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
有人危言聳聽,說新股發行市場化定價將帶來災難。對此,筆者不敢茍同。
誠然,發生在2000年到2001年10月的市場化定價嘗試,并沒有給中國股市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帶來成功,反而成了瘋狂圈錢、瘋狂炒新的標本,但這絕不是反對市場化定價并由此而重回行政定價的理由。相反,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之所以每每從市場化改革開始,以重回行政調控而告終,其中所反映的深層次制度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
當初,在接軌國際的名義下發動的那場市場化定價變革開始時,新股發行為國企解困融資服務的市場定位并未真正得到糾正,新股發行過程中,發行人和大資金大機構雙向利益輸送的格局也沒有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化定價被人為放大為一場失控了的拼命抬價、放肆圈錢是不奇怪的。然而,當不明就里的人們將全部罪責歸咎于市場化定價、并毫不猶豫地讓“窗口指導”重出江湖時,不經意間卻放過了躲藏在他們身后的既得利益者。時至今日,人們方才約略可知當時在亂中取利的不是別人,恰恰是利用特有的人脈關系編織權力關系網的王益、王小石等等。
想不到,現在有人為了否定市場化定價,居然不惜為這個“窗口指導”評功擺好。市場真正的希望,在于更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新股發行定價市場化只能前進,絕不能倒退。因為倒退是沒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