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經上市的71家創業板公司,合計超募的資金高達277.2億元,平均每家3.90億元。其中,本周三上市的碧水源以18.707億元的超募金額高居創業板榜首。這些公司在完成IPO后,真的是數錢數到手抽筋,但是記者發現,絕大部分公司超募資金目前還躺在銀行睡大覺。
本版撰文 丁艷芳
目前已經上市的71家創業板公司,合計超募的資金高達277.2億元,平均每家3.90億元。其中,本周三上市的碧水源(300070)不僅以18.707億元的超募金額高居創業板榜首,更在上市首日一舉力壓“老克勒”貴州茅臺和“新貴”漢王科技,登頂兩市第一高價股的巔峰。同日上市的南都電源(300068)以14.4477億元的超募額位居第二;首批IPO的神州泰岳雖然也超募了12億,在當時成為爭議最大的個股,但與后來者相比也只能屈居第三;“名聲”不大,股價奇牛的萬邦達排名第四,超募金額為10.92億元;股民認知度最高的東方財富以9.9567億元的超募額排在第五。
普遍躺在銀行吃利息
當然,管理層對超募資金的使用也已經做出諸多規定,例如不能投資非主業以外的項目,不能拿來打新、炒股等。而且,深交所原本規定必須在募集資金到賬的6個月內提交超募資金使用的具體計劃,但眼看著首批IPO的創業板公司6個月期滿,但直到3月底都實在拿不出投資計劃,無奈之下,深交所在4月初將這條規定修改為“如上市公司確實無法提交超募資金的使用計劃,則應在募集資金到賬后6個月期滿前披露公司就超募資金使用的后續考慮或安排”。
目前,絕大部分公司的超募資金還以定期存單的形式躺在銀行睡大覺,漢威電子、網宿科技、寶德股份、天龍光電、寶通帶業、鋼研高納、中科電氣、超圖軟件等一批公司還根本找不到方向。在已經給出方向的使用計劃中,購買辦公樓、買地建廠房、裝修的為數不少;此外,還有不少使用超募資金來歸還銀行貸款;而補充流動資金則是最簡單、最中庸也最保險的一招,也被創業板公司廣泛采用。
過半公司找不到方向
在目前上市的71家公司中,對于超募資金使用計劃,漢威電子、網宿科技、硅寶科技、寶德股份、天龍光電、寶通帶業等38家公司,除了還貸和補充流動資金外,還提不出任何具體的、可執行的投資項目,有的干脆至今“一言不發”,超過創業板公司總數的一半。
最典型的數漢威電子、網宿科技,作為第一批上市的創業板公司,募集資金到位已經超過六個月,可是除了表態“將嚴格按照證監會和深交所有關規定”、“圍繞主業合理規劃”、“盡快確定并妥善安排超募資金使用計劃”這幾句空話外,依然交不出答卷。當然,這并不說明這些公司“無能”,作為一家上市前資產規模、人員規模都很小的企業,一下子拿到了超出自身規模幾倍的募集資金,抓緊建設原計劃的募股投資項目就已經不輕松了,再要制訂出靠譜的額外計劃的確是“幸福的煩惱”。
超募還將持續下去
然而,大比例超募既不是創業板試水之初的短暫現象,也不是創業板的獨有現象,反而在創業板和中小板的新股IPO中愈演愈烈。以超募金額來看,碧水源、南都電源這兩家超募最嚴重的公司都是最近才IPO的;而從超募比例看,3月底剛上市的海蘭信(300065)在招股說明書中只提出9007.15萬元的投資計劃,而實際募得42231.78萬元,超募了3.69倍。可以預計,大比例超募現象并不會隨著創業板新股發行進入常態而減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持續下去。
對此,管理層也有必要提前介入,完全可以要求計劃IPO的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預設如果出現超募,可以備選的一些投資項目。既可以使發審委的相關專家的把關更嚴密,也以避免出現超募資金長時間閑置的尷尬局面。
記者評述
超募投向上市前就應講清楚
既然這些創業板公司并不急需這么多錢,為何超募的金額還是如此巨大?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證監會規定,IPO后總股本小于4億股的公司,IPO時新發行的股份數量不能低于總股本的25%,因此在發行價的市場化定價機制下,這些創業板新股獲得了較高的發行市盈率和發行價,但發行的股份數量又受制于上述規定而不能減少,如此一來便造成了巨額的超募。當然這的確是政策上的“硬傷”,也有市場人士呼吁是否能進行一些修訂。但事實上,超募不僅僅是由此形成的,巨大的超募早就在這些發行新股的公司以及保薦人的意料之中了,并非沒有避免或減輕的方法。
首先,證監會是從去年7月26日開始接受創業板上市申請的,而新股市場化發行已經運作了一個月,如此專業的保薦機構不可能不了解新股的發行市盈率較過去大幅上升的趨勢。以第一批發行的神州泰岳(300002)為例,新發行3160萬股,公司提出的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共6個,需要資金50252.80萬元,這意味著其發行價只需16元就已經夠了,以其2008年的凈利潤以及發行后的總股本計算,攤薄后的發行市盈率只要16.77倍。只要略有常識的投資者都知道,即使在新股市場化發行前,大盤股的發行市盈率也絕沒有如此低。事實也是如此,神州泰岳的發行價最終定在58元,導致超募的12億元資金暫無項目可投。
如果說這樣的“保守”是因為這些公司和保薦人對于市場能否接受第一批創業板新股心中沒底,但他們后來的表態又完全不是如此。在第一批創業板公司確定發行價后的路演中,很多投資者都向公司及承銷商提出如何看待高市盈率發行的問題,大多數公司及保薦人都認為自身的發行價格處于合理范疇。神州泰岳的保薦人中信證券的文富勝在路演中稱,“神州泰岳是一家非常優秀的企業,而且發行價是在詢價基礎上合理制定的,為二級市場預留了盈利空間。如果資本市場不出現大的不可控的下跌,相信神州泰岳的股票會有一個良好的走勢。”這說明承銷商早就心中有數,這些創業板公司的發行價不會低,實際募集到的資金會比較多,但為什么事先卻只制訂出這么一丁點的投資計劃呢?
在現在的私募市場上有一種共識——“錢太多,好項目少”。因此包括這些創業板公司在內,要找到好的投資項目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證監會發審委在審核IPO計劃時,募集資金投資項目也是審核的重點,如果因為其中個別項目而卡殼,對于計劃IPO的公司和保薦人來說那絕對是“得不償失”的,反正IPO完成后還有巨額的超募資金,一樣可以名正言順地實施那些“計劃外項目”,這就好比先拿一些“安全系數”大的小項目來“釣大魚”。以現在相當多的公司提出的使用超募資金買樓為例,如果將此項目放在招股說明書中一起過會,能否順利通過就存在懸念了。而從目前的趨勢看,大部分創業板公司的超募資金金額遠高于招股書中的募股投資項目所需資金,就意味著實際募得資金中的絕大部分投向都不需要通過發審委專家的“法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