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管大股東
我們知道第一大股東在限售股減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影響著其他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和股票實際供應量,是減持過程中影響股價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對其監管顯得愈發重要。
我們的建議是,第一大股東一次性減持較大比例股份,例如1%以上時,必須公示減持原因,這樣有利于其他投資者了解內情,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情緒。其次,第一大股東累積減持股份達到一定比例,例如5%時,必須澄清是否有未公布重大事項,公司主業是否運營正常。
另外,不容忽視的一點是,要加強上市公司業績監管,防止大股東利用“表象”業績或虛假信息哄抬股價并趁機減持的行為。一部分上市公司通過增長率等“表象”業績制造業績優良的假象,達到高價減持的目的。
股改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無非是取得融資或保留上市資格等,可以減持后,公司財務狀況直接影響到大股東的減持收益,因此,大股東調節利潤的沖動迅速增強,這也成為監管的重點所在。
我們認為可以采取的監管方式有:在近兩年的減持高峰期內要求上市公司進行半年報審計,有必要時,要求其進行季報審計;第二,要求上市公司對利潤構成及可持續性作合理分析;第三,加強對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等重大事項傳聞核查,要求上市公司及時自查,嚴密監控股價異動公司。
發揮國資委監管職能
目前市場擔心的是國有大非的減持。大多數人意見仍認為出于控股的考慮,國有大非不可能大范圍減持。但目前企業普遍融資難,融資渠道在今年更顯狹窄,所以對其減持前景預計絕不能過于樂觀。
可能大部分人認為限售股監管是證監會的職責,事實上,國資委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對于股改限售股而言,有80%的股份為國有股,而對于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來說,由于近兩年新上市股份中,國有企業占據絕對主導,國有限售股就更多了。國資委作為國有企業的直接領導者,對國有股份的監督管理或許會比證監會監管更迅速、有效。
對國有限售股減持程序實行嚴格管理和審批制度顯然是必須的,更重要的是,應將國資改革和限售股管理結合起來。在未來減持的國有限售股,通常集中在國資需要退出的領域,減持的股份最好能轉移到具有中長期投資理念的產業資本手中,這種資金不會在二級市場迅速變現,而且也有利于產業長期發展。
信息的及時披露在現在是非常必要的。基于這一點,我們認為必須建立和完善限售股減持的事前和事中監管制度。我們發現,大股東在減持前,股票價格大多是上漲的,而一旦減持完畢,價格下跌。而投資者通常只有在減持公告發出時,才知道大股東減持了股份,但這時未免為時已晚。
加強信息披露可以從兩方面著手,有減持意愿的限售股股東必須提前披露減持計劃,例如,未來一個月內減持若干股份,這樣市場就會形成一定預期,也對投資者有所提示,避免股價大幅波動,也有利于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其次,減持過程中即時披露,最好能做到當天披露。目前,很多公司對減持情況采取了階段性披露的方式,如某一段時間內某股東減持了多少股份,這使市場信息大為滯后,因此當日減持當日披露可以大大提高市場有效性。
公平地說,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企業解決融資渠道亦是必然。目前很多企業資金困難,面對股市低迷,他們不是不想從二級市場回購股票,而是沒有現金流。從剛出來的中報可以清楚地看出,現金流普遍下降,有的企業加權平均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同比下降64.86%,所以企業大小非難免會從二級市場套現。監管層可以多在金融產品上創新,比如發展債券、信托和產業基金等,從這一角度來說,堵不如疏。
作者系海通證券研究所宏觀高級分析師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