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岱
“我的命,我自己操盤。”這是劉青云在《竊聽風云2》中的經典臺詞。但在實際交易中,券商內部的層層審批制度杜絕了交易員“只手遮天”,即使發生錯盤交易,足夠的內部風控理論上也可使損失最小化。
8月16日,因為光大證券某交易員的一指失誤,內地A股的多只權重股在短時間漲停,帶動上證指數在不到30分鐘內暴升5.62%。
消息同樣震動了一關之隔的香港中環,交易員四處打探內幕消息,合規部門緊急開會查找系統漏洞。結果發現,光大證券的錯誤源于形同虛設的內部風險控制。而在香港,超過1億港元的交易指令必須經過四層審批。
市場同樣對上海交易所反應遲緩表示驚訝。“高達50億元的天量買單幾分鐘內涌入結算系統,交易所應立刻啟動應變機制,停牌徹查。”國泰君安資產管理(亞洲)董事總經理袁軍平表示,模擬盤進入實盤交易,同樣顯示上交所流量監管存在較大漏洞。
防火墻:超過1億即須四層審批
“很難想象近50億元的錯單交易就經過一個交易員的手發了出去。在香港,錯盤交易也偶有發生,但層層審批的風控機制可短時間內把沖擊減至最小。”
某券商投資部高級經理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介紹,經過2011年中國人壽H股400億掛單事件后,大部分機構都斥資升級了內部交易系統。新系統下,每個交易員按內部級別設有固定的交易上限。以入職3年的股票交易員為例,出單指令超過100萬港元,系統會自動發出預警要求重新審核,若金額達致1000萬元,就須經VP(副總裁)批準;以此類推,一筆上億元的交易,至少要取得四層批準,交易系統才會向交易所發出對盤指令。
該經理質疑:“50億元的超大額指令不可能是單筆交易,按程序,這種指令首先就無法通過光大證券內部的合規部門批準。交易金額嚴重超越了日均交易額,MD(Managing Director)需親自審核,加上投資總監的雙重批準,才可出單。”
此次烏龍出錯,實因交易員錯誤將測試操作的模擬盤加入了實際交易。“光大系”其后大量沽空,試圖減少損失。中金所數據顯示,光大期貨主力合約IR1309持有空單新增7023手,以2286點的收盤點位,每手面值67萬元,總金額約47億元。
袁軍平表示,利用實際資金做大額模擬盤廣泛運用于新產品的測試中,目的是檢驗清算、交易和估值是否順暢。在實際操作中,模擬衍生盤與實際交易盤存在防火墻,內部測試不應該轉移到交易系統。
他說:“即使光大證券內部風控缺失,上交所何以忽略短時間內如此巨大的交易流量?既然沒有馬上停牌,取消交易一說更無從談起了。”
翻版東京“烏龍指”
在香港、日本和歐美等成熟市場,歷史上也多次發生過“烏龍指”事件,其中最著名的莫屬2005年的東京證交所400億日元的“肥指”(fat finger)錯單丑聞。
2005年12月8日9點27分,日本瑞穗證券對新上市的JCOM股票發出錯誤指令,將“以61萬日元賣出1股”錯誤輸為“以1日元賣出61萬股”,造成股價立刻跌停。該交易員在1分鐘后發現了錯誤,并三次嘗試取消,無奈遭東京證交所電腦系統拒絕。
有經驗的外部交易員和散戶懷疑出現“烏龍指”,大量低價買入。瑞穗證券發現錯單(等于大量賣空)可能大量成交的危險,只能動用大筆資金全數購入該股票。到9點43分,股價從跌停板57.2萬日元飆升至77.2萬日元。
其間,散戶小手川隆不到10分鐘買入7100股,同日在公開市場賣掉1100股,隨后由于交易所強制結算,以每股91.2萬日元賣掉剩余的6000股,合計凈賺20億日元利潤,成為日本一代“股神”。當時公司發行的總股數僅為14,500股。
時任東京交易部門的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光大證券的“烏龍指”與當年日本JCOM事件如出一轍,內部風控形同虛設,加上監管部門的后知后覺,聯手造就了A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錯單,結算后有可能出現索賠糾紛。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