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IPO排隊:國際金融巨子熱戀東方動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7日 01:46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韓圣海 發自上海 對于中國銀行業來說,“這是一個戀愛的季節,空氣中都是情侶的味道。” 看一下今年中外資金融機構的聯姻名單,美洲銀行入股中國建設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淡馬錫、瑞銀等入股中國銀行,高盛、安聯、運通等入股中國工商銀行。
三家大型內地國有銀行都在今年和境外戰略投資者閃電聯姻。 此外,法國巴黎銀行入股南京商業銀行、德意志銀行等入股華夏銀行……名單上無不是國際上赫赫有名的金融機構。 可以說,境外金融機構在近一年中參股中國內地銀行業驟然提速,國際資本市場上開始刮起了“中國金融旋風”。 分享內地經濟成長 據統計,過去12個月中,境外投資者向中國內地銀行體系累計投資高達200億美元,而此前很多年間,境外資本累計投入不過區區5億美元。 “外資銀行在中國內地的投資跟中國內地金融進一步發展有關,那就是2006年中國內地金融全面開放。”已經成為中國銀行戰略投資者的瑞銀集團投行總裁何宏豐上周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如是表示。 一個被多數外資銀行多次引用作為入股理由回應的則是“基于中國內地經濟美好預期,我們可以分享到中國內地經濟成長帶來的回報”。 中信證券銀行業研究員楊青麗昨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外資銀行入股中國內地銀行都是非常理性的,從近期外資銀行入股的市凈率來看,不算很低。他們肯定是逐利而來,內地銀行業較大的利差及長期成長性可能是吸引外資的原因,匯豐入股交行已經給出了很好的上市套利示范效應”。 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金融業全面開放的臨近也同時逼迫內地銀行加快尋求境外戰略投資者。 何宏豐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國內地正致力于金融業的現代化進程,利用外國金融機構的成熟經驗是內地銀行業的后發優勢,資產評估、信貸管理、證券市場、證券承銷等業務引用其他市場的一些成熟經驗并適合中國國情來進行調整,或許是個好方法。” 楊青麗稱:“內地金融業的改革也迫使銀行加快國際化進程,隨著內地金融改革深入,銀行業內部的競爭以及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競爭呈日益加劇之勢,每家銀行也都面臨市場、資本充足率、業務創新等問題,因此引進外資金融機構也成為他們的主動選擇。” 價格貴賤受質疑 引進外資金融機構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價格。不少人士認為,中國內地在賤賣銀行資產。 對此,楊青麗稱:“從外資銀行入股中國內地銀行業的市凈率看,通常拿到的價格和凈資產之比低于香港上市銀行的市凈率,從這點上來看是存在低估。但也未必,外資獲得的價格已經經過多回合的價格博弈,放在內地,或許還沒有那樣的價格。”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昨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則表示:“是否賤賣是社會學問題,不是經濟學命題。至少從過程來看,外資金融機構獲得的入股價格是市場給出的價格。事實上,外資金融機構出那么多的錢入股還是存在風險的,尤其是入股國有銀行,有那么多的管理層級、那么多的分支機構,財務狀況和風險都很難被正確判斷。” 東風西風,誰占上風? 除了資產是否賤賣問題外,在銀行業日益激烈的“西風東漸”過程中,控制權方面“東風和西風,誰占上風”的問題也不容回避。 對此,外資銀行大多以“無可奉告”或“我們對現在的狀況很滿意”等加以搪塞。 浦發銀行原董事長張廣生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曾表示:“銀行在國際化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外資股東的股權安排,必然充滿控制與反控制,要注意實現各方面利益均衡。要特別注意處理好國際化和民族化關系,不能為了一味吸引外資戰略投資者而無原則地降低談判條件,進而做出危害國家金融安全的事情。為國際化而國際化,僅僅注重國際化的量而非質,對銀行無絲毫裨益。” 瑞銀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曾樂觀預計,到2007年,外資銀行和其他外國投資者將擁有整個中國內地銀行體系的六分之一。 《詩經》說:“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或許,事情沒有安德森想象的那么簡單。 特別聲明:此稿件為第一財經日報授權新浪財經獨家網絡發布,如需轉載請致電新浪財經,新浪財經保留此稿件的網絡版權及法律追訴權,未經許可擅自轉載者一切法律后果自負!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