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賀麒麟 發自上海
在城商行沖刺上市的梯隊中,它曾經一度走在最前列。是什么讓它在近年來落后于其他生機勃勃的同行?
在城商行異地擴張的梯隊中,它曾經勇奪頭籌。是什么讓它放慢了擴張的腳步?
10年漫漫上市長路,在它面前,是柳暗花明,還是迷霧重重,在沖刺路上,它經歷了什么,又還將面對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本期《每日經濟新聞》“問診城商行”系列將為您推出我國銀行體系中最具生機和活力的商業銀行之一——上海銀行,通過對其異地擴張、IPO清障、經營發展戰略等的回顧和分析,解讀城商行發展又一個典型樣本。
曾開創國內城商行發展先河的上海銀行,近來卻步履蹣跚,令人生出些是否“廉頗老矣”的感慨。
上海銀行曾先于其他城商行拿到首張跨區經營牌照,但北京銀行、寧波銀行、甚至大連銀行反而已有后來居上之勢。
在資產規模擴張上,上海銀行2010年上半年資產規模增長9%,而同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的同比增速分別是21%、28%和31%,而臨近上海的江蘇銀行同比增速為30%。
而從盈利能力看,上海銀行亦明顯掉隊。2010年上半年上海銀行資產收益率僅為0.52%,而城商行“三劍客”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同期的資產收益率均超過了1.3%;事實上,2007年以來,上海銀行的資產收益率連年下滑,從2007年的1.03%跌至2010年上半年的0.52%。
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必然要在發展中解決。目前來看,上海銀行一再推遲的上市計劃,已是箭在弦上。但上市能否令上海銀行重新煥發活力?能否恢復其引領銀行業創新先河的風格?還需要時間和努力來驗證。
異地擴張乏力
對于目前銀行體系內最具有活力的城商行來說,跨區經營、異地擴張是走向全國這一戰略部署的必經之路,也是具有挑戰性的一步。
大連銀行行長王勁平曾表示,城商行的跨區經營受到監管部門的嚴格限制,他并呼吁監管部門給予城商行“國民待遇”,能夠和外資銀行、股份制銀行享受一致的政策。
銀監會自2004年11月出臺《城市商業銀行監管與發展綱要》以來,明確指出“支持經營狀況好、管理能力較高、創新能力較強的城市商業銀行實現跨區域發展”,為城商行跨區經營、異地擴張設立了較高的門檻。
而該高門檻下產生的第一張“準入證”,正是由上海銀行獲得。2005年11月,上海銀行獲批在浙江寧波籌建分行,在城市商業銀行系統中率先實現跨區域發展。
自上海銀行在寧波設立分行后,目前已先后在南京、杭州、天津、成都、深圳、北京、蘇州等地設立了8家分行。但縱向剖析,該行新設異地分行的數量近年來逐年下降,2008年以來的三年中其新設異地分行的數量分別為3家、2家和1家。
同時橫向比較,從異地分行的數量來看,更晚拿到“準入證”的其他城商行反而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公開資料顯示,北京銀行自2006年起實現跨區經營,目前設立了9家異地分行;自2007年起實現跨區經營的寧波銀行,目前設立了7家異地分行;南京銀行目前的異地分行數量為8家。非上市城商行中,上述提及的大連銀行自2007年起實現跨區經營,目前設立了包括上海分行在內的6家異地分行。
由此看來,在征戰全國的“戰役”中,上海銀行正在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同業競爭;同樣,其他城商行也在苦苦思索這一問題。在銀行業務同質化日趨嚴重的大背景下,銀監會對城商行跨區經營設置的高門檻確實有其考量。
那么,城商行如何克服跨區經營這一瓶頸?中國社科院投資系博士付立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某些城商行在本地的經營優勢如果能夠復制到其他城市,則可對優勢業務進行強化,揚長避短。
他并指出,城商行若要變成全國性的銀行,就面臨著經營規則的通用化,必須實行所有銀行通行的一般規則,才能在全國各地立足下去。“對這種一般規則的學習、掌握,把銀行的整個經營管理更加標準化、規范化,從而提高整體治理水平。”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和大多數城商行一樣,跨區業務的高速擴張令上海銀行受到了來自資本金瓶頸的約束;擴張乏力更顯其對資本補充的渴求。
資產規模增速減緩
作為全國第二大城市商業銀行,毋庸置疑,上海銀行的資產規模僅次于已上市的北京銀行,甚至足以比肩小型股份制銀行。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近幾年來,其發展速度卻已顯疲態。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上半年末,上海銀行的總資產規模達5090億元,略低于北京銀行的6461億元;而寧波銀行和南京銀行的資產分別為2098億元和1962億元,總量上不及上海銀行的一半。
然而,相較2009年末的資產規模,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三家上市城商行的增速均高于20%,分別為21.11%、28.41%和31.15%;而上海銀行同期的增速卻僅為9.22%。而記者進一步查閱數據后發現,這并非上市與否的差異:同樣上市呼聲高漲的江蘇銀行,其2010年資產規模的增速高達30%。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城商行的資產規模增長為38.5%,遠遠超出銀行業全國平均19.2%的增長速度。這表明,無論是在城商行的隊伍還是整個銀行體系中,上海銀行資產規模的發展速度已遠遠落后。
