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籌股創出近八年高位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1日 11:39 證券時報 | |||||||||
昨日紅籌股指數大漲5.45%,創出近八年高位 西南證券 周興政 去年以來,內地宏觀調控不僅給H股市場帶來較大負面影響,而且拖累和H股有“同門兄弟”關系的紅籌股指數創下階段新低。不過,危機解除后,紅籌股和國企H股市場均雙雙
紅籌表現可圈可點 簡單以指數漲幅比較,去年五月下旬至今,紅籌股指數較H股指數的優勢并非明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期間該指數表現受制于市值最大的紅籌股中移動(資訊 行情 論壇)(0941),該股累積漲幅僅有66%;H股指數則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市值最大的H股中石油(資訊 行情 論壇)(0857)帶動。受惠于國際油價持續攀升,該股累積漲幅高達近1.2倍。 中移動市值高達6300億港元,在香港股市中僅次于匯豐控股(資訊 行情 論壇)(0005),排名第二,在30只紅籌股指數成分股中所占市值比重為49.4%;中石油目前市值則為1230億港元,在37只國企指數成分股總市值中所占比重為25.8%。因此,紅籌股指數受重磅成分股中移動表現的牽制作用顯然更大。 筆者之見,上述對比意味著紅籌股市場擁有更多的投資機會,因為除中移動之外的其它紅籌股表現出色,才令紅籌股指數較H股指數更勝一籌。 統計顯示,在上述時間區間之內,30只紅籌股指數成分股的算術平均漲幅接近40%,而37只H股指數成分股的算術平均漲幅不到30%;扣除期間逆勢下跌幅度超過20%的股份,剩余34只H股指數成分股的算術平均漲幅僅有34%,剩余26只紅籌股指數成分股的算術平均漲幅卻在50%以上。紅籌股指數成分股中,期內漲幅在1倍以上的股份有粵海投資(資訊 行情 論壇)(0270)、中海油(資訊 行情 論壇)(0883)、華潤置地(資訊 行情 論壇)(1109)以及香港中旅(資訊 行情 論壇)(0308),而H股指數成分股中期漲幅在1倍以上的股份卻只有中石油。顯然,紅籌股市場的獲利機會明顯更多。 盈利拐點提供支撐 紅籌股和H股的市場表現與各自的盈利狀況密切相關。比如,H股市場最近三年內持續強勁上漲,這種漲勢是以H股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續強勁增長為基礎。 統計顯示,包括主板和創業板H股公司在內,2004年105家H股公司的純利同比增幅為52.4%;2003年79家H股公司的純利同比增幅亦達到56.3%之多。2003年H股市場的暴漲行情中,紅籌股的表現明顯較為遜色,2003年計入統計的79只紅籌股合共盈利665.12億港元,同比下降5.40%,應是主要原因。同樣道理,2004年計入統計的86只紅籌股合共盈利1086.33億港元,同比大幅增長59.17%,也應是紅籌股市場表現強勁、跑贏同期H股市場表現的主要原因。 和股價結構情況類似,主要紅籌股增長性欠佳也是制約其盈利整體增幅的重要原因,而這種情況也顯示,其它一些紅籌股公司擁有更為強勁的盈利增長幅度。從2004年情況看,兩大中資訊股中移動和中國聯通(資訊 行情 論壇)(0762)在86只紅籌股公司盈利總和所占比重達逾4成之多,這兩只股份去年盈利同比增幅卻分別只有18.13%和4.03%,令紅籌股整體盈利表現受到拖累。除此類重磅股份之外,亦有一些紅籌股的盈利增長表現不俗。從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數據看,有15家紅籌股公司的年度盈利同比增幅在1倍以上,另有12家公司扭虧為盈,多數紅籌股公司盈利復蘇跡象明顯。 較H股有可比優勢 除盈利能力迅速復蘇之外,因紅籌股是全流通股份,無形之中其相對H股擁有更多優勢。 首先,目前籠罩在H股市場上的一大不確定因素在于H股公司的股權分置問題,筆者之見,這在一定程度上構成H股市場價值被低估的重要原因。比如,就去年盈利數量而言,中石油與市值超逾萬億港元的匯豐控股亦不能比。但中石油在港上市的H股只有總股本的10%,H股市值僅有區區千億港元,不足匯豐控股的一成,在香港并無大市值重磅股份的規模效應。因此,中石油目前股價計算的市盈率不足13倍,但已是近年估值上限。紅籌股則不存在類似問題。 其次,紅籌股比H股更能受到國際投資者認可。由于近年來中資股在香港股市中的重要性明顯增加,目前恒生指數33只成分股中,紅籌股占據10個席位。由于恒指成分股可以受到諸多國際指數基金的關注,對某只股份來說,入選本身就是重要利好。然而,目前并無一只H股有幸晉身恒指成分股,恒指服務公司給出的原因是,“H股并非是在香港全流通的股份”。 第三,就趨勢而言,主要中資企業的國際并購活動已經成為這些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而在參與巨額的國際并購方面,紅籌股較H股具有更為明顯的優勢。顯然,紅籌股的流通性決定其可作為資產并購的代價股份而被廣泛接受。相比之下,H股公司則需要更多地利用現金進行收購擴展計劃,巨額的現金支出不僅可能導致財務危機,而且令并購活動最終獲成功的可能性大為降低。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