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紅周刊記者 馬曼然
對于困擾A股大小非,限售股在海外是否存在,對于A股有何借鑒意義嗎?
“限售股”非A股專利
“中國香港也有大量的限售股,其到期后也存在拋售現象。但是這些成熟的股市上,限售股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山東證券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助理劉玉星告訴《紅周刊》記者。
據香港證券交易所駐北京代表處負責人邵女士向記者介紹,香港股市IPO新上市公司的原始股東和戰略投資者持有的股份也是有限售期的,且限售股占公司股本的比例也會因發行人結構不同而不同,這點與內地A股市場并無明顯區別。”記者又查閱香港證券交易所網站,網站中《上市及上市公司事宜》欄目中明確規定,控股股東不得在公司上市后6個月出售其于上市時持有的任何股份,并在隨后的6個月內不得因出售股份而致使不再是控股股東。IPO前入股的風險投資者或在IPO時入股的戰略投資者,一般情況下在公司上市后的6~12個月內不得出售持有的股票。
審視劉玉星的觀點,記者疑惑,既然兩個市場都存在大致相似的限售股,但是給市場帶來的壓力為什么就不同呢?
“金手銬”反成“緊箍咒”
“最大的不同在于,就整個市場而言,市場上現存的限售股與已經獲得流通的股份比例有天壤之別。”香港獨立分析師梁偉沛向記者解釋道。梁偉沛分析,香港市場的限售股是最近一年中IPO上市公司中仍被暫時鎖定的股份,目前來看,大約有二、三百億股,與香港15萬億左右的總市值根本就不成比例,當然也不會帶給市場多大的壓力。而A股市場目前的限售股依然占到市場總市值的三分之二左右,且這些限售股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最近三年解禁,所以,兩個市場所面臨的限售股比例與規模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
梁偉沛的解釋指出了問題的核心,兩個級別不同的限售股規模當然會給市場造成不同的壓力。大規模待解禁的限售股對于A股市場來說猶如烏云壓頂。當記者詢問有無解救良方時,梁偉沛笑答:“除非時間可以倒流,回到十幾年前,倘若A股從一開始就實行全流通制度,便不會出現如今的集中解禁現象。目前內地現行的以及正在擬訂的限制大小非的種種方案,短期內僅能減緩其對市場的沖擊力度,但不會做到根除。”
另外,A股大小非們超低的持股成本更加重了解禁壓力。有專家認為,股改之前,上市公司的原始股是被禁止流通的,而這些大小非受惠于多年的分紅送配其成本被大大降低,股權分置政策反而給大小非的股東們帶上了一個“金手銬”。如今,這些帶了多年“金手銬”的大小非一旦獲得解放,由于其成本較低加之擔心再次被禁售的心理陰影,很大程度上會削弱其對公司長遠價值的理性判斷,短期的拋售意愿將遠大于新IPO上市公司的限售股股東們。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