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深滬兩市結構 夯實股市轉折基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2日 16:27 證券時報 | |||||||||||
□ 蔚深證券 藍東 鄭曉峰 A股市場存在結構缺陷 ●證券市場進入熊牛轉折期,這已基本上成為業內共識。制度的逐步完善、股權分置的推進、政策的強力扶持,以及宏觀經濟快速發展的可持續性合力,構成了驅動市場轉折的
●中國證券市場的沉疴與積重難返,又使得轉折之路曲折而漫長。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將進一步掃除市場轉折中的障礙,更進一步夯實轉折的基礎 ●通過資金與投資者結構的改善,將力促市場資金多元化、投資者結構更合理,完善上市公司結構,以保證證券市場長期穩定發展 ●國內A股市場因多重因素導致的長期“擴容恐懼癥”,致使大量優質公司尤其是大型公司無法進入,藍籌資源逐漸向海外流失,股票的市場表現與宏觀經濟長期脫節,投資者無法通過A股市場分享中國經濟的成長。因此,加快“優進劣出”,改善上市公司結構已時不我待 中國股市發展至今整整走過15個年頭,其中2001年成為了中國股市的分水嶺,市場的投資理念、盈利模式、投資者結構及主導市場的資金結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投資大戶、券商、私募基金時代:我們認為,2001年之前,市場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通過“做莊”來獲取暴利,投資理念以概念式炒作的瘋狂投機為主,市場的主導力量憑借資金實力單獨或者聯合起來做莊,操縱股票價格并從中獲取高額利潤。市場投資者結構由一般投資者、個人大戶、券商、私募基金構成,市場的主導力量也經歷了個人大戶、券商和私募基金的演變過程,各種資金力量通過各種方式或獨立或聯合來進行“做莊”獲利,特別是1999-2001年之間,網絡概念把“做莊”模式推升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投資基金時代:隨著2001年下半年中科創業、億安科技、銀廣夏等一批莊股的覆滅,個人大戶、券商、私募基金的“做莊”、“跟莊”模式遭受沉重打擊,市場主導力量悄然生變,管理層從政策上大力扶持新的機構投資者力量。2002年,開放式基金的快速發行使基金的市場規模開始增大,在市場中的影響力逐漸增強;2003年成為基金發展的重要年份,以基金為首的機構投資者融合了資金推動和價值發現的投資模式,以注重行業基本面為主的選股方式,對銀行、汽車、鋼鐵、港口、電力等周期性行業進行了集中投資,挖掘了“五朵金花”,取得了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投資收益,一舉奠定了基金在市場中的主導地位。 經歷了2003年的投資成功,隨著市場化、國際化的步伐加快,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也隨之發生了急劇變化。投資者結構分化的趨勢加快,2004年成為了基金不折不扣的快速發展年,到2004年底,市場已有封閉式、開放式基金共158只,總規模為3324億元,僅2004年一年就發行了48只開放式基金,發行規模達1734億元,超過前5年的發行總和。截止2005年7月5日,市場共有基金數量191只,封閉式基金為54只,開放式基金為137只,基金總規模為4130億元,除去其中23只貨幣市場基金規模為1750億元,基金規模占深滬市場流通市值的比例已達26%左右。 券商危機引爆:在基金業獲得了長足發展的同時,2004年成為券商危機爆發年。券商大量違規理財、挪用國債資金、挪用客戶保證金的事件不斷曝光,德隆系資金鏈出現斷裂,市場風險加速釋放。為摸清和化解行業發展風險,行業監管力度加大,一批問題券商相繼浮出水面,整個行業都陷入生存危機的旋渦當中,各項經營業務萎縮,行業生存狀態惡化,普遍存在經營虧損和流動性資金短缺的困境。券商勉強生存的狀況,使券商暫時退出了機構投資者主導力量的市場地位,而券商的危機集中爆發,也加劇了違規理財等私募基金不斷撤離市場,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出現了嚴重失衡的狀態,形成了一“基”獨大的投資者結構。 一“基”獨大降低了市場效率:在目前的市場結構中,散戶投資者由于處于深度套牢狀態中,多數賬戶處于“睡眠”狀態,嚴重的虧損又加劇了一般投資者的恐慌心理,不操作或只出不進成為其主要投資策略。目前,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主要有基金、QFII、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QFII雖用滿了試驗階段的40億美元額度,但之前用于股票投資的金額僅有30%左右,社保基金也僅有150億元,保險資金目前仍處于初步入市時期,介入市場的資金規模十分有限。基金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導致了目前市場一“基”獨大的現象存在。基金在投資風格和選股思路上的雷同,造成了大量同質化的交叉集中持股現象,這種“羊群”效應的投資模式嚴重影響了市場效率,在股權分置試點推出后,基金對于價值評估的標準產生了嚴重混亂,基金博弈陷入囚徒困境,加劇了市場波動的風險。我們認為,基金之間的博弈力度在今后一段時期還將加大:一方面,對于同一類股票,不同基金的看法出現了分歧;另一方面,不同的介入成本也是基金采取不同操作方向的主要原因。