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上市的五只新股N鴻路、N亞太科、N新都化、N司爾特和N風范悉數破發;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新股破發不是發行機制市場化改革的成果,而是竭澤而漁的后果
【財新網】(見習記者 楊娜)在周二(1月18日)上午兩市低開走弱的背景下,當日上市的五只新股N鴻路、N亞太科、N新都化、N司爾特和N風范悉數破發,其開盤價距離發行價大多有10%以上的跌幅。截至午間收盤,N風范與開盤價相比,跌幅近10%。
繼周一大跌后,周二兩市均小幅跳空低開,滬指曾一度加速下跌,但未觸及2656點至2677點缺口,市場以震蕩整理為主,上午11點左右開始翻紅上攻,收復2700點。
截至11點30分,滬指報2711.36點,微張0.17%;深成指報11784.72點,漲幅0.43%;兩市成交超過660億元。
板塊方面,權重的水泥、銀行、地產板塊走強,釀酒、商業、化纖板塊活躍;有色、環保、紡織機械股疲軟。
新股的集體破發,引起了市場對A股新股發行機制的又一次討論。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新股破發不是發行機制市場化改革的成果,而是竭澤而漁的后果,也是不公平發行機制的必然后果。
葉檀引用資料稱,一些數據表明我國出現數次新股破發潮,沒有一次讓市場恢復理性。她引用一段材料稱,1993年新股募資沖上212億元,是以前所有年份總和的3倍,第二年A股大跌22%,并出現新股停發;2000年新股募資爆增至835億創新高,比1999年高出7成,2001年A股大跌20%,并出現停發新股;2007年新股募資再次激增到創紀錄的4470億元,而A股創立以來到2005年的所有年份新股一共才募資4900億元,一年抵得上十多年,2008年A股出現史上最大熊市跌65%,并出現新股停發;2011年剛開始半個月,16只新股的平均發行價更達44.10元,發行市盈率77.88倍,發行市凈率13.29倍,超出2010年30.32元、54.96倍和10.33倍的平均水平。
中介機構如券商、律師、會計師等工作人員個人爭先入股Pre-IPO公司,已是行業公開的秘密。但因代持安排十分隱秘,目前被曝光的還僅限個案。這對整個市場的公平公正的基礎都造成了系統性的暗傷。但火線入股中最惡劣的情況,莫過和權力機構之間形式隱秘但赤裸裸的利益輸送。(詳見《新世紀》周刊 2011年第3期報道《火線分租》)
“權力之手像魔術師一般使市值暴漲。上市之前企業僅賣幾個億,一旦上市,市值即猛增到幾十億甚至上百億,之后企業利潤下降也沒人在意,因為股票已經成為了特批交易的賭籌。其中的差價就是審批權的價格,由幸運的創業股東與火線入股的利益圈子來分享。”業內人士簡直認為。
業內人士認為,加強信息披露、敦促參與各方合規運作是一方面,但病根與解藥,仍在擯棄點石成金的上市審批制。目前,證監會已逾兩輪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仍是著力小修小補,避重就輕。解毒之本還是擯棄上市審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