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策略為什么會這么亂
這一次,看得出券商們都很努力。上海一個策略分析師旁聽了幾場,“都踏實了,但是聽得懂開頭,聽不懂結局”。
細心的人會發現,勞動生產率論、新內需論、人口紅利論、技術論、資產重估論、流動性推動論,這些理論和方法論創新今年集體消失了,經濟危機把大家打回原點去談三駕馬車。大體都建議上半年做一波政策題材股或者叫內需股,下半年做一波周期性股票,這比下注股指要實在得多。
但是,如有一個人遍聽45家機構的策略會,他定會犯暈,他會吃驚:所有行業都被不同券商推薦和鄙視過。
再看推薦的金股,有了去年的教訓,今年都百花齊放了,分析師們都準備了兩套甚至三套方案,諸如:安全組合、穩健組合、成長組合、拐點組合,短小精悍的“獨門金股”開始眼花繚亂起來。初步統計,45機構共推薦了237只股票。這是進步,也是分化。
為什么會這么亂?目前宏觀經濟學家爭論了中國經濟轉折的種種形式(U,V,W,L),唯一能確定的是兩件事:中國還會更壞,但中國會一片光明,即使最悲觀的2009年GDP增速預期也超過7%。但這兩件事情等于沒說。
基礎性的問題是:2009年次貸危機怎么走,外圍市場有可能復蘇嗎?中國的外部需求到底怎么樣?中國內需有可能啟動嗎?房地產行業有可能復蘇嗎?
根源性的問題是:中國經濟的衰退究竟是內生性的、周期性的,還是輸入型的?是增量出了問題,還是存量出了問題?中國的三駕馬車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
可惜這些問題都是蜻蜓點水,被有意無意的回避了。
宏觀研究的不徹底讓策略分析師們很頭痛,到哪里找準確的假設條件?大概高盛帶了這個頭,2009年不確定的假設太多:假設美國經濟明年底復蘇,假如地產不崩盤,假如宏觀政策會刺激內需,流動性是第一要素……這些問題留給誰來回答?
經濟學家們對2009年GDP增速的預測相差不超過2.8個百分點,對企業盈利的判斷卻大相徑庭。樂觀者認為企業利潤保持20%以上增長,悲觀者相信企業利潤下滑30%以上。這又是方法論上的大差異了。
誰的意見值得持續關注
上述這些問題,只要機構哪怕對一個問題做了透徹的敘述,我們就很尊敬它。比如,我們認為瑞銀比較好的解決了GDP和企業盈利的關系問題。
中國經濟運行的大邏輯是什么?長江證券在繼續工業化長波周期的大敘述,這對2008很有效,但2009年可能不是工業化這么簡單,申銀萬國論述三十年邏輯叫市場化動態循環,大體上還是講增量問題,這個現實主義態度給出了現階段較為全面的機會。也有不少人認為是政策刺激,但效果是不是比1998年好,中信和中金代表了多空兩極,實際上基建和內需是兩個問題,人民福利才是核心問題。也有人以通縮通脹為線索,國泰君安、廣發為代表,廣發尤其樂觀。
不管怎樣,我們都認為首要的問題是要搞清當下問題,這既要高屋建瓴又要細致入微。無疑2009年周旋于三個矛盾中:房地產投資的降溫;制造業去“庫存化”;外部需求衰退。
外需到底會怎么走,仍然建議聽聽哈繼銘的建議。制造業怎么去庫存化呢?這個問題不簡單,不是大搞基建、農村改革可以承受的,要害在哪里呢?推薦去看看國金證券楊帆的宏觀經濟報告。
實際上,去庫存化的重心就是去房地產的庫存,房地產的庫存拿什么去?這個問題牽涉到實體與虛擬、投資與內需四重話題,莫此為大,后生莫尼塔嘗試了新研究,雖未中的,勇氣可嘉。可惜,還沒有一家券商能完全回答這個問題。
也許問題太復雜了,理解分析師們的焦慮,理解中國。
提示
1.閱讀策略報告時,最好先閱讀該券商的2009年度宏觀經濟報告,囿于篇幅,本期專題未對國內機構宏觀經濟報告作系統梳理。
2. 切勿拘泥于券商的具體數據和結論,可借鑒優秀券商的研究思路。
3. 策略的前提就是假設,請注意每一個論述過程中的假設條件。
    新浪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