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久霖吐露心結:別因中航油束縛海外公司發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2日 18:09 新京報 | |||||||||
“別因中航油事件束縛海外公司發展” 本報記者庭前電話連線陳久霖,陳久霖吐露心結 3月20日深夜,記者撥通了陳久霖電話,此時他已經在新加坡等待第二天的審判。陳久霖電話中聲音很平靜,但嗓子有點啞,而且在不停地咳。
對于中航油事件和第二天的審訊,陳久霖稱不便發表意見,但是他忍不住提起已故去的母親以及給同行們留下的慘痛教訓。陳久霖稱,在承認了6宗罪的時候心里就很清楚肯定要坐牢了。 《新京報》:您怎樣評價您的個人性格?中航油虧損事件您個人有什么遺憾? 陳久霖:我認為自己是一個敢于承擔責任的人,事情出來之后,目前的境地也不是沒有預料到,但我沒有跑也沒有辭職,而是一直在奔忙解決,包括配股的目的也是為了拯救公司,我覺得我盡自己的能力去負責任了。 2005年7月16日,我的母親過世了,當時我還在新加坡。2005年6月我在新加坡地方法院首次出庭聆訊前最后在醫院見了我母親一面,當時她已經病入膏肓,我心里知道這將是最后一面,但是為了配合案情的盡快審理,將中航油事件盡快解決,將這個責任負到底,我放棄了陪在她老人家身邊最后的時間如期出庭,直到7月29日母親去世十多天才回去。這也留下了我一生最大的遺憾。 《新京報》:您能總結一下中航油事件的經驗教訓嗎? 陳久霖:我首先強調一點,中航油從事石油衍生品虧損并不是違規操作,是經過董事會以及相關部門批準的。慘敗的主要原因是風險管理措施和危機管理措施的失誤,事實證明公司選擇挪盤作為風險管理措施是錯誤的。 同時我認為相關部門不要放大了中航油事件的影響,從而束縛了中國海外上市公司在海外發展的手腳,而是應該加強風險管理和危機管理。 中國石油期貨交易是遲早要做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目前國際油價很大程度上受到世界石油市場上的期貨、期權的影響,但是世界石油期貨市場的規則是由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的,中國不參與就永遠沒有參與制定規則的話語權,也只能永遠追隨別人制定好的游戲規則,中國在世界市場上沒有發言權,只能跟隨,追隨是要付出代價的,早一天參與,付出的代價就越小。 《新京報》:您能否給中國公司在海外發展提供一些建議? 陳久霖:中國在海外的發展應該受到政府更多的關注,尤其是中國能源行業的發展。我另一個最深的感受是中國海外企業還沒有形成合力,顯得勢單力薄,像日本企業在海外發展都很抱團,但中國企業仍然像一盤散沙,某一家公司出現困境的時候如果大家相互支持一下也就過去了。
-事件回放 中航油事件期貨止損足夠斬倉110次 陳久霖身邊密友回憶事件始末 隨著陳久霖定案,中航油事件也近尾聲。記者采訪了陳久霖身邊密友,他重述中航油事件及在這一事件中的陳久霖。1997年,陳久霖赴新加坡中航油履新,此時陳久霖正意氣風發。 知情人士:當時中航油僅有16.8萬美元和一名助理,從事船務業務,陳久霖去之后將公司業務核心轉向石油貿易,公司扭虧為盈后又轉向石油事業投資,這是幾步棋,這幾步棋走得都比較成功。 初涉石油期貨市場 1999年,中航油進入石油期貨市場,其時的中航油期貨交易有賠有賺。 知情人士:中航油1998年引入航油系統,1999年進入國際石油貿易,主要業務是現貨和衍生品交易,衍生品交易包括子貨、期貨和期權。 剛開始從事衍生品交易可以說是有賠有賺,1999年剛開始做因為不熟悉這一業務所以賠了,當時公司的兩個交易員私自進入期權市場虧了錢。陳久霖將他們開除了,這兩個人分別是新加坡籍的黃戎和中國籍的ALEX,當時還開除了公司的風險管理委員會主任、新加坡籍人陳振文。在進入這個市場之后,陳久霖一直是比較謹慎的。 公司做衍生品交易從2001年開始賺,2002年2月在獲得公司董事會批準之后公司于3月份再次進入投機期權市場,2003年,公司僅靠投機衍生品交易賺了3400萬新加坡元,占中航油當年收入的60%.從當時的盈利情況來看,陳久霖是很看好這一市場的。 1994年底,證監會下令嚴禁國企從事境外期貨交易,但中航油允許進入石油期貨市場。 知情人士:中航油是國外上市公司,而不是證監會文件中所指的國有企業。2001年11月中航油上市時的招股書上將石油衍生品交易列為業務之一,招股書是被批準的。 中航油2002年和2003年的年報中都列出了投機衍生品交易這一業務的盈利情況,也都是被公司董事會批準的,而并非是陳久霖的違規操作。 