基金的內部博弈必然加大基金持有資產的波動性,如二季度藍籌股走勢的不斷分化,就對市場信心造成了一定打擊。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根本 2004年年報顯示,深滬市場每股業績在1.0-2.5元之間的公司有22家,0.50元-1.0元之間的有128家,0.20-0.50元之間的有420家,0-0.20元之間的683家,虧損公司有144家。截止2005年一季度,深圳市場上市公司中每股業績0.10元以上的公司僅有88只,每股業績在0.01-0.10元之間的上市公司有278家,每股業績在0.01元以下的上市公司為224家;上海市場上市公司中每股業績為0.10元以上的為148家,每股業績在0.01-0.10元之間的上市公司有491家,每股業績在0.01元以下的公司為190家。 截止今年6月底,深滬市場共有上市公司1419家,其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829家,總市值22489億元,流通市值6377億元;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540家,總市值9100億元,流通市值3626億元,中小板企業50家,總市值511億元,流通市值142億元。 由于我國股市是在計劃經濟的環境下設立,為國有企業解困服務進行融資是當時的重要目的之一,除了在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結構上存在嚴重缺陷外,市場結構同樣存在較大的制度性缺陷:國有上市公司的比重占據了90%以上的份額,民營企業較少,體制多元化、股權多元化的格局沒有形成,上市公司質量普遍不高,優質國企大藍籌公司少,績差公司多。 上市公司質量是市場投資價值的基石,由于國內股市早期認識不足,在上市公司的發行安排上出現了結構性缺陷,不少困難的國企公司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上市融資,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現象較為普遍,上市后公司治理結構沒有實質性改變,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相去甚遠,并沒有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而在一批劣質國企通過包裝在國內上市的同時,一批優質大型國企紛紛赴香港等海外市場上市。 對比深滬市場和香港、美國等地市場,2001年后美國經濟和香港經濟都出現了衰退,但香港市場有匯豐銀行、恒生銀行、長江實業、和記黃埔、新鴻基等優質金融、地產藍籌股,加上中石油、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優質國企大盤股的支撐,香港股市經過2001年的調整后已出現大幅上漲,恒生指數已經達到14800點;美國股市的一批如微軟、英特爾、思科、IBM、GOOGLE等優質科技企業具有良好的成長性,以及中國概念股如網易、新浪、搜狐、盛大、攜程和百度等網絡新經濟股票,有效地抵御了美國經濟下滑對股市的影響。國內股市中的所謂藍籌股多數屬于電力、煤炭、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等周期性行業,對景氣周期的敏感度高,宏觀調控后效益下滑的趨勢十分明顯,科技股中除中興通訊有較好的成長性外,其他的科技股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主營業務規模小、經營效益低、核心競爭力不強的現象,也難以起到化解周期性行業效益衰退引起市場調整風險的作用。 總體上看,目前國內市場上市公司結構存在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藍籌公司少,績差公司多。中國石油、中海油、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網通、中國人壽、神華能源和交通銀行等優質大藍籌公司因為A股市場長期存在的“擴容恐懼癥”等市場原因紛紛遠赴境外上市,導致優不能進,劣難以出的現象。 二是在業績較好的上市公司中,多數屬于周期性行業,壟斷性行業所占份額較大。如入選2004年中國上市公司百強的63家公司及9家多地上市公司中,有鋼鐵公司13家,石化企業9家,家用電器公司6家,汽車公司4家,電力企業3家,均屬于周期性行業。 三是在競爭中成長的企業少,缺乏具有持續成長性的公司。 四是以低成本低附加值經營的傳統上市公司多,具有自主創新能力、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優質科技公司少。 改善上市公司結構、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提升整個市場投資價值的基礎,而上市公司結構缺陷是影響市場投資信心的重要因素。