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IPO富豪通道遭業界質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03:20 第一財經日報
插圖/蘇益 作為承銷商,他們在選擇是否分配股份給富豪時,通常會考慮對方是否愿意長期持股,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支撐點,同時也是承銷能否成功的一個保證 在過往的多次大規模港股IPO活動中,包括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等在內的諸多重量級億萬富豪均先期大筆投資認購股票,成為新股上市前的“基礎投資者”(cornerstone investors)。不過,這一被認為有違公平原則的現象或將發生改變。 港交所行政總裁周文耀日前表示,是否限制基礎投資人的問題,將會在本季度發布的咨詢案中進行討論。昨天上午,港交所發言人向《第一財經日報》證實,相關的咨詢案已經在準備之中,不日將會向社會公眾公開,并征集業內人士的意見。 按港交所的程序,他們在公開咨詢案后,會花數月時間收集各方意見,然后形成港交所的建議向香港證監會報批,一旦獲得通過,即會向公眾公布新的修改意見。港交所發言人表示,從時間上來看,今年上半年很難有新的修訂案出臺。 IPO為富豪另開通道 交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投行部主管溫天納表示,港交所的做法可能主要是回應業內質疑。“早在三周前便聽到過業內人士討論這個問題,當時有不少人認為這些富豪應該參與公平競爭,通過抽簽方式決定其所獲的股票份額,或者干脆成為長期持股的策略投資者。”溫天納說。 富豪們不用參加抽簽便可以先期大舉認購股份,可以省卻大量的資金借貸成本,在股市走好的情況下,這也為他們帶來巨額利潤。在香港,最令外界津津樂道的便是當年大筆買入中國人壽(2628.HK)的李兆基,以16億港元的代價購入,三年不到賬面盈利便高達50億港元;如果持股至今,以近期約40港元的平均價計算,李兆基僅在中國人壽的投資上,四年內便賺取超過160億港元的收益。 申銀萬國香港的一位股票經紀人表示,富豪在IPO時大舉買入在香港很平常。“這些富人的投資,一方面是有品牌宣傳效應,另一方面,也給散戶投資者一定的信心,對于承銷商來說,他們可以確保完成任務的同時,在股價方面也有所支持,因此在香港近兩年的IPO活動中經常能看到。”據悉,這些富豪在認購這些股份時,通常會被要求持有至少六個月甚至一年以上,以免給股價造成波動。 不過,溫天納指出,富豪們在IPO時的投資未必都能賺錢。他說:“通常的情況是市況好時,富人賺得很多;但是一旦市場降溫,富人投資也會跟著嚴重縮水。去年下半年上市的內地房地產股,有不少香港富豪撐場,但今年內地宏觀調控,房地產股先下跌,現在看來,這些富人基本上都會發生損失。” 他同時指出,在香港,IPO時通常機構投資者和散戶的分配比例為9:1,如果散戶認購踴躍,還有回撥機制保證散戶獲得更大的份額;而富豪所認購的新股通常并不占用散戶的額度,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占散戶的便宜。溫天納表示,作為承銷商,他們在選擇是否分配股份給富豪時,通常會考慮對方是否有意愿長期持股,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支撐點,同時也是承銷能否成功的一個保證。 溫天納認為,港交所或許可以進一步提高透明度,但是他同時也擔心,如果新修訂的條例過于嚴格,可能會導致富豪們采取其他方式“暗渡陳倉”。“與其這樣,還不如讓他們在公開的臺面上進行操作。”他說。 業界的質疑 輝立資產管理公司基金經理陳煜強的意見代表了部分散戶的聲音。他認為,富人做基礎投資者應該不是問題,問題在于需要有一套公平且透明的機制做保障。“公眾有權了解,這些富豪認購的條件和其他投資者是否有所不同?他們的禁售期是否有效?”陳煜強說,“事實上,雖然有禁售期限制,但是香港市場上仍然發生過承銷商特批某些機構投資者提前拋售股票的事,而港交所對這樣的事可能毫無辦法,它們除了發通告譴責,可能根本沒有實質的措施來阻止這樣的事發生。” 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來自美國的對沖基金經理桑尼認為港交所有必要在技術上保障25%流通量的要求。“對我們來說,富豪們占用的是國際配售的份額還是散戶投資者的份額并不重要,我們只是需要港交所能確保至少有25%的流通量在股市上流動,避免公司股價高居不下。”他說,“否則我們有理由認為承銷商有‘造市’的嫌疑。” 他同時也呼吁取消富人們的免抽簽特權。“他們并不是像我們這樣的專業機構投資者,他們應該去參加公平的抽簽。”他表示,“作為專業的投資者,我們是以股票投資為生的,要受到包括認購額度在內多種制度的規范和限制,而如果僅僅因為是富豪就可以享受和機構投資者一樣的權利,顯然有失公平。” 他強調說,至少在抽簽環節上,富人們應該和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舒時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