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
日前的IPO重啟傳聞,在給市場帶來沖擊的同時,也讓市場再次將目光投向了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畢竟A股市場不可能將新股發行永遠擱置起來,問題的關鍵是,IPO重啟之前,新股發行制度必須進行改革,發行制度改革的成敗決定著IPO的成敗。
新股發行制度該怎么改?4月26日,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在回應IPO重啟傳聞時,除表示IPO開閥要考慮社會穩定之外,還表示,在新股發行問題上,核心是市場定價,市場化定價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能夠解決大部分問題。次日在北京舉行的“美中經濟高峰論壇”上,祁斌再次重復了上述觀點,表示IPO的核心問題是市場化定價。而祁斌的觀點顯然與證監會主席尚福林的觀點是一致的,在今年初召開的2009年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尚福林就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問題曾明確表示要 “堅持市場化導向”。可見,市場化導向或市場化定價,已成管理層的共識。
新股發行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不過,從2000年中國股市提出“市場化發行”以來,新股發行明顯存在著許多 “偽市場化”的做法,以至市場化發行成了發行人“圈錢”的代名詞。所以,新股發行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就必須要放棄過去許多非市場化的做法,這其中有三點是要“切忌”的。
一忌:公眾股市場化定價,大小非、大小限非市場化定價。這個問題是現行新股發行制度所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其表現形式就是非流通股低價發行,流通股高價發行。這種發股方式在股權分置時期,也許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今股市已進入全流通時代,已無流通股與非流通股之區別。因此,新股理應全流通發行,不僅公眾股發行要市場化定價,大小非、大小限也要一并納入市場化定價范圍。這樣不僅有利于公眾股東與控股股東、發起人股東之間的平等,也有利于解決大小非、大小限問題。
二忌:發行價格市場化,發行數量非市場化。市場化發行之所以淪為發行人圈錢的工具,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發行人人為地控制新股發行的份額,只用很少的發行份額供公眾投資者來申購,然后利用發行價格的市場化,達到抬高發行價的目的。這樣上市公司只需要發行很少量的股份就可以達到最大化圈錢的目的,新股發行也因此淪為上市公司圈錢的工具,這種做法再也不應繼續下去。
三忌:只高價發行,不低價發行。市場化定價,自然有高定價,也有低定價。行情火爆時,發行價格高一些;行情低迷時,發行價格低一些。但令人困惑的是,過去A股市場的市場化發行,只能堅持高價發行,而不能實行低價發行。行情好轉時,新股發行一哄而上;而行情低迷時,則叫停新股發行,以維護新股高價發行。其實,行情低迷時,新股發行價格較低,這樣的股票才更有投資價值。但此時卻叫停新股發行,這顯然有違市場化發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