目前,宏觀調控力度加大所產生的影響已在上市公司中顯現,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對于上市公司業績下滑的預期進行倉位調整,加劇了市場的短期波動,缺乏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的現實,決定了基金等機構的操作策略以短期博弈為主,長線投資的投資策略受到挑戰,成為上半年市場積弱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5年5月,管理層下決心消除制約市場發展的制度性缺陷,啟動了股權分置改革工作,并在“國九條”精神指引下,國資委、財政部、人民銀行、保監會、稅務總局等多部門協調下共同推動,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措施,分別包括“推進股權分置改革的措施”、“壯大機構投資者、增加入市資金的措施”、“規范上市公司發展的措施”、“綜合治理證券公司的措施”,為順利推進股改工作的進程創造了一個穩定的股市運行環境,利好政策涉及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在國內證券發展過程中史無前例,表明了管理層全面解決股權分置的決心。 隨著股改進程的深入,以及市場對股改認識的增強,市場預期不斷明朗,投資者信心有所恢復,市場出現了穩步上漲的走勢,似乎讓投資者看到了轉折的一線曙光。但我們認為政策利好的支撐和試點公司對價帶來的套利機會,只能對市場起到階段性穩定作用,股市轉折之路仍將曲折漫長。要想真正找回市場的投資信心,走出市場低谷,徹底擺脫國內股市與國民經濟增長脫節的局面,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功能和投資功能兩個基本目標,加快“優進劣出”,改善上市公司結構已時不我待。 對于上市公司質量的重要性,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兩會期間關于股市問題時作出精辟的闡述和指示:“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工作。第一,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這是根本。第二,要建立一個公開、公正、透明的證券市場。第三,要加強監管,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第四,要加強以制度為主的證券市場的基礎建設。第五,要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的利益。”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必須堅持兩手抓和兩手硬的方針:一方面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內控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加強監管和嚴格執法;更重要的一方面要加快“優進劣出”,完善優勝劣汰機制,鼓勵和吸引大量優質公司上市。只有切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改善市場結構,才能真正奠定市場轉折的基礎。 優質資源流失現狀必須改變 根據《財富》雜志中國上市公司100強2004年度排行榜的統計資料顯示,進入排行的上市公司選擇范圍包括了在內地市場、香港市場、美國市場和倫敦市場上市的中國上市公司,其中單獨在內地上市的公司有63家,單獨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有28家,內地和海外同時上市的公司9家。 2004年入圍中國100強上市公司(包括中國大陸、香港、美國、倫敦4個市場)的銷售額由上年的59.9億元上升到85.5億元,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100強中許多上市公司的銷售額也大幅提升。盡管中國經濟保持快速持續發展,但2004年國內股市仍處于低潮當中,這種弱勢格局一直延續到今年上半年,國內上市公司的市場表現同國民經濟出現了嚴重脫節的現象,一方面是國內市場制度性缺陷如股權分置、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不規范等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國內上市公司結構缺陷造成的,一大批能代表中國經濟增長的大型優質國企上市公司紛紛赴海外上市,而代表新經濟的網絡科技股如網易、新浪、搜狐、盛大、攜程、百度等均赴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優質上市公司資源大量流向海外。 100強上市公司創造的銷售總額為3359609百萬元人民幣,其中內地上市公司為1092262百萬元人民幣,占比為33%;兩地同時上市公司為839976百萬元人民幣,占比為25%;海外上市公司為1427371百萬元人民幣,占比為42%。100強上市公司創造的凈利潤為360570百萬元人民幣,其中內地上市公司為61402百萬元人民幣,占比為17%;兩地同時上市公司為49478百萬元人民幣,占比為14%;海外上市公司為249690百萬元人民幣,占比為69%。 在海外單獨上市的28家上市公司的銷售收入占比達到42%,創造的凈利潤占比卻高達69%,超過了內地所有上市公司創造的利潤之和。相比之下,入選100強的63家國內上市公司和9家海內外同時上市的上市公司總銷售額為58%,凈利潤卻只有31%,可見上市公司結構失衡的現象之嚴重。 對比香港市場,特別是其中國企股和國內A股市場的走勢,市場強弱得到了公司基本面的充分證明。大量優質的企業上市資源流到海外,使得國內投資者無法分享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為改善國內市場的上市公司結構,大量優質上市資源流失海外的現象必須改變。 