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9日電(記者趙曉輝、陶俊潔)新股發行本應是一個股票市場最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今卻成為一個碰不得的敏感詞,一丁點兒相關信息都能讓市場聞風而動。監管層對此內心著急,表面卻避之唯恐不及。IPO為何讓人如此糾結?
停或不停都是問題
從去年年中到現在,在股市的起起落落中,熱點不斷變換,但新股發行一直都是市場的焦點。先是在股市不斷下跌中被認定為罪魁禍首,遭到各方口誅筆伐,后又在實質性暫停后制造了股市“堰塞湖”,猶如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愈發讓投資者心神不寧。
自去年二季度開始,股市持續低迷,投資者看不到希望。但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企業的IPO熱情不減,隊越排越長。投資者不賺錢,融資者照融不誤,這一反差把A股市場重融資、輕投資的弊病暴露無遺。
很多人認為,正是源源不斷的新企業上市抽走了股市資金,影響了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和信心,應立即暫停IPO,讓股市休養生息。隨著股市的持續下跌,這種呼聲越來越高。
這把監管層推向一個兩難選擇:如果不暫停IPO,難以承擔市場對其造成股市下跌的指責;如果暫停,那么多排隊的企業怎么辦?重啟的時候怎么辦?但在各方壓力下,IPO最終停發停審,可其中各種糾結讓監管層始終不敢公開承認這一事實。
IPO不可承受之重
毫無疑問,在美國市場上,很少有投資者會為擴容而擔憂,因為能否發行成功、發行價格多少都由市場說了算。如果市場不好,那么新股發行自然慘淡。但在A股市場,新股發行卻被認為是影響行情、甚至影響穩定的頭號因素。IPO緣何承載如此重任?
客觀來講,IPO對股市的影響從一定程度上被市場放大了,有些時候甚至成為股市下跌的替罪羊,但正是中國股市自身的畸形使其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
試想,如果企業過發審會后就拿到批文,由其自主決定何時上市,節奏由其自己把握,還會出現監管層被動暫停IPO的情況嗎?如果企業以什么價格發行能夠完全讓市場來決定,還會出現發行價格與二級市場價格嚴重脫離的局面嗎?如果少一些造假上市、業績變臉,多一些回報給投資者,投資者還會對IPO那樣痛恨嗎?
正如監管層被寄以“救市”的厚望一樣,暫停新股發行總是被作為維護市場穩定的“殺手锏”屢屢使用,這只能說明規則制度的不完善,中國股市的不成熟。
重啟:繞不過去的坎
如果說去年的暫停是在輿論和維穩壓力下的無奈之舉,那么如今,面對數百家排隊等待發行上市的企業,面對一個投融資功能皆失的股市,重啟新股發行勢在必行。
無論是當時的暫停,還是如今面臨重啟,各方意見都極不一致,爭論很大。股市低迷中,很多觀點認為,新股發行帶來的擴容,增加了股票供應量,拉低了股票價格,應該減少供應甚至停止供應以穩定股價。但也有觀點認為,股市低迷緣于信心不足,暫停新股供應不僅不會起到穩定作用,反而會進一步損害投資者信心。
不管怎樣,有一點共識是:沒有融資的市場是殘缺的,一個正常的市場不能長期沒有新股上市。盡管人們對IPO依然畏懼,但這一天終要到來;盡管重啟IPO是個棘手的難題,但這是道繞不過去的坎兒,監管層和市場終要面對。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