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券商創新 要以傳統業務為根(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 17:00 《當代金融家》
外資優勢在于精耕傳統業務 《當代金融家》:您提到外資金融機構,它們經常給人以高、精、尖的感覺,很多不同于國內的服務和產品對高端客戶很有吸引力。 聶慶平:是的,外資剛進入新市場的時候,缺乏網點優勢和人員,所以通常不搶零售業務,而是抓大客戶。為什么本土證券公司抓不住大客戶?差別在于:首先,外資投行有整套交易體系、風險管理體系,所以客戶服務做得好;其次,外資機構在很多國家都有分支機構,可能有幾百個分析員的信息能夠在公司內共享,它的客戶可以得到全球的資訊,而我們的本土證券公司在這個方面才剛開始動手;第三,它有先進的人才戰略,有一套比較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員工表現得越好,工資待遇越高。 但是,你說這些是創新業務嗎?其實都還是傳統業務和基礎建設的問題。只不過外資機構把傳統業務的廣度加強、深度加深、服務程度更可信。我們要明白差別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你沒有看到一家進入中國多年的合資公司會主要做創新業務。它們還是在抓現有的客戶,使客戶數量能夠穩步增長,逐步的增強競爭力。 《當代金融家》:仔細想想,這確實和大家的直觀感覺有所差別。您能結合券商的幾項傳統業務,再具體談談外資機構的優勢是如何表現的嗎? 聶慶平:比如投資銀行業務,需要為擬上市公司詢到最合適的價格。而外資機構接觸到的投資者范圍肯定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有良好的客戶關系,定價機制更好,包銷能力也更強。因為中國資本市場還沒有完全打開,外資投行這方面優勢在A股市場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但最近一段時間,H股紛紛回歸A股,為H股服務的一直都是外資投行,它對客戶的跟蹤,長期的服務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對于經紀業務,最重要的是客戶服務,因為證券公司最終的服務對象是客戶,充分了解客戶需求,這永遠都有改進的地方。客戶是做大業務的基礎,所以我相信外國投資銀行進來的第一天就是做客戶服務,包括最近興起的私人銀行業務。在這個方面中國的公司還需要大幅提升對客戶的服務水平,比如說對客戶財富管理的建議,每家公司做法都不一樣,也缺乏統一的標準。而外資機構就要成熟一些,有客戶經理制或者經紀人制度,經紀人有良好的職業操守,能夠比較全方位、客觀公正地為客戶提供服務。還有就是外資機構內部有混業經營的綜合優勢,投資銀行就有機會提供一攬子的綜合性服務,包括基金產品、投資銀行產品、保險產品,甚至提供儲蓄和銀行的基本結算服務產品。這些我們的投資銀行可能就做不到。 《當代金融家》:從產品和服務種類來看,外資金融機構確實更充足。比如有的海外證券公司就提供保證金交易業務、過橋貸款業務和直接投資業務,這不是業務創新嗎? 聶慶平:準確的講這些業務不屬于創新業務,而是商人銀行的業務,但這樣的業務是對傳統投資銀行業務的補充,是根據客戶的需要提供的金融服務。雖然保證金交易業務本身是銀行業務,但是它的產生起源于投行需求。同樣,過橋貸款和直接投資業務也是源自于投資銀行的 IPO業務,當證券公司承攬一家企業的投行業務時,如果從財務方面看,企業的融資結構還不夠合適,但具備上市的條件,就可以為其提供過橋貸款,等公司上市后再來歸還,既做了投行業務,也做了銀行業務。 我絲毫不反對金融創新,但是我認為,金融創新不能作為公司主業,創新是把基礎產品做得越來越好才越有價值。就像飛機越造越好,但無論以前的雙翼飛機還是現在的 單翼雙引擎飛機,都沒有脫離飛機本身。但是,飛機的舒適度、載客能力和安全性,都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務也是一樣,你做股票經紀業務的核心永遠不變,但代理買賣股票以前用黑板、打手勢,現在用互聯網就可以進行交易,這是技術進步和創新帶來的完善。 《當代金融家》:從經營角度看,業務核心都是一樣的。從管理角度看,您認為中外資機構之間有哪些差別? 聶慶平:外資機構更加強調機制上的風險控制,制度嚴密,不會一個人說了算,想怎樣就怎樣,哪怕他是CEO。 外資機構通常是一個混合經營的管理體制,但是它是以業務決策線為主。