除此之外,資本金的緊張,從財務數據中可見一二。截至2010年上半年,上海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0.94%,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27%。
資產收益率明顯掉隊
半年報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上海銀行資產收益率僅為0.52%,而城商行“三劍客”同期的資產收益率均超過了1.3%;江蘇銀行2009年的年資產收益率亦高達0.94%,接近1%。
對比上海銀行自身的歷史數據可得,2007年以來,該行的資產收益率連年下滑,從2007年的1.03%跌至2010年上半年的0.52%。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市愈三年,三家上市城商行的盈利能力則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縱觀資產收益率數據,北京銀行從原來的1.07%升至1.32%,南京銀行從1.20%升至1.39%,寧波銀行則大體保持平衡,從原先的1.44%微跌至1.35%。
不過,從凈利潤的增幅看,上海銀行并不慢于上市城商行和其他同行。數據顯示,上海銀行2010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25.52億元,同比增長60.24%;三家上市城商行相對應的數 據 分 別 為33.45%、78.80%和49.07%,江蘇銀行2010年全年凈利潤同比增速為33.92%。
但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銀行的貸存比數據從2008年以來一直呈上行趨勢,并逼近75%的高壓線。截至2010年上半年末,上海銀行的貸存比為74.45%,而三家上市城商行則大幅低于這一數值,相對應的數據分別為59.46%、69.02%和58.74%。存貸比的高企,也為上海銀行的盈利前景投下一抹陰影。
根據2010年半年報顯示,上海銀行各項貸款投放前三位的行業及比例,分別是房地產業543億元,占比19.66%;個人貸款445億元,占比16.12%;制造業362億元,占比13.09%。
◎上市進程
“九九歸一”揭開上市面紗
在上海市99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基礎上組建而成的上海銀行,早在2000年就已提出力爭盡快上市。然而十年過去了,上海銀行依然在等待。
“我們都對(上海銀行)上市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上海銀行一內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上市的口號年年都喊,但綜合來看今年的概率可能會大些。
IPO清障已近尾聲
自2007年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三家上市之后,城商行上市至今已擱淺三年有余,其中的重要原因包括股東人數過多、員工持股比例過高等問題。而去年下半年的兩項政策,則為城商行上市掃清了這些政策障礙。
一是銀監會和證監會達成共識,對于城商行上市涉及股東人數超過200人問題,以新《公司法》實施為界,2006年以前股東超過200人的城商行可以申報IPO材料。上海銀行成立于1995年,免去了清理超限股東的步驟,在股東人數方面已符合監管要求。
二是財政部聯合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正式出臺的《關于規范金融企業內部職工持股的通知》,厘清了城商行上市前內部職工持股的清理規范標準。“公開發行新股后內部職工持股比例不得超過總股本的10%,單一職工持股數量不得超過總股本的1‰或50萬股 (按孰低原則確定)。”實際上,上海銀行對員工持股的清理工作已持續一段時間。公告顯示,該行在2008年8月18日至10月31日期間,對該行股東所持股權在上海股權托管登記中心集中進行了托管及登記,股東范圍包括所有法人股東、非法人機構股東及自然人股東。去年4月份,《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上海銀行后續零散的股權登記工作仍在進行之中。
“目前正在積極準備上市的城商行,都在忙著處理‘娃娃股’、員工持股人數和比例這些問題。”一知名大型投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上市呼聲較高的城商行,本身的資質和經營情況都不錯,貸款質量也不差,大部分都是堵在了員工持股比例這一歷史遺留問題上。
通過一系列的梳理工作,目前上海銀行內部員工持股比例已下降到7%。據了解,因金融機構的特殊性質,城商行上市必須先通過銀監會的批準,再通過證監會的批準。此前已有相關報道稱,張家港、吳江、常熟以及江陰等四家農商行的IPO申請獲得了銀監會的批準。根據多方了解到的情況顯示,上海銀行目前仍在等待銀監會的批復。
資金缺口約200億元
