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要看的是目前呼聲甚高的平準基金
平準基金又稱干預基金,是政府通過特定的機構(證監會、財政部、交易所等)以法定方式建立的基金。它對證券市場進行逆向操作,熨平非理性的劇烈波動。主要是為了防止股市暴漲暴跌,以達到穩定證券市場的目的。一般情況下,平準基金的來源有法定的渠道或其基本組成是強制性的,如國家財政撥款、向參與證券市場的相關單位征收等,也不排除向自愿購買的投資者配售。
根據上述定義,平準基金有以下特點:
第一,平準基金是一種政策性基金,其根本職責是實現證券市場的穩定,防止暴漲暴跌。為此,其組建、操作、評價、管理的全過程都受政策的影響或直接接受政府的指令,為證券監管部門服務,成為有效的證券市場直接監管手段之一。
第二,平準基金是非盈利性基金,這使其區別于其它證券投資基金,因為其它證券投資基金組建的目的是為投資者獲取最大限度的基金增值。平準基金應有足夠大的盤子。如果基金的數量不夠大,對證券市場的穩定作用就很小,不能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第三,平準基金的來源有法定的渠道或其基本組成是強制性的,如國家財政撥款、向參與證券市場的相關單位征收等,也不排除自愿購買的投資者配售。
第四,平準基金的操作和管理有特別的規定和程序,以保證“三公”的原則,不至于損害絕大多數投資者的利益。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證券市場剛剛興起時,就曾有專家、學者提出平準基金的構想,但因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很難深入討論。到了2004年和2005年,證券市場歷經較長時間低迷,投資者信心嚴重受挫,各參與方利益嚴重受損,人們再次熱議平準基金問題。后來,股權分置改革為股市注入活力,市場行情轉暖并趨于高漲,平準基金話題被暫且擱下。今年以來,股市出現暴跌,不穩定性再度釋放,有關平準基金的呼聲于是再起。
平準基金的功用是應對大面積的非理性操作,維護市場的正常運行狀態,其最終目的是維護整個經濟體的穩定運行。但是,高盛認為,平準基金在短期內可能會支撐投資者信心,但由于A股市場流通市值較大,會使平準基金在執行方面存在較大困難。此外,各國經驗表明,市場平準基金可能是無效的政策手段并且在全球主要的發達市場上很少采用。
大部分市場人士認為,監管層直接出資入市風險甚大,而且于理不合,只屬股民一廂情愿的想法。
安信證券分析師認為,平準基金的問題在于,它得有入市的標準,即在什么時候入市,什么點位入市﹖這一問題涉及對何種點位合理的判斷。而且,股市主要反映的是市場預期,不光是證券市場一家的事情,還反映對宏觀經濟、流動性、企業盈利趨勢等方面的預期。
由于平準基金的成立需要立法等復雜程序,且其資金來源以及成立后操作都面臨很多問題,不少市場分析人士似乎對平準基金已經幾無期待,但也有人認為,其實,政府只做不說即可,非制度意義上的“平準基金”可能已經在行動。
總體來看,上述所謂的救市舉措似乎都難以肩負起救市的重任。正如高盛所言,股價表現最終是由估值變動及實際/市場預測的盈利增長水平決定的。由于某些群體獲益的代價可能要由政策制定時未考慮到的群體來承擔,干預政策無法改變整體市場的長期增長前景。此外,由于政策風險溢價較高,市場估值可能會被抑制。中國市場的“硬流動性”依然穩健,而對未來股價預期的惡化才是阻止投資者進入市場的真正原因。在這種形勢下,任何干預資本市場供給的舉措都不大可能解決根本問題,并會進一步扭曲資本配置。
此外,政府對救市的時機的判斷似乎也將面臨問題。光大證券分析師就指出,政府并非全能,不大可能正確預測合理點位。這恐怕也是2005年-2007年的牛市中,上調印花稅沒有打斷股市持續上漲的步伐,而07年10月至今的回調過程中,下調印花稅亦未能力促挽狂瀾的真正原因。
回溯至問題的本源——政府該不該救市上來。光大證券分析師認為,市場沒法救,不如不救。第一,救市相當于改變游戲規則,游戲規則不可朝令夕改。第二,救了,股市也上去了,后面怎么辦,到時候市場一聽說平準基金要賣出,又該跌了,就像大小非減持,到解禁的時候,又說要延期解禁,或者因為怕它減持而不讓它解禁,不如讓市場自身來消化解決。
