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薛玉敏
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從2012年4月開始,政策“東風”逐漸喚醒證券業的春天。券商們“趕趟似的”,忙于開展創新業務。
“沒想到券商業務會放得那么開,大家現在都在悶頭賺錢,只要監管層默許,就會嘗試各種創新產品。”中信證券一位執行總經理告訴《投資者報》記者,根據監管層的精神,券商各業務部門在積極發揮能動性,各司其職,有序推進各項創新政策。
在指數下跌、成交量萎縮、IPO暫停的背景下,券商的傳統收入來源——經紀業務和投行業務無法寄予過高期望,創新業務成為行業發展的最大推動力。在此利好作用下,去年券商指數漲幅高達38%。然而一年過去了,券商創新業務的開展狀況如何,對于券商有多大的利潤貢獻?券商股還有投資價值嗎?
“這些創新業務剛剛開始實施,很多業務還沒有貢獻利潤。不過,從發展趨勢看,融資融券、資產管理、新三板等有望成為券商發展的主要動力。”中信建投分析師魏濤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記者了解到,今年5月份,證監會將再次召開券商創新大會,這次會加大創新力度,為證券業發展注入新的力量。國泰君安分析師梁靜樂觀地稱:“證券業創新空間完全打開,創新將驅動行業步入盈利模式和業績拐點”。
樂觀之中也有憂慮,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離職消息愈演愈烈,如果成真,他力推的證券業改革還能否堅持要畫個問號。
融資融券實質貢獻最多
融資融券自2010年3月實行以來,是為券商貢獻收入最多的一項創新業務。
招商證券[微博]北京一家營業部的老總告訴記者,融資融券已經占到營業部收入的1/3。
這并不是個例。去年半年報數據顯示,12家上市券商融資融券利息凈收入占營業總收入比重都在2%以上,招商和光大兩家占比超過6%。從絕對值上看,海通證券的利息收入超過2億元,占比在4.5%左右。從全年來看,中原證券分析師謝佩潔預計18家上市券商(太平洋證券還未取得資格)的利息收入能達到29億元。
記者了解到,面對融資融券的巨大利潤,各家券商都摩拳擦掌。為了吸引客戶,華泰證券、國泰君安等券商還下調了門檻,從過去的50萬元下降到20萬~30萬元;開戶時間的限制從18個月降至6個月。
雖然融資融券業務開始常規化,參與的券商數不斷增加,但“二八效應”比較明顯。2010~2011年全行業僅有25家券商開展融資融券,排名前20的券商占據了95%的份額。去年,融資融券余額在5億元以上的券商有28家,在10億元以上有19家,在40億元上有10家,而這10家券商排位自業務試點以來就沒發生變化,依次是海通、國泰君安、華泰、中信、銀河、申萬、廣發、招商、光大以及國信證券。
滬深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3月13日,兩融余額已經超過1400億元,而2010年底兩融余額僅有127.72億元,增長11倍。今年2月28日,轉融券開始試點,隨著轉融通轉融券的發展,融資融券的規模會繼續擴大。
據魏濤測算,轉融通開啟后,融資融券業務能帶給券商189億~320億元利息和傭金收入。考慮到2011年融資融券業務已貢獻25.5億元收入,新增業務量的潛在營收貢獻為164億~295億元,對于券商靜態業績的貢獻度為12%~21.7%。中金公司也預計融資融券余額2013年將翻一番,對券商凈利潤的貢獻將達到17%。
資產管理“松綁”規模激增
政策的松綁讓資產管理業務施展開拳腳,各項耀眼的數據刺激著投資者的神經。
截至去年底,114家證券公司中,有85家開展了資管業務,整體規模已經達到1.89萬億元。其中集合資產規模2052億元,同比增長36%;定向資產管理的受托資金1.68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190%;專項資產管理業務35億元,同比增長250%。今年1月,券商資管規模一舉突破了2萬億,比肩公募基金。
飆升的原因是券商大力發展銀信合作的通道業務,去年通道業務規模達到1.5萬億元。這塊業務沒有技術含量,券商僅能賺取“過路費”。資料顯示,排名前三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和宏源證券管理規模超過1500億元,按照萬分之一的費用計算的話,各家進賬不過1500萬左右,貢獻不大。
長江證券分析師劉俊認為,相比通道業務,投資者的目光更應該轉向集合理財、具有主動權的定向資管以及以資產證券化產品為主的專項資管業務。
集合理財從審批改為備案制后,發行數量和規模激增。截至3月14日,券商集合理財產品規模為2355億元,今年新發行174只產品,接近去年全年數量。發行的產品中,不僅包括固定收益類低風險產品,還包括高杠桿金融衍生產品、對沖基金、分級產品、OTC交易產品等等。
魏濤認為,未來5年內,不包括通道業務,資管管理規模達到3萬億是完全可能的。假設券商平均資產管理費率為0.7%,可以貢獻210億收入,靜態業績貢獻率為15.45%。
