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專家測算,年內IPO融資規模約1500億元,在市場承受范圍之內
⊙記者 馬婧妤 ○編輯 衡道慶
昨日,《中國證監會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發布,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按照工作部署,《意見稿》將于21日完成征求意見并在進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礎上發布實施。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意見稿》正式實施后,若在審企業按照法律規定程序完成審核進程,并已符合《意見稿》規定的各項內容,就具備了獲得核準批文的條件。
業內人士認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離不開功能完善、結構合理、機制健全的資本市場,恢復新股發行是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題中應有之義。《意見稿》正式實施后,前期已過會未拿批文的80家企業,若正常通過IPO財務專項檢查并滿足《意見稿》規定的各項內容,預計將成為第一批恢復發行的企業。
對此,部分市場人士擔憂,新股“開閘”可能會對市場造成一定“抽血”效應。就此,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資深專家,據其測算,“開閘”后IPO融資規模在市場承受范圍內,不會改變股市總體運行趨勢。
從在審企業已經公布的籌資額預計,已過會企業累計融資額約在600億元。若從8月份開始恢復正常審核估算,今年全年正常審核時間不超過5個月,預計到年底前新上會企業可能在160家左右,融資規模在1000億元以內。若考慮到發審會后的會后事項等因素,實際發行量還會更少一些。
“這樣估算,包括目前已過會的企業,今年全年IPO融資總額可能在1500億元左右,與今年前5個月的股權再融資規模相當,在市場承受范圍內。新股開閘后,也不會改變A股市場的總體運行趨勢。”上述專家表示。
另有從業人士提出,《意見稿》允許在審企業申請先發行公司債券,探索鼓勵企業以發行普通股之外的其他股權形式或股債結合方式融資,加之此前證監會放寬了企業境外上市的門檻,而全國股轉系統擴大試點也納入了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預計企業IPO“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困境將有效改變。
為抑制一直困擾我國市場的發行“三高”及“炒新”問題,《意見稿》推出了一系列打擊高發行價的措施,包括新股發行節奏由市場調節,將發行人控股股東及持股高管減持行為與發行價掛鉤,建立以新股發行價為比較基準的上市首日停牌機制等。市場人士認為,這一系列措施都將對新股高定價和“炒新”形成明顯遏制作用。
“實際上,市場熱議的‘三高’問題歸根結底是‘一高’,即發行價格高。目前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是按照法律底線確定新股發行數量,發行價格下來了,募集資金自然也就減少了。”上述資深專家表示。
他還特別提出,此次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特別突出了市場化、法制化方向,將新股的定價權交還市場、交還投資者,強化了發行定價過程的市場約束。長期來看,只有投資主體基于自身利益,認真判斷企業投資價值,理性定價,不盲目跟風,不盲信謠言,“炒新”、“炒小”的投資習慣得到真正改變,新股“三高”魔咒才能真正打破。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