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A股市場出現的自1995年以來最嚴重的“新股破發潮”,股民們感覺到,從前打到新股就像中獎一樣高興,現在打到新股就像“中槍”一樣痛苦——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劉永剛|北京報道
股民劉昊(化名)從不曾想到,自己專職打新股多年,居然打得這樣狼狽。
1月18日,亞太科技(002540.SZ)開盤報33元,跌幅17.5%,劉昊手里以40元申購的5000股瞬間被深度套牢。劉昊當時或許還沒有察覺,這只是不幸的開始。當天首發的其他4只新股也無一幸免:風范股份(601700.SH)報29.97元,跌幅14.37%;鴻路鋼構(002541.SZ)報35.30元,跌幅13.90%;新都化工(002539.SZ)報29.90元,跌幅11.74%;司爾特 (002538.SZ)報23.50元,跌幅9.61%。
劉昊之前還向朋友炫耀自己能中簽是多么的牛。而此時,他只能看著自己手里一片“綠油油”的新股發呆,“這還是新股嗎?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兒?”
劉昊的遭遇是2011年中國資本市場上的一個新現象:新股發行首日便跌破發行價,而且還連續破發。眾多像他一樣打新股的投資者們被深度套牢,而在這之前,打新股可是投資者發家致富的一個重要渠道。
破發潮或引暫停IPO
“目前新股破發已經常態化,A股市場出現1995年以來最嚴重、最密集的‘新股破發潮’。”安邦咨詢分析師認為。
截至1月24日收盤,今年來上市的21只新股中已有15只破發,破發率高達71.43%。安邦咨詢分析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自2009年7月IPO重啟以來,共有267只個股破發過,其中新股首發類型的破發股有176只,而同期共發行新股469只,占比37.53%。
中金公司在1月24日發布的A股資金與流動性最新分析周報認為,鑒于歷史經驗,在未來很可能會因此出臺相關政策,或再次暫停IPO申請,或進一步調整新股發行制度。
中金公司認為,2010年11月開始的第二階段新股發行體制改革還將延續,當前的“破發潮”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新的IPO發行體制與審核體制。
面對新股市場的這種局面,投資者不禁想問,是誰動了打新不敗的“奶酪”?在市場、資金、詢價等諸多因素中,誰才是引發這波最慘烈新股破發潮的罪魁禍首?
“蹊蹺”的定價
業內人士認為,從“打新必賺”到“全面破發”,新股的定價給這個市場留下了一連串的疑問。“新股的定價很多都是基于股民情緒做出來的,股民的熱情高,新股價格就定得高,相反就定低一些,或者基于二級市場接受程度,其成色會隨著情緒變化。”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投行部經理坦言,但公司究竟值不值這個價,誰也不好說。
“水漲船高”的定價機制讓本就困擾A股的新股定價問題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據風范股份的網下詢價報告顯示:喊價最高的是葛洲壩集團財務有限公司高達40元,叫價最低的是華泰資金現金管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出價24元,差價高達16元。最后風范股份發行價為35元,首日收于29.96元。
亞太科技的定價同樣值得玩味,發行價為40元,可是網下詢價報告顯示安徽國富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國都證券、寶盈基金、中天證券出價均在30元以下,出價超過40元的只有鵬華基金、大通證券、財富證券、銀泰證券這幾家機構,大部分機構出價在30-40元左右。
不僅僅是在網下詢價差距頗大,在各家機構的預測中同樣是大相徑庭。
第一創業證券預測華銳風電首日價格達135元,國金證券卻認為大約在86~94元區間。
風范股份上市的詢價報告,估價最高的廣發華福最高看到近39元,國金證券則認為合理股價區間為24.20~29.04元。在亞太科技上,東吳證券、天相投顧和申銀萬國給出的合理價預測區間均在26元以下,這和40元的發行價相去甚遠。
面對同一家公司,為何各機構喊出的價格卻有如此大的偏差?