切實改善資金與投資者結構 改善資金結構和投資者結構不僅是市場穩定發展和繁榮的需要,也是促進市場公平和提高市場效率的需要,更是當前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工作的需要。 改善市場的資金結構和投資者結構是管理層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力量成為管理層主要的工作方向,對促進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的快速發展壯大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基金的單兵突進也帶來了資金結構和投資者失衡的不足,這就需要我們總結基金發展的經驗,進一步加大出臺扶持其他機構投資者力量的政策措施,實現市場結構和投資者結構的均衡發展。 近期,為了推動證券市場穩定發展,保證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推進,有關部門相繼組織落實了一系列增加入市資金的措施:允許基金管理公司用股票質押融資,進一步推進商業銀行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工作,加大社保基金和保險公司入市力度,研究解決延長財務考核期限和投資損益會計處理等問題,增加60億美元的QFII額度、取消政府對國有企業投資股市的限制性規定,對創新試點類證券公司和股權分置改革中的保薦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等。8月2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京召開“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資格認定發布會”,公布首批獲得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資格的37家機構名單,表明企業年金市場進入實質操作階段。 通過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安排,基金、保險資金、QFII、券商、企業年金等構成的資金結構和投資者結構將得到較大改善,逐步向均衡方向發展,多元化的資金結構和投資者結構的形成將為市場轉折提供堅實的外部市場環境。 但是,考慮到我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20多年來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加強改革穩定發展和對外開放成為一項長期基本國策,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也不斷向外資和民間資本開放,在資本市場實施QFII試點兩年后并進入推廣階段的情況下,私募基金仍在政策的限制下處于草根發展階段,導致私募基金長期處于黑箱化、高風險、不規范發展的狀態,對市場穩定和恢復公眾投資者信心起到了負面的作用,有鑒于此,市場人士呼吁盡快出臺規范和扶持私募基金發展的政策和法規,給私募基金以合法的出路,讓它們成為推動中國證券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有生力量。 中小投資者為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壯大作出了巨大貢獻,而市場多年來的低迷狀況使中小投資者遭受巨大投資損失。他們曾經是市場最活躍的投資主體之一,如今處在被邊緣化的地步。中小投資者由于多種原因,一直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弱勢地位,當他們長期處于嚴重的虧損狀態解套無期時,對市場喪失信心產生悲觀失望情緒也就成為必然結果。這當中雖然有中小投資者自身投資意識、能力和經驗不足的原因,但制度性缺陷、市場不規范、對中小投資者風險教育的滯后和力度不夠、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措施不力等也是重要因素。 因此,在中國證券市場即將迎來真正轉折和步入繁榮發展的過程中,管理層應該在加強規范監管,在促進市場發展的同時,對中小投資者給予更多的政策引導,幫助中小投資者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加大落實各項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措施,幫助投資者找回投資證券市場的信心,給中小投資者提供一個能真正分享中國經濟增長和資本市場繁榮成果的機會,鼓勵和吸引中小投資者逐步回到市場中來。 吸引有一定投資理念、投資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的中小投資者以個人直接入市的方式重新回流市場,重點鼓勵投資經驗和能力不足的中小投資者通過認購基金等方式進入機構投資者行列,這部分資金也是市場最長線和穩定的資金來源。將中小投資者重新拉回市場也是一個負責任的管理者應肩負的使命,讓他們面臨中國證券市場真正轉折走向繁榮時能分享財富效應,就是對中小投資者最好的“對價”補償和利益保護。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