2004年10月,上海銀行董事會就已原則同意上市。但直到2008年6月,上海銀行方才正式宣布啟動上市工作。2010年5月28日,上海銀行2010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并高票通過《關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方案的提案》,擬發行A股不超過12億股,募集資金的主要用途為補充資本金,再次明確了直接IPO上市的想法。
上市團隊方面,上海銀行早已選定其上市承銷方,其中保薦人為國泰君安,主承銷商團隊包括國泰君安、中信證券、申銀萬國等,高盛高華為財務顧問,普華永道、萬商天勤事務所等為其提供審計和法律服務。
此前,上海銀行為募集資金于2010年上半年實施增資擴股,向94家機構股東以每股12.43元的價格定向增發3億股。彼時有分析人士據此估計,上海銀行的首次公開發行價格應該在12.43元以上。
上海銀行表示,根據測算,2010年至2012年該行面臨的資金缺口將超過350億元;而在2009年4月該行董事會決議,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分期并公開發行不少于10年期、總額不超過150億元的次級債券。
若按此推算,上海銀行上市籌資的資金缺口在200億元。這也是目前擬上市的城商行中提出的融資最大規模。
◎背后故事
大股東紛爭錯過首波城商行上市潮
在2004年上海銀行董事會原則同意上市,到2008年方才正式宣布啟動上市工作的這段期間恰好是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和南京銀行通過上市快速發展的階段,也是其他城商行積極備戰上市的重要時段。
那么,作為全國第二大城商行、經營情況和財務質量都勢頭良好、一度被看作最有希望率先上市的上海銀行,為何正在逐漸落后于擴張浪潮?
大股東紛爭
上海銀行最早在2000年就已提出力爭盡快上市,其自身多年前就已經按照上市公司標準發布半年報及年報。作為國內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都處于領頭羊地位的上海銀行,本想搭上第一波上市潮。
但當時該行的大股東——上海國際集團與管理層在上市的看法上產生了分歧,導致該行上市計劃最終擱淺,錯過了城商行第一輪“上市潮”。
上海銀行的前任大股東為上海國際集團,其曾有意讓浦發銀行和上海銀行合并為一家,以適應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需要。但上海國際集團已控股了浦發銀行,如果加上上海銀行,則屬內部同質競爭。除此之外,各方對上海銀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看法。最終,浦發銀行與上海銀行的合并沒有發生;就在地方政府對其定位猶豫之際,上海銀行也錯過了第一批城商行上市的機會。
至今,上海本地各家銀行也沒有十分清晰的定位來區分彼此。
上海農商行董事長胡平西在“兩會”期間表示,隨著上海農商行經營業務的快速擴張,如今該行的資產規模早已經突破千億元大關;就其在滬經營業務而言,該行與上海當地的浦發銀行和上海銀行,并沒有什么兩樣。
上海銀行和浦發銀行合并未果之后的2008年,隸屬上海國資委的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替代上海國際集團成為上海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截至2010年6月末,上海銀行第一大股東為上海聯合投資公司,持股比例19.24%;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為第二大股東,持股占比8%;國際金融公司(IFC)為第三大股東,持股占比7%。
不過,就在上海銀行上市臨門一腳之際,去年10月份,有消息人士透露,IFC意欲“功成身退”,將其手中的上海銀行7%的股份出售給中信集團和建銀國際。作為世界銀行下屬的開發性金融機構,IFC自1999年入股后在上海銀行已 “潛伏”超過十年。
早在1999年,上海銀行成功吸收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IFC)參股投資5%的股份,由此成為了國內第一家引進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參股的商業銀行,開創了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參股中國銀行業的先河。
2001年12月,上海銀行又成功吸收香港上海匯豐銀行(HSBC)、上海商業銀行(SCB)參股投資和國際金融公司的增持股份,至此其外資銀行參股比例達到18%。
事實上,上海銀行獨辟蹊徑,率先選擇了“引資引智”——引進外資股東來改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道路。這在城商行并不多見,在當時也是上海銀行在業界頗受好評的原因之一。但IFC在上海銀行上市前夕離去,也頗有耐人尋味之處。
力主上市 地方政府態度明確
和以往并不明確的態度不同,去年以來,上海市政府對市屬金融國資國企資產證券化的推動不遺余力。去年6月,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星海公開表示,上海將加快推動市屬主要金融機構通過IPO上市。
更重磅的消息來自于上個月召開的上海金融國資國企改革工作會議。會上披露,上海銀行、國泰君安、東方證券以及上海農商銀行的上市工作都被提上工作日程,上海銀行將力爭2011年成功上市。
據上海市金融辦預計,按資產口徑測算,到2013年底上海市屬16家金融國有企業的資產證券化率有望從2010年末的63%提高到85%。
業界一致認為,地方政府的支持,更令上海銀行有望成為城商行上市重啟后的第一批。
