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蔡宗琦
IPO尚未重啟,“打新”資金已蠢蠢欲動。他們的邏輯是,憋了近一年的新股堰塞湖一旦打開口子,扎堆發行將倒逼投行和發行人降低預期,調低發行價,“打新族”自然可將大把的無風險收益攬入囊中。有私募放出豪言,這是下半年最穩賺錢機會。
資金蠢蠢欲動
“到底什么時候IPO重啟?我好把錢倒回來。”看著微博上時不時冒出來的IPO傳聞,從2007年以來專注打新,號稱“非股民”的陳敏(化名)著急地給一位做投行的朋友打電話——自從2012年“打新”卻三次撞上破發后,他自嘲“金盆洗手”退出打新隊伍。而證監會此前公開征求意見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案,再次勾起了他“打新”的欲望,“炒股風險大、不確定性高,我從來不碰。而‘打新’、特別是制度調整后的‘打新’,是安全系數最高的投資方法。”
事實上,在“打新族”休息的時間里,陳敏的資金并沒閑著,每個月末月初在各銀行間存款搬家,賺高額利息,平日里則買一些短期的保本理財類產品,賺著讓自己踏實的“小錢”。而IPO重啟,“打新”可能帶來的收益則讓他仿佛回到了2009年瘋狂賺錢的時光,“我隨時準備把錢轉回股票賬戶里。”
一些機構的資金也不甘寂寞,“之前很多債基參加打新,賭價差,后來市場走弱,逐漸退出‘打新’市場。”一位券商人士透露,近期不少發行的債券基金悄然在招募說明書里加入了關于“打新”章節,“有產品原本計劃以純債基發行,最后看到不一樣的市場環境,變成了一級債基,就是為‘打新’做準備。”
“最近我們已經開始拋售一部分倉位,計劃半個月內把錢轉入投資新股。”一位對新股有濃厚興趣的私募人士表示,下半年不論股市走勢如何,唯一能確定的盈利機會或許就來自“打新”。
而對于券商來說,發行新規加入配售制度,主承銷商的主動權提升,可自行設定客戶的資金門檻,這讓機構投資者“打新”中簽的機會提升,吸引力大幅上升。
無風險套利?
陳敏透露,數年“打新”,其年化收益率大約在16%,“由于此前存在新股發行價的天花板,一二級市場差價大,‘打新’就像買彩票,成本低,一旦中獎就是一本萬利。”
在“打新”擁躉看來,有利可圖首先來源于IPO暫停近一年形成的堰塞湖。目前已經過會尚未發行的企業多達83家,按此次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案,發行人通過發審會并履行會后事項程序后,證監會即核準發行,新股發行時點由發行人自主選擇,放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核準文件的有效期至12個月。但短期內恐怕不會有太多企業愿意等待。
一位擬上市公司人士透露,目前監管層要求,凡在審項目問題被媒體曝光便啟動調查,“勝景山河就是個典型例子,所以我們等不起。”投行人士指出,按照保薦辦法規定,保薦機構因保薦業務涉嫌違法違規處于立案調查期間的,證監會將暫不受理該保薦機構的推薦,這意味著某個歷史遺留問題會成為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市場預計,在資金面偏緊局面下,如果市場選擇扎堆發行,將倒逼投行和發行人降低預期,主動調低發行定價。
此外,征求意見稿中的一些規定,為投資一級市場大幅降低風險。其中,“發行人控股股東、持有發行人股份的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應在公開募集及上市文件中公開承諾:所持股票在鎖定期滿后兩年內減持的,其減持價格不低于發行價;公司上市后6個月內如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均低于發行價,或者上市后6個月期末收盤價低于發行價,持有公司股票的鎖定期限自動延長至少6個月。”
這一“破發就延長鎖定期”的規定為“打新”撐開了一把保護傘。陳敏指出,與此前“新股不敗”是行政調控的結果不同,這一次的打新機會來自政策規定下的市場博弈,“但時機是短暫的,在堰塞湖壓力過后,這種‘打新’的收益優勢就會逐漸減弱。”
投行人士則判斷,未來新股發行定價必然趨向均衡,“真正的成功發行不是定高價、募更多的錢,而是準確定價,讓價格在發行人和投資者之間達到均衡。”
打新還是炒新
歷年新股火熱之時,打新和炒新總是如影相隨。“這次打新股的投資機會很多機構都已看到,參與的資金量不會少,以前有券商統計過保證金數據,全市場有數千億元流動資金在打新賬戶中流動。”前述私募透露,中簽率低時或許僅有千分之一,如2012年上市的浙江世寶網下發行初步中簽率為0.140056%,創2009年新股發行重啟以來新低。因此在發行市盈率較低、市場活躍的情況下,部分資金必然會涌向炒作新股,恐怕會再次出現“炒新”熱潮。
不過,不管是“炒新”還是“打新”,投資者都需慎防風險。“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陳敏說,經過兩次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新股難以上演當年穩賺不賠的“神話”。而堰塞湖下,不排除同時有數十家公司在相近的時間窗口發行,這必將分散市場資金,“過度炒新會使新股變成‘絞肉機’。”
與此前“新股不敗”是行政調控的結果不同,這一次的打新機會來自政策規定下的市場博弈,但時機是短暫的,在“堰塞湖”壓力過后,這種“打新”的收益優勢就會逐漸減弱。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