風險控制體系失控 中航油原本有一個完善風險控制體系,但這套風險體系失控了。 知情人士:中航油有一個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公司開始進入石油期貨市場時就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制定了《風險管理手冊》,公司內部也設有風險管理委員會。 公司內部規定,損失20萬美元以上的交易,都要提交給公司的風險管理委員會評估;而累計損失超過35萬美元的交易,必須得到總裁的同意才能繼續;而任何將導致50萬美元以上損失的交易,將自動平倉。 但是在衍生品交易市場上,挪盤即買回期權以關閉原先盤位,同時出售期限更長、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權也是管理風險的一個措施,在法庭上,監控官指控詞中也這么評價挪盤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和減少虧損,其操作辦法如下:一,將已經成熟的盤位斬期到未來較低的油價價位;二、提高銷售價格,當時公司選擇挪盤是被交易員和國際咨詢機構高盛一致認同的,公司的風險管理委員會也是對此認同的。 投機衍生品市場本來就像大海一樣,有漲潮也有落潮,陳久霖只是沒有機會能夠堅持到落潮,其實公司的資金如果能夠堅持到2004年12月,當時的油價跌到了每桶40.35美元,公司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虧損了。 錯過110次斬倉止損 據統計,按照中航油的風險控制體系的內部規定,最終的虧損額夠報告250次,夠斬倉110次,最終所有這些斬倉都沒完成。 知情人士:衍生品業務陳久霖個人并不是特別熟悉,剛開始賠的數額是隱瞞的,陳久霖知道情況之后曾經發出了十二封電郵讓交易員斬倉,陳久霖清楚地記著其中的兩封電郵的內容,一封是2004年1月25日很清楚地告訴他們:任何人任何時候只要虧損額達到50萬美元,就必須立即斬倉,沒有妥協余地。還有一封是在7月15日發出的很簡短,就是要求必須斬倉。 但是后來一直沒有執行斬倉有如下三個原因,一是投機衍生品是公司熟悉的業務,雖然陳久霖并不是很精通它,但它像海潮一樣有漲也有落的道理陳久霖是知道的;其二,公司的國際咨詢機構高盛和日本三井一致認為斬倉并不可取,挪盤是惟一的也是最佳的措施;其三,交易員和風險管理委員會自始至終在隱瞞著虧損的數額。 高盛的名氣和專業是眾所周知的,陳久霖當時很大程度上相信了他,因此又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3次挪盤,前兩次挪盤的主要對手就是高盛集團的子公司J.ARON.中航油在2005年3月已經控告了高盛J.ARON.事態失控不得不公布于眾虧損越補越大,1.08億美元配股募得資金也被吞噬一空。 知情人士:早在公司賬面虧損1.8億美元時,陳久霖就向集團公司提交了緊急報告。第一次報告是在2004年10月9日,是希望集團公司提供救助資金2億美元,10月10日陳久霖又提交給集團第二份檢討,再次表示希望集團公司救助解決危機,如果有可能可以選擇配股。在檢討中,陳久霖指出,根據當地要求,應立即向公眾投資者公布該危機事件。集團公司當時打算救助。集團公司總經理莢長斌還為此專程赴新了解情況,集團黨組書記海連城、財務處副處長李永吉也曾來新加坡了解相關情況。陳久霖在10-11月數次到北京參加討論是否救助如何救助的會議。 之后的10月20日,集團公司提前實施了本準備在年底進行的股份減持,將所持75%股份中的15%折價配售給部分機構投資者。此次配售籌得的1.08億美元貸給中航油用于補倉。 因為集團公司一直打算拯救,陳久霖如果選擇披露信息公司就沒法拯救了,因為當時公司還有10多億銀行貸款,所以陳久霖就一直在等待,但是,到11月29日中航油的實際虧損達到了5.5億元不得不公布于眾,并被迫申請停牌。 事后評說巨虧原因 2005年,3月2日陳久霖辭去了中航油的所有職務,但仍擔任中航油集團副總裁。 知情人士:因為陳久霖的事情在新加坡還沒有被調查完,這一調查的程序是先國外后國內。 日前厲以寧教授接受新加坡媒體采訪時評價認為中航油、巨虧主要原因是董事會監管失敗和交易員的隨意操作。 知情人士:因為中航油公司董事會有一個規定,審計委員會負責公司的財務控制和風險管理,應該說風險管理是授權給董事會的,招股書上也有這一授權問題的說明,2004年2月18日董事會通過了投資期權問題,當時交易員都參加了會議。當然作為公司的CEO,陳久霖承認他在管理方面應該承擔責任。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