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
2009年,我國上市銀行的年報充分顯示:它們一邊是利潤較快增長,另一邊卻是貸款更快增長,結果是銀行資本充足率不斷下降,再融資刻不容緩。
這就是中國銀行業的粗放式經營怪圈:搶挖客戶、發放貸款——比拼當年貸款增長——完成當年利潤指標——分支行員工兌現當年獎金——銀行資產質量下降、銀行資本充足率下降——不良貸款核銷、沖銷往年利潤——銀行再融資(增發、配股、發可轉債或次級債)——繼續擴大貸款規模——繼續利潤增長——繼續再融資……
“饑渴癥”式的、永不停歇的銀行再融資將會循環往復地不斷演繹下去,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國銀行業的粗放式經營模式的弊端。識別我國銀行業粗放式經營模式的兩大標簽:其一,銀行利潤總額隨貸款規模增長;其二,銀行資產連年高速增長。
在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例,由于股票市場和公司債券市場發達,企業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十分廣泛,企業融資結構分布相對均勻而分散,企業不會對銀行形成單一融資的高度依賴,與此相對應,西方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是靠比拼“貸款規模”或“資產塊頭”,它們更多地將競爭的焦點投放在銀行中間業務及金融服務業務上來,因此,在發達國家,銀行利潤不會單一地依賴貸款及銀行資產總規模的不斷擴張。
相反,在中國,企業融資一直高度集中依附于傳統的銀行信貸,公司債券市場尚未真正開放,股票市場規模也較小,因此,中國企業融資結構單一,并高度依賴銀行放貸。與此同時,中國高速推進的工業化與城市化,一直支撐著“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國企的快速擴張,汽車與房地產行業更是“吃錢”的大戶,它們更是全力以赴地支持銀行貸款的飛速擴張。從另一方面看,中國銀行業在短時期內很難從外延粗放式擴張轉向內涵集約式發展模式上來,規模擴張仍將是中國銀行業未來不變的主旋律。
上市銀行“利潤增長”與“再融資”之間存在著某種規律性:
(1)銀行利潤增長隨總資產增長,但利潤增速總趕不上資產增速,然而,總資產擴張仍可維持利潤增長。
(2)銀行分紅增長總趕不上利潤增長,但更可觀的是:銀行分紅增長總趕不上銀行再融資增長。
你能告訴我:其中的游戲規則究竟是怎樣的嗎?
自答:銀行大規模“再融資”,是為了補充銀行資本金,以便繼續擴大放貸規模;只要貸款規模不斷擴張,銀行利潤就會不斷增長。因為中國銀行業仍處在一個搶占山頭——搶存款、搶貸款的初級發展階段。
最后結論:目前,中國銀行業尚無能力“回報股東”,在現在或將來的相當一段時期,中國股東仍將是中國銀行業規模擴張的主要動力源和堅定貢獻者。讓我們共同等待“中國版”的匯豐銀行和恒生銀行早日誕生吧!
(作者為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