比如說一家跨國性的投資銀行,下面可能有私人銀行業務、固定收益業務、投資銀行業務、金融衍生品業務、基金管理業務、零售銀行業務、外匯交易等多個部門,但是這些服務部門都是采用縱向的偏平管理模式,例如,企業上市融資業務,一定是投資銀行業務線的負責風險評估和業務決策。相比之下,國內證券公司的結構還基本是金字塔式的結構,都是總裁或者一把手說了算,而不是執行董事或者各副總裁獨立來進行決策控制。我們的管理還有些落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需要進一步改進。 嚴控風險,防止被“剪羊毛” 《當代金融家》:在綜合治理結束之后,今年對證券公司的監管將進入新的常規監管期。和綜合治理之前的監管方式相比,新的常規監管將有哪些不同? 聶慶平:首先是監管部門對風險的監測更加強化了,就是說會針對整個行業狀況、根據風險程度,提出監管要求,以凈資本為核心的風險監控指標體系將在新的常規監管中被運用。凈資本是能夠反映證券公司流動性狀況以及資本狀況的評價指標,以此倒推可以看到證券公司業務的風險狀況和資本充足率,這是一個比較主要的核心觀點。 第二是加強證券公司的基礎性、制度性和規范化的建設,比如推行第三方存款、大集中的管理體制、清理賬戶、嚴格開戶制度,這是促進基本業務減少風險的常規性監管。第三是常規監管可能區別對待,更多采用差異化的監管,就是根據證券公司不同的風險狀況實行分類,對風險程度高一些的券商,監管上也關注地多一些,目的是趕緊把風險性業務化解,或者逐步減少。既然有風險,資本金規模、凈資本規模不夠,業務規模擴展也要適度。同樣,風險比較高說明創新能力、新業務的開拓能力相對應該比較薄弱,所以會限制業務拓展,因為不具備能力。這就如同一百米比賽要有資格賽,連基本資格都達不到肯定不能參加后面的比賽。 《當代金融家》:剛才您反復提到風險問題,對于證券公司而言,它的風險特點是什么? 聶慶平:每個行業的風險評估都和行業特點密切相關,比如建筑業要評估建筑材料好不好、蓋房子的地方會不會經常有風暴、地震。證券公司的風險控制是涉及到證券行業的,所以我們首先追本溯源:投資銀行是什么?投資銀行其實是把未來收益的評估折現到現在來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它要把未來收益情況推薦給客戶,雖然也收手續費,但是券商一定要有能力給投資者提出投資建議,哪只股票未來可能會漲;同樣,幫一家企業進行IPO,也是把這家企業的未來利潤包裝成現在的收益率,然后再確定價格賣出去。由此看來,投資銀行能不能控制風險的核心是對未來收益的評估水平。準確評估和分析到未來收益,就能為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相反,如果對客戶沒有做認真的盡職調查,沒有做很好的財務預測分析,不了解企業基本狀況,就把它稀里糊涂包裝上市了,就會出問題。 《當代金融家》:券商防范風險的核心是什么?制度、風控人才還是其他因素? 聶慶平:風險管理最重要的是基本程序,首先要有足夠的風險評估,對一家公司來講,主要評估兩個方面:一是業務的市場風險有多大,能不能做該項業務;二是即使這項業務市場風險不是很大,還要評估公司內部有沒有能力和足夠的人員相配備,來開展相關業務。如果人員不足或不合適,即使風險不大,也不能做。風險評估是最重要的。有了風險評估以后,接下來是必須要有一個內部很健全的制度。所以對于證券公司來講,開展創新業務首要的是要做好風險評估環節,其次是做好風險內控制度和相應的人員配備的環節。此后,要檢查執行情況,風險控制能力和管理是不是到位。如果這幾條到位,風險架構就會是比較可靠的。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相比最大的缺陷 就是風險評估不足、風險控制不嚴密,市場之中不穩定的、投機的因素多。最終結果就是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被西方國家“剪羊毛”-依靠資產價格波動使新興市場的財富被轉移。對于中國的證券公司來講,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基本模式做大、做精、做好,資產質量越高,競爭力就越強,而不是向別的方面去搞投機。尤其是作為金融機構,證券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公司,應當防止資產價格波動引發的國民財富流失,這也是作為一家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