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一體化須具備五項元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2日 16:48 財華社 | |||||||||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最新一期《觀點》續談亞洲金融(資訊 行情 論壇)一體化,其全文如下。 要促進亞洲金融(資訊 行情 論壇)一體化,就需要有周詳的策略。 上星期我提出亞洲經濟體系運作的五種現象,這些現象引起我的關注,并指出亞洲進
第一是在區內各經濟體系的各項金融基建(包括貨幣與金融工具的交易、支付、結算、交收及托管系統)之間建立聯網。此舉有利儲蓄在不同的經濟體系之間流動,并可提高跨境交易的效率。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建立這些聯網并不困難,困難在於部分經濟體系也許會擔心金融活動可能會因此由本地市場轉移至其他經濟體系的市場進行。因此,在考慮建立這些聯網的建議時,普遍的回應是這類服務缺乏需求——為甚么要建一條沒有行車的道路?但我認為這有點兒像「雞與雞蛋」的問題。我的想法是只要區內的貿易與經濟一體化持續發展,交易的需求便會增加,區內經濟體系之間的資金融通活動亦會更趨頻繁,對聯網的需求自然就會出現。建立這些聯網的成本遠遠比不上興建道路的費用,而所需的技術——即具備適當保安功能的電子信息平臺——在國際間亦早已被廣泛采用。 第二項元素是關於放寬對海外金融中介機構進入本地金融市場的非監管性質的限制(如有的話)。金融中介機構的規模(例如以資本計)往往是進入市場的障礙,但大家都知道規模不一定是衡量質素的理想指標。較可取的是根據機構所承擔的風險來客觀地評估其資本充足水平。任何競爭都有助提高效率。不過為確保金融穩定,我們總要讓那些較為脆弱的本地機構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尋求可行的長遠解決方案,來應付越來越大的競爭。此外,如有需要,在容許某個地區的金融中介機構進入本土市場時,亦可以根據與該地區的雙邊貿易及經濟關系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區內其他機構相應的待遇。 第三項元素涉及劃一金融體系的標準。為提高投資者信心及增加區內的資金流量,區內各經濟體系采用一定的標準(至少是國際最低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亦有利金融穩定。我要特別強調「國際」這個字眼。盡管這套標準可以有一定程度的靈活性,以處理特殊的區域問題,但我們不應該有一套不同的區域標準。這些標準以及有關的監管制度大部分都是由國際金融機構及專業組織制定,因此我們應無需另行設立區域性的監管機制,除非亞洲金融(資訊 行情 論壇)一體化的策略(無論是為貨幣合作或其他原因)改由一個正式的機構推行,那么有關的工作便可以更加暢順,甚或更為有效。 第四項元素是加強發展金融體系方面的合作。透過不同的地區組織的努力以及國際金融機構的參與,我們在合作發展本地及區域債券市場方面進展理想。以亞洲債券基金(II)為例,我們創下了多個第一,包括第一次在亞洲推出交易所買賣的債券指數基金、為兩個亞洲市場安排第一次推出交易所買賣基金,以及人民幣銀行同業債券市場第一次向海外投資者開放。我們應該繼續這類合作項目。當然,我們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使區內個別經濟體系的金融中介渠道更趨多元化,以及在雙邊以至多邊的基礎上交流發展的經驗。 第五項元素就是增加資本的流動性,亦即放寬跨境投資限制。要在區內提倡撤銷所有有關限制有一定的困難,因為這主要視乎個別地區的金融體系是否有能力應付隨之而來的風險。然而,要實現不同地區的金融一體化,必要條件顯然是提高資本的流動性。放寬有關對內及對外投資的跨境交易管制,可以提高資源分配的效率。若資金可以比較自由的流動,儲蓄便可以被投放至投資者所認為經風險調整后回報率最高的投資項目。由於分散投資可增加預期回報,自然會帶動本地消費上升,經濟增長亦得以持續。 由於亞洲金融(資訊 行情 論壇)一體化會提升區內的增長潛力,因此我深信資本流動性增加,以及一體化策略的其他元素所取得的進展,將會促使更多區內儲蓄留在亞洲本土。亞洲各地區的金融中介活動變得更穩定、健全、多元化及有效率,將有助引導區內龐大的儲蓄至區內的投資,并提高區內資金流量的穩定性。鑒於區內經濟體系一方面正迅速累積外匯儲備,另一方面投資又高度集中於發達國家,因此分散外匯儲備投資的意欲似乎越來越大。透過進一步發展金融一體化,亞洲各地區的金融體系會越趨穩定,自然不一定要將龐大而流動性高的外匯儲備放在以儲備貨幣結算的金融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