保薦人哄抬定價?
懸殊的叫價并非偶然。
近日,當當網CEO李國慶在微博上炮轟投行,并與兩名被疑身份為摩根士丹利員工的女網民展開罵戰,引發諸多網民的圍觀。雙方爭論的焦點說白了也只有一個:李國慶嫌投行給當當網定價過低,以至于少賺了不少美元。
而事實上,不管是作為想上市“圈錢”的發行方,還是賺取高額利潤的保薦人、詢價機構,只有在各方利益都能保障之下,上市才能成行。
“這三方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如果破發,損失最多的就是散戶。”上述投行部經理坦言。
2010年11月1日,證監會《關于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正式施行,出臺此意見指導,監管層最終目的還是要規范詢價制度,完善市場體制機制,避免“漫天要價”式的詢價方式出現。
“從目前實施結果來看,新規下的詢價機制取得的效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上述券商投行部經理坦言,方方面面的利益都需要平衡,而其中,最關鍵的一環便是保薦人。
保薦制的推行,主要是希望保薦人能為新股把好關。但事實證明,某些保薦機構往往只看重自身的利益與發行人的利益。
上述投行部經理稱,據介紹,現在很多投行做IPO項目的時候,發行方往往直接就會問競標的保薦人能否發到“40倍甚至50倍”的發行市盈率,直接給定公司要求的市盈率。其次,在現有募集資金的需求上,保薦人對超募部分往往是額外收費,比如基礎募集部分保薦費率為1%~4%,超募部分的保薦費率有些甚至能達到10%~15%。
豐厚的利益,自然有推高發行價的驅動力。
由此,很多保薦機構在其提供的詢價估值報告中做文章,一是抬高對未來業績的預測;二是增加可高估值的亮點;三是選擇同行業較高市盈率的公司進行比較,由此直接在詢價估值報告中將建議的詢價區間抬高。
“最為關鍵的是,這份詢價估值報告一般不會向媒體以及廣大投資者公布,只是小范圍的詢價機構與監管層知曉,更不是法律文件,無需負法律責任,因此被保薦機構大加粉飾。”上述投行人士透露。
“為獲取更多的保薦費用,保薦人與發行人對新股大肆吹捧的事例簡直不勝枚舉。而新股的‘三高’(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資金)發行,發行人圈得更多的資金,保薦人圈得更多的費用,卻將風險推向了二級市場,行情低迷時,一級市場同樣存在巨大的風險,近年來新股頻頻產生的破發現象,即是最好的證明。”上述投行部經理稱。
讓保薦人成“終身保姆”
針對近期屢屢出現的新股破發,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日前表示,破發是新股發行體制改革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現象,是對企業估值的認識差異造成的。她呼吁投行重視新股發行定價環節,對市場負責。
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教授李永森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一些海外市場是采取上市公司保薦人“終身制”。保薦人保薦的企業如果出問題,保薦人也會受到處罰,問題嚴重的還會被摘牌,甚至會遭到行業禁入。
與之相比,國內保薦人只需當3年“保姆”,即使公司上市出現業績下滑,甚至退市摘牌等,也不影響機構對下一家公司進行上市保薦。
業內專家建議,我國新股發行制度要深化改革,不妨借鑒一下國外市場的成功經驗,可以考慮引入上市公司保薦人“終身制”。
自由配售權對于保薦機構而言既是權利,也是一種責任,因此有利于將保薦機構的權責相匹配。如果一家保薦機構以某個價格向客戶配售后,IPO的表現卻很糟糕,那么這家保薦機構顯然要承受來自客戶的壓力與責難。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給予保薦機構自由配售權,需要證券行業完全競爭,證券公司治理良好,投行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能力有效提高,具備較強的研究、定價和銷售能力等。
目前從行業整體狀況來看,這些條件已經初步具備。此外,這項政策可能還需要制度規則的配合,比如保薦機構行使自由配售權需要充分披露信息,配售對象需要具備一定資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