不僅僅是市場人士,深交所的一份報告亦直指證監會過度干預市場。7月16日,深交所綜合研究所在深交所官方網站發布研究報告。報告在分析2007年證券市場主體違法違規主要影響因素時對上述觀點進行了闡述。《報告》以深交所綜合研究所法律研究小組名義起草,認為目前中國證券市場“行政監管承載過重”,已“不堪重負”。
《報告》指出,證監會承擔著市場發展、平抑股市、“救市托市”等特殊職責。正因為行政權力對證券市場的全面干預,不僅使上市公司成為中國最為稀缺的資源,也造就了現有的股市文化及種種負面的股市行為。
管得過多反而管不好,這是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根本規律。政府介入市場過多可能并非市場之福。
既然如此,為何市場仍如此熱衷于呼吁救市?對救市的沉迷恐怕植根于中國政策市的傳統。政策市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市場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制度上的缺失、體制上的缺陷,游戲規則頻繁修改帶來的誠信缺失等等,導致了中國股市政策市的根深蒂固。
國信證券分析師的觀點旗幟鮮明。他認為,中國的政策市短期內不可能改變,市場化之路還會很長,只要國有股占大比例,國資委占據主導地位,就很難脫離政策市。
實際上,中國股市現今的問題可能并非救與不救的問題,而是制度建設問題、是宏觀經濟問題。雖然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制度的推出仍看不到時間表,但其推出應屬必然趨勢。實際上,恰恰是基礎性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目前騎虎難下的尷尬局面。完善技術性制度建設這一命題的重要性,監管層已非常明了,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公開場合的發言中常有提及,唯知易行難。
對救市之爭的沉迷容易讓人忽略決定中國股市未來趨勢的中國宏觀經濟的趨勢。正如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所說,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股市與實體經濟長期存在一致性,即,如果經濟增長快,股市就肯定往上漲,反之亦然。
目前,政府對下半年宏觀調控的表態目前已成市場關注的焦點。大部分市場人士預計,緊縮的貨幣政策短期內仍難放松,中國經濟面臨經濟下滑與高通脹并存的滯漲風險。
光大證券分析師認為,大盤難以好轉的根本原因是經濟中的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第一,當前情況下,信貸難以放松。原因是放松意味著投資反彈,進而使進口、生產增加的壓力加大、PPI上升風險加大,最后導致高通脹。第二,即便CPI控制住,政策有其滯后效應,到9、10月份,投資、經濟增速下滑,而CPI居高不下,會壓制股市。第三,油、電價格上調后,中報或許看起來還不錯,但盈利最差的時期可能還沒有到來,下半年企業盈利可能更差,地產市場、銀行業亦面臨巨大壓力。
回顧3-4月份及6月份的兩輪最陡峭的下跌,其背后都有各自的特定因素。3-4月份大盤跌掉30%,時值一季報披露期,市場對2008年業績增幅的預期由30%以上下調到25%,同時一季度CPI高至8%,導致基金殺跌;6月份,大盤跌去22%,又一輪明確的預期下調——2008年業績增幅由25%進一步下調至最低14%,散戶開始加入殺跌行列。不過,中信證券目前的判斷是:業績預期進一步下調的空間有限;高通脹、經濟走壞等因素已經在股價中得到充分反映。如果外圍市場沒有重大的負面消息,股市有可能會維持震蕩走勢。
國信證券分析師湯小生則認為,目前的市場主要取決于政策是否放松和油價是否見頂。不過,申銀萬國證券分析師錢啟敏指出,緊縮政策總體不可能放松,因為CPI上漲沖動仍大,管制價格放開的話,CPI增速有可能沖至兩位數。
不過,無論第三季度中國的經濟增速是否回到10%以下,無論美國次貸危機的演進、高高在上的原油價格還會對中國經濟造成怎樣的影響,仍有理由對正處于成長期的中國經濟長期前景充滿信心,換言之,即是對中國股市的前景充滿信心。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