地方政府與地方性銀行的關系可謂是“剪不斷、理還亂”。一般來說,城商行的前身都是城市信用社,地方政府都是以其大股東形式出現。政府部門、地方性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關系融洽、和諧,有利于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也正是通過這樣才能發揮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作為政府來說,它所起的作用是金融企業和實體企業之間的橋梁,促進他們共同協作、發展。”
中國社科院投資系博士付立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地方政府對地方性銀行的參與程度一般都比較大,這與其歷史淵源有關系。
“但是,金融機構應該是完全市場化、商業化。如果地方政府是大股東,很可能會干預其市場化運營。在決策和衡量收益風險的時候,可能會違背一些市場化的原則。對城商行長期、持續、健康的發展來說,有一定的風險和負面影響。”付立春進一步指出,這也是城商行要進行資產、股權、經營等各方面市場化重組、爭取上市的主要原因。
◎核心優勢
打造小企業專業品牌本地業務發展迅速
上海銀行長期將中小企業服務作為定位之一;與此同時,上海銀行在本地的相關業務一直發展迅速,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渠道相對較為領先。
打造小企業專業品牌
在模式上看,上海銀行扶持中小企業,突破了以住銀行業單純以貸款來滿足企業單方面資金需求的傳統做法,而是以信貸支持、提高素質、優質服務三管齊下的新思維、新方法,全方位扶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針對小企業作為零售業務的營銷規律,上海銀行推出以“成長金規劃”為主品牌,涵蓋小企業不同需求的 “便捷貸”、“商易通”、“創智貸”、“金贏家”、“小巨人”五個子品牌組成的品牌體系,涵蓋20多項金融服務項目,為客戶提供各類基礎性服務和延伸型服務。
同時,為緩解小企業貸款擔保難題,該行拓展與各類專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合作,形成了與政策性擔保機構為主體、商業性擔保機構為補充的合作框架,其中與中投保公司的政策性擔保融資合作屬于國內首創。針對有較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企業,該行通過與專業擔保機構合作,搭建了知識產權質押反擔保融資平臺;在上海屬于首創。
為盤活小企業動產資源,該行并搭建供應鏈融資平臺。早在2003年,上海銀行就合作推出了針對大宗物資的聯保融資平臺。
此外,該行探索客戶服務差異化,制訂小巨人培育計劃,把全行20萬戶小企業客戶中的最具成長性、行業地位顯著且忠誠度高的優質小企業篩選出來評選為 “小巨人”企業,配備專屬的營銷團隊,制定專門的授信政策,提供“綠色通道”和包括組合授信在內的各類差異化服務。
業務發展迅速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銀行在本地的相關業務一直發展迅速,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渠道相對較為領先。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上海銀行的本地營業網點約有200余家,其中“365天服務”及雙休日照常營業的營業網點占七成以上,自助銀行150家,ATM、CDM、ASM等自助服務類終端設備近2000臺。
同時,上海銀行在同業中較早開發申卡系列銀行卡,并通過系統改造,使申卡借記卡成為上海市首張可以與社保卡綁定的卡,方便市民就醫繳費。
上海銀行內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為進一步優化信用卡系統功能,該行正在對信用卡核心業務進行系統升級。
個貸方面,目前該行形成個人住房貸款、開業貸款、個人委托貸款、工程機械及車輛擔保貸款等十余種產品,其旗下的“好當家”個人消費貸款的市場份額占到了全市的10%左右。對公方面,上海銀行在以傳統信貸產品支持地方建設的同時,相繼推出本外幣保函、工業用房開發貸款、法人按揭貸款、國內保理、法人透支貸款、中信保保單項下貿易融資、倉單質押貸款、信用證、打包貸款、進出口押匯等多項融資業務。
并且,該行不斷加大公司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自主開發并推出了“銀醫通”、工業用房開發貸款、工業用房按揭貸款、專為集團型客戶開發的集團現金管理、為上海市大型連鎖企業提供上門結算服務的“365收款網”等新的金融業務品種,推出“通關寶”大通關EDI電子支付業務。
除此以外,在金融市場上,上海銀行作為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成員之一、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和財政部等主要債券發行機構的承銷團甲類成員,并獲得銀行間債券市場做市商資格和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借貸業務資格,還具有企業短期融資券承銷資格和人民幣利率互換業務資格,并在城商行中首家獲得衍生產品業務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