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宛男
18日上市的5只新股,居然全軍覆沒,清一色全部“破發”,這是自有股市20年以來從未有過的慘敗,因此也引起了市場的熱議。
大面積“破發”乃機制使然
“破發”源自高溢價,高溢價源自新股稀缺,為了解決新股稀缺,有人于是主張加快新股發行速度,去年中國IPO已經是譽滿全球,正是因此,導致二級市場的“全民虧損”,中國股市成了表現最差(除希臘、西班牙以外)的市場。新股既不能多發,更不能少發,于是有人便輕描淡寫地說:“‘破發’是一種常態”。
是的,長期以來在中小投資者心中養成了新股不敗的習慣性思維,大部分人覺得搖新股是無風險投資,對此管理層一再強調要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教育,甚至還認為新股“破發”正是風險教育的大好時機。殊不知新股緊俏的根子在于批文緊俏,只要一紙批文在手,新股沒有發不出去的。再融資如公開增發承銷商倒時常被迫包銷,市場環境不好還不得不取消增發,可IPO絕對不會。首發和公開增發對承銷商來說,有兩點本質區別,一是增發有募資限制,計劃募資多少就是多少,不許超募,而首發募資理論上可以無窮大;二是增發如發不出去承銷商必須包銷,首發雖然承銷協議也這么寫,但根本不用擔心,因為迄今為止即便中簽率最高的華泰證券也有14.43%,七個人搶一份新股,不怕沒人要。如果說發股票也是技術活的話,增發的技術含量在于既要讓發行人滿意,又不能使自己套牢,因而定價必須兼顧市場需求;而首發的技術含量在于如何動用三寸不爛之舌,將發行價定得高些再高些。
簡言之,新股“破發”乃是利益機制使然。在買方、賣方和中介之間,賣方和中介完全結成利益同盟,他們又是強者,話語權在手,作為弱者的買方只有接受和不接受的份,沒有討價還價的權。
就拿18日上市的五只新股來說,計劃募資25億元,實際募資70.4億元(已扣除發行費用,下同),超募2.81倍;其中超募比例最高的風范股份(由安信證券承銷),計劃募資3.73億元,實際募資18.51億元,超募高達4.97倍。這五家公司發行費用合計2.86億元,平均發行費率3.9%,最高的司爾特 (宏源證券承銷)達4.89%。就在上市公司超募45億元、券商承銷獲利2.86億元的同時,昨日五股“破發”,投資者卻損失了64.8億元!
須對頑癥下兩帖猛藥
既然是利益機制導致新股“破發”,還得從改革利益機制入手。要走出新股“破發”的泥潭,不是啟動所謂的存量發行——這一來連鎖定一年的緩沖期都沒有了;也不是搞所謂的“儲架發行”,一次審核、分批募資,每批次的發行價怎么算?第一次發行股份不足總股本25%(4億股以上10%),是上市還是不給上市?
在筆者看來,可采用的辦法有二:一是對超募的資金,承銷商不能拿承銷費,更不能像現在那樣拿數倍的承銷費。二是上市公司需將超募資金按一定比例上繳,作為證券市場的風險基金。筆者說這個話是有依據的:十多年前,新股發行凍結資金利息一律歸發行公司所有,以至于那些發行公司總是喜歡將搖號時間定在周四,這樣可以多凍結一天資金,多拿一天的利息(至少數百萬);以后,有關部門規定,新股資金凍結利息拿出來作為證券市場風險基金,既改變了人為安排搖號時間的做法,也為整個市場的穩定做出了貢獻。最根本原因的還在于,新股超募是新股發行還沒有完全市場化造成的,那么就不能光由發行人和承銷商享受體制紅利,而應該拿出來由整個市場分享。超募資金要為市場做貢獻,而且還可以采取諸如超額累進的做法,超募比例越高,上繳風險基金的比例也越高。上市公司、承銷商拿不到多少好處了,看看他們還會一味哄抬發行價,爾后大言不慚地說“破發”是常態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