資產證券化也將是券商資管收入的重要部分(部分券商將該業務放在投行等部門),目前仍在商討階段,尚未大規模地推廣。海通證券分析師丁文韜在最新的研究報告稱,假設資產證券化每年的發行規模達到500億元,按照2%的承銷費率以及息差,將實現10億元的收入,占行業總收入的0.8%。長期來看,參照海外市場,有望占到全年行業收入的18%。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兩家券商目前走在前列。
還有一項創新對券商資管影響也很大——券商資管獲準開展公募基金資格。根據要求,有資格開展公募基金業務的上市券商有宏源、中信、光大、東吳及華泰證券。不過,該政策只有征求意見稿,細則尚未出臺。
新三板有望貢獻15%收入
去年8月3日證監會宣布,擴大非上市公司股份轉讓試點,首批擴大試點除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外,新增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天津濱海高新區。
今年2月8日,證監業協會公布《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業務規則(試行)》,這標志著“新三板”市場有了操作細則。目前有70家券商獲得新三板主辦券商資格,申萬、國信、西部、廣發、南京等承銷能力排名前列。
華泰證券分析師趙湘鄂預計,未來5年新三板掛牌公司將突破5000家,總市值突破1萬億元,年交易量約4000億元。
在創業板推出之際,平安、招商等券商曾迅速崛起。對于中小券商來說,新三板擴容是一次難得的趕超機遇。西部證券代辦股份轉讓部總經理程曉明告訴《投資者報》記者,最近幾年券商都在積極備戰,爭奪人才和地盤。長江、西部、中信、國信等券商的新三板部門都在招聘人員。
券商在新三板市場有3個利潤增長點:一是有望獲得推薦公司掛牌的費用。目前的市場行情是,推薦一家企業,收費50萬元~100萬元;二是在三板市場定向增發業務中收取企業融資額一定比例的費用;三是通過做市商制度,獲得價差收入。
根據美國等發達國家經驗,做市商業務的利潤一般占券商全部業務利潤的40%~60%,這一比例相當高。在東北證券分析師趙旭看來,做市商制度能為券商行業帶來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元的價差收入。
“新三板尚處于試點階段,總體規模十分有限,但是從海內外經驗判斷,作為多層次市場的重要一環,一旦政策放開,市場將呈現爆發性增長態勢。”國泰君安分析師梁靜如此判斷。
在魏濤看來,手續費和做市收入將給券商業績帶來10%以上的貢獻,承銷和注冊費收入靜態貢獻度在3%左右,算上其他收入,新三板的業績貢獻度至少在15%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新三板帶給券商的利潤可觀,但還需要較長時間的投入。申銀萬國[微博]新三板部門多年來就處于虧損狀態。
銀行間市場成承銷新領域
去年11月5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協會稱,證券公司有望參與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主承銷業務。過去這個領域被銀行所壟斷,券商中只有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擁有聯合主承銷資格。
近年來,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市場飛速發展,截至去年底,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余額超過4萬億元,券商一直渴望能分食這塊大“蛋糕”。
根據Wind統計,2011年國內共發行中期票據8199億元,短期融資券10162億元,兩者合計相當于券商債券承銷額的205%。魏濤假設未來5年規模平均每年增長25%,券商獲得10%~30%的市場份額,對券商的靜態業績貢獻度為1.85%~5.56%。
券商承銷業務中,創新業務除了銀行間市場票據承銷外,還有中小企業私募債,但目前看來這項業務的開展遇到阻礙。
自去年6月問世到今年1月,私募債已募集資金逾100億元。但是在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升看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機構投資者參與購買的熱情不高,券商承銷壓力很大。
今年2月,由國泰君安承銷的上海浦東漢威閥門有限公司因不能完成銷售而發行失敗。這并不是個案,到去年底,私募債幾乎沒有什么流動性。對于券商來說,一單私募債的承銷收入不過兩三百萬,大券商不愿意做,小券商還沒有實力包銷。相比私募債,券商們更愿意操刀公司債、企業債的承銷。目前來看,中小企業私募債對券商的貢獻不大。■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