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文章
Another Approach to Explain the Nose-Dive of Stock Market: Serious Imbalance between Market Volume and GDP
文/尹中立
大小非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股市,一般認為大小非問題的關鍵在于股票價格,隨著股價的不斷下跌,大小非減持的意愿就會不斷下降,當股價足夠低時,大小非就不會減持了,股市就將見底。
筆者之前也同樣持有這樣的看法,但在仔細研究了各國股市的發展史后,筆者認識到,困擾中國股市的問題不僅是價格問題,還有總量的問題。
所謂股市的總量問題,就是股市總市值的增長超越了經濟總量的承載能力。
我們可以用"股票總市值占GDP的比例"指標來描述股市總量與GDP總量之間的關系。從總體上看,經濟發達程度與股票總市值占GDP的比例之間呈高度的正相關關系,即股票總市值占GDP的比例越高的國家,經濟發達程度越高。但該比例并不是越高越好,如果股票總市值的增長超越了經濟增長水平,股票市場就會出現劇烈的調整,甚至是股災。
中國股票市場總市值占GDP的比例應該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為合理的速度,超過該速度可能就會出問題。從近20年的歷史看,中國股市的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基本上沿襲了年均增長約1個百分點的規律。1993年,滬深股市流通市值達到GDP總值的2.86%,1994年和1995年就出現了一次調整,市值占GDP比重分別下降到2.43%和1.81%。1996年增加到4%,1997年增加到7.31%,但1998年停止了增長。從1991年到1998年間,中國股市流通市值占GDP比例大致保持了年均1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
1999年,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中國股票市場出現不切實際的"超常規"增長,2000年和2001年流通市值占GDP比例迅速地提高到10%和18%左右。于是,此后4年出現較大修正,截至2004年,已下降到9%左右。平均算下來,從1999年到2004年,6年流通市值占GDP比重的平均值是12%左右,依然是年均近1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
從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迄今,滬深股市短短18年的歷史,按年均1%的速度,股票流通市值占GDP總值的比例應維持在25%左右比較合理。而2007年底,滬深流通市值占GDP總值的比例曾高達50%,總市值占GDP的比例則超過120%!股市的"大躍進"必將帶來極端的市場調整,因此,出現"跌跌不休"的現象就不足為怪了。
為什么股市總市值與GDP之間有這樣的比例關系?筆者認為,股市總市值占GDP的比例體現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
濟之間的比例關系,我們無法知道這個比例究竟保持在多少為合理,但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它們之間應該是存在某種關系。股市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好像是胎兒與母體之間的關系一樣,當胎兒從受精卵開始漸漸發育時,母體的內分泌系統及消化、循環等系統會逐漸變化,以適應胎兒的生長發育。如果在一個母體內放置一個已經發育幾個月的胎兒(不考慮移植技術上的問題),則母體一定會出問題,因為她身體內的所有系統還沒有為此做好準備。中國股市是一個特殊的市場,是在經濟增長的半途出現的市場,
它與GDP之間的比例關系可能比成熟市場更加復雜。但無論如何,股市與GDP之間也應該有合理的比例關系,超越這個比例關系就會出問題。
當前股市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股市的總流通市值在迅速增加,而中國金融資源的總量并沒有出現相應的增加,儲蓄存款的總量在2005年以前一直是股市流通市值的10倍左右,到2007年末,儲蓄存款只是股市流通市值的兩倍。按照目前的股價計算,到2009年末,股市流通市值與儲蓄存款之間差不多是1比1的關系。因此,市場對大小非產生恐懼是可以理解的。歷史事實一再告訴我們,經濟活動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經濟活動的各結構之間應該遵循一定的比例關系,任何領域里的"超常規"增長都將受到懲罰。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