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潞錦
面對洶涌而來的新股“破發潮”,“套保”這個話題再次受到業內人士關注。
所謂的“套保”,指的是機構在買入現貨做多的同時在對應標的物的金融衍生品上開空倉,以便鎖定未來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要想獲得足夠規模的籌碼,機構在參與新股申購時更多會通過網下配售的方式,而這些新股部分要被“鎖定”3個月才能上市流通,一旦市場出現了系統性風險,那么,機構投資者只能自認倒霉了。
有市場人士認為,采取一定的“套保”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風險。比如,當新股發行價格過高時,且二級市場存在巨大的下跌風險時,機構投資者可以參與滬深300指數期貨,通過“做空”股指來“抵御”新股的下跌風險。需要提醒的是,上述手段只是“變形套保”。因為,目前已推出的股指期貨是以滬深300指數作為標的物,而非新股指數。正如有機構投資者表示,即便采取上述“套保”手段,也與該工具的本意相去甚遠。一位機構負責人表示,如果擔心新股“破發”而“做空”股指期貨,那可能只是一種對市場系統性風險的“套利”行為。“這種‘偽套保’行為多了,也許會給市場造成更大的動蕩。”他表示,在采取網下發行新機制下,并不是每家機構都會獲得新股網下配售,并承擔新股“破發”風險。所以,在這位負責人看來,新股“破發潮”對于各類新股參與者都是一帖清醒劑。但無論如何,對于“船大難掉頭”的大機構來說,有個工具來化解部分風險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采訪中,也有不少機構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新股定價過高,機構完全可以不參與。“現在創業板定價如此之高,參與網下配售,可能是在參與風險。”某機構的投資主管表示,國內新股發行基本沒有發行失敗的風險,如此一來,保薦商和公司方面沒有太多的約束,這就使得二級市場參與者幾乎承擔了巨大的風險。在新股發行機制市場化的大背景下,相信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會對新股風險有所關注,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這個意義上說,要從根本上消除新股的高定價現象,關鍵是需要一個合理的制度以及參與者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