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璐 范璟
工商銀行(01398.HK)在香港的全資子公司工銀國際(ICBC International)因有多位資深員工同時辭職,而處于風口浪尖之上。
5月9日,工銀國際內部一位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此次離職的共有3位員工,其中一位擁有保薦人資格,并不像此前流傳的有多達6人離職。這次人事變動對于公司的保薦業務并沒有影響,目前公司擁有數量足夠的保薦人。但該行并未透露本次離職的員工具體職務與名單,目前亦不知這些員工的“下家”是誰。
同日,工銀國際副董事長黃明祥在電話中對本報記者表示,自己身在倫敦開會,對于公司員工集體辭職一事不愿做過多回應。
工銀國際的副行政總裁Mary MacLeod則在同日對本報記者表示,“通常投資銀行在每年的花紅分發完畢之后,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離職現象,我們現在經歷的事情沒什么特別的。不過這些員工的離職對于工銀國際的保薦新股業務沒有什么影響,我們擁有全牌照,可以繼續為顧客服務。”
“20%流動率正常”
工銀國際是工商銀行獨資的香港全牌照投資銀行,總部在香港,經營投資銀行及經紀業務。5月9日,多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工行系統人士以及香港投行人士都表示,在投行界,離職本是常見的事情。上述工銀國際內部人士表示,“分完花紅以后,投行20%以內的流動率屬于正常。”
不過大家最關注的是,此前香港有傳聞稱,辭職的員工來自投資銀行部和股本市場部,共計6名中高層員工。更具“殺傷力”的是,其中數人屬于香港證監會認可的“主要人員(Principals)”。所謂主要人員,一般指在5 年內處理過兩宗以上新股上市保薦個案的負責人員。
更有說法稱,這些辭職員工中,包括了所有工銀國際擁有的“主要人員”,因而該行的保薦業務可能面臨困境。不過,工銀國際9日正式否認了這一說法。
按照香港證監會的《保薦人指引》,每家投行最少要有兩名合資格的“主要人員”,才能獲得保薦新股上市的資格,這也是影響投行盈利的重要業務之一。
5月9日晚,工銀國際給本報發來一份聲明指出,目前“投資銀行部及股本市場部員工總數已增長至接近五十人,相較于此次離職人員只有三名,并且僅包括一名投資銀行部的高層員工,公司的業務發展并不會受到重大影響。目前,工銀國際的各項新股上市保薦工作正在有序展開。”
據本報記者拿到的數據,在剛組建時,工銀國際共有100多名員工,現在約有260人,其中投資銀行部及股本市場部員工總數由剛剛組建時的30人增長到50人,離職人員只有3名,其中只有一名是高級員工,相信對公司業務發展不會產生大的影響。今年3月以來,工銀國際共增加了30多名員工,其中投行部增加了10位。
對于員工離職的原因,市場消息中最直接的猜測就是薪酬分配不合理。對此,工銀國際在5月9日的聲明中回應,“花紅發放制度遵從市場規律,根據員工參與項目的規模和數量按勞分配。”
上述內部人士表示,“目前中資銀行系投行在文化、業務、人員上都在轉型,中資銀行向外競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人才,越來越多外資投行的高手正進入中資行,薪酬已經是市場化操作。”
工銀戰略
工銀國際的歷史始于1993年,工商銀行在收購廈門國際財務有限公司49%股權時成立,1996年更名為“工商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工商國際),并獲準升格為有限制牌照銀行。2002年5月,工商銀行收購工商國際其余51%的股權,自此工商國際成為工商銀行全資擁有的附屬機構。
2008年9月12日,工商國際更名為“工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工銀國際),實現由傳統商業銀行向投資銀行的業務轉型,并在2009年5月正式開業。
在前德銀中國區董事長張紅力加入工行擔任副行長以后,工銀國際力圖躋身國際級投行之列。而工商銀行也給予支持,今年3月30日,工商銀行董事會決議公告顯示,將向工銀國際增資39億港元(折合約人民幣32.82億元)等值資本金。
2010年工商銀行境外投行業務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全年境外投行業務收入達到了10.95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增長118%。工銀國際注冊資本9.39億港元,2010年末工銀國際總資產為11.32億美元,實現凈利潤6904萬美元。
“中資投行在香港崛起很迅速,人員招聘、團隊取得項目等能力都在進步,和工行戰略上的匹配度越來越好。” 工銀國際副首席執行官李鷹表示,目前工銀國際對國際投行高層人士的吸引力越來越強。
去年工銀國際參與友邦(01299.HK)上市,同時也跨國參與承銷巴西石油的全球最大型配股,以及通用汽車(GM)IPO、淡水河谷HDR上市等超大型資本市場融資項目。
今年工銀國際負責安排上市新股有宏橋(1378.HK)及唐宮中國(1181.HK),目前工銀國際正在處理的還有中信集團、西藏冰川水等項目的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