經營銷售環節能否不被影響,各地銷售商是否對伊利信賴依舊,這需要新管理層拿出更好的銷售業績來打破人們的猜忌。 第三關:股權收購 其實,在伊利管理層心中還有一塊心病,就是隨時可能爆發的股權收購風波。就在伊利出事的第二天,市場突然傳出蒙牛可能收購伊利的消息,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當然,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伊利和蒙牛、鄭俊懷和牛根生的歷史宿怨,看熱鬧的成分居多。但如果詳細看過伊利股份的股權結構,人們就會發現蒙牛或者其他企業收購伊利隨時都有可能,關鍵問題出現在伊利分散的股權特性,伊利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是14.33%,而流通股比例為66%,前十大流通股股東的持股超過總股本的15%,也就是說,伊利股權的話語權很大一部分掌握在流通股股東手中,收購方隨時可以通過二級市場交易,購得足夠股份就可以進入伊利的大股東行列。 所以,伊利在股權收購中非常被動,可能出現暗中收購或者幕后收購。而明暗狀態中的機構投資者顯然都在關注伊利,因為伊利股份一直是市場中的績優股,基金等眾多機構投資者云集伊利股份流通股股東中,股權之爭一觸即發,這將要求伊利新管理層時刻都繃緊神經準備應戰。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