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派記者 趙劍飛 發自珀斯
不僅中國企業,整個西澳當地礦業界都在圍觀中信泰富正在開發的這個澳大利亞開發史上最大磁鐵礦,所有人都希望知道這個項目進展過程中遭遇的種種挑戰、決策的理由。
“至少現在我可以強迫自己每周休息一天了。”在珀斯圣喬治(St Georges)大街101號的西澳俱樂部西餐廳里,中信泰富礦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信泰富礦業)執行董事長華東一一邊嚼著食物一邊說,紅潤的臉上露出輕松的微笑;大概是喝了白葡萄酒的緣故,額頭上滲出細汗。他身穿淡粉色襯衣,外套雞心領無袖羊毛衫,在即將入夏的珀斯,似乎對溫度有些保守。
中信泰富礦業在澳大利亞已投了52億美元(約合315億元人民幣),作為中澳鐵礦(Sino Iron)項目負責人,46歲的華東一不是一個風險偏好者。即使他自稱對目前工程進展和費用已“有一定把握”,卻并不敢再像以前那樣,輕易向在香港的老板、中信泰富執行董事張極井夸口“大局已定”。去年10月,正是由于他對所負責的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公路項目說了這句話,就被北京總部從阿爾及利亞調到西澳。現在華東一的狀態,至少顯示出中信泰富礦業的中澳鐵礦項目已度過了最艱難的階段(參見本刊2010年第16期“中信澳礦‘戀愛初體驗’” )。
2006年,中信泰富開始投資開發中澳鐵礦項目,這是目前中國企業在澳投資在建的最大礦業項目,資源量為20億噸,原計劃投資42億美元,2009年上半年投產。但這個項目隨后經歷了中信泰富危機、管理層大換血、礦業市場U型轉彎等動蕩,中信泰富礦業對外公開的投資預算也增加至現在的52億美元。中信泰富能不能做出來、做出來能不能賺錢,一直是關注這一項目的西澳當地礦業人士的疑問。
“明年上半年,預計項目第一條生產線將開始投產。一旦生產線投產,項目的80%就算完成了。”華東一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說。其他五條生產線,也將在一年左右陸續投產。
初步統計,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參與投資的鐵礦項目已超過兩位數。按照曾在力拓任職多年、現西澳大學客座教授馬爾科姆·理查德(Malcolm Richmond)的說法,幾乎澳大利亞所有中型鐵礦公司都有了中國資本。但是,還沒有哪個項目在規模與復雜程度上可以與中澳鐵礦項目較量——年產量2500萬噸磁鐵礦,在澳大利亞磁鐵礦開發史上也是首次,必和必拓、力拓、FMG等開發的都是工序簡單、成本低廉的赤鐵礦。
不僅西澳當地礦業界都在圍觀中信泰富,其他中國企業對中澳鐵礦項目的興趣也有增無減,它們希望知道這個項目進展過程中遭遇的種種挑戰、決策的理由,以便從中受益。甚至,很多在澳投資的中國企業開始主動找上門來,希望可以與中信泰富合作。不過,在華東一看來,眼下還不是總結經驗的時候,重中之重仍是完成工程、實現投產。
百萬年薪礦工
中澳鐵礦項目現場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規模巨大,即使是與必和必拓、力拓等礦業巨頭在西澳運營的礦山相比,也毫不遜色。
已經挖至地下40多米的礦坑里,十輛載重量達350噸的巨型卡車——其中不少由女司機駕駛——每天川流不息,繁忙地運送土方,車后揚起濃密的紅色塵土。
當卡車在裝載時,旁邊有一輛灑水車不停噴水,以降低粉塵的擴散,同時一輛小型挖掘機負責將散路在地面的碎石清理干凈,以保證路面的平整。
中澳鐵礦項目一期在建的礦坑,坑口東西寬2公里,南北長5.3公里,截至到2010年1月剝離的礦石已達到7800萬噸,可填滿個北京的“鳥巢”——前期商務合同亦是由華東一談判完成。
帶領記者參觀的礦坑生產經理皮特(Pete Blackaby),五個月前剛離開力拓,加入這個項目。只有經過他的允許,參觀者才可下到礦坑坑底。在他的吉普車里,皮特告訴本刊記者,目前一天可完成剝離的土方在12萬噸左右,而每天能夠挖掘的土方,取決于挖掘機而非礦車——雖然目前礦車司機也很短缺。
短缺就意味著價格昂貴。皮特介紹,取決于駕駛車輛和設備的不同,駕駛員的年薪工資從12萬澳元到15萬澳元不等。這意味著有的駕駛員年薪已高達百萬元人民幣。
昂貴的不僅僅是工資,還有其他礦上工人的福利設施。礦區目前大約有3500名承包員工。不論是中信泰富礦業的員工,還是其他工程分包商的工人,在礦上的吃住行都需要中信泰富礦業負責。
這意味著,每個在現場的工人在營地要有一間獨立的宿舍,必須配備獨立的衛生間、沐浴設施和電視。營地為工人提供的伙食標準是每天65澳元——華東一坦言這在西澳當地只能算中上水平,并非最高,此外還要有游泳池、康樂室以及其他運動設施。這一切都只是為了能在當地雇傭并留住好的工人。據說,力拓的礦山在周末甚至向礦工提供龍蝦,由此亦可見西澳礦工之緊缺。
對此,沒有在澳大利亞運營過礦山項目的中國企業可能難以想象。華東一也承認,部分是由于經驗不足的原因,對澳大利亞當地形勢當初估計不足,項目投資超出最初預算。
在決定投資項目之初,中信泰富曾以為可以利用中國廉價人工來降低成本。但是,后來發現難以實現,因為工人們首先要過英語關,即使是中國工人能夠獲得簽證來到澳大利亞,仍需專業的資質要求才能工作,這對于不少中國工人都是很難逾越的門檻。
駕駛卡車其實并不需要特殊的駕駛技能,皮特稱訓練三到五個星期左右再經過考核就可勝任。只是這份工作從早上6點多出門干到晚上6點,12個小時里只有兩次休息,一次是早上10點可以有20分鐘喝水時間,另一次就是中午的半小時午餐時間。有時,礦山室外溫度可能高達50度以上,而工人就把加了電解質的水袋背在身上,方便及時補充水分,以免脫水。即使是能夠忍受這一切艱苦,如果英語不足夠流利,還是難以勝任,因為在礦山現場駕駛車輛時經常需要通話提醒附近的同事,以免發生事故。
西澳礦業人力短缺并非始于今日,隨著金融危機之后礦業投資的恢復,短缺日益嚴重。對于在澳大利亞投資的外國公司來講,好消息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對此也開始重視,有意修改政策。根據《澳大利亞金融評論》11月18日報道,預計西澳短缺的礦工可能高達3.5萬人,聯邦政府因此有意放松對外來勞工進入澳大利亞的限制,以保證人力短缺不會對其他行業造成影響。
除了由于缺乏經驗,華東一認為,過去幾年礦業繁榮帶來的各種成本上升,是意料之外的變化,很難提前判斷。以卡車輪胎為例,必須提前兩年下訂單,因此,現在就必須要預訂2013年的卡車輪胎,不然到時有錢也買不到。
屬地化管理
對于半途接手項目的華東一來講,預算還不是最難控制的,更重要的是找到合適的人,并讓他做合適的事。今年5月21日,中信泰富礦業CEO巴里·費茲杰拉德(Barry Fitzgerald)辭職,其職責由華東一兼任。
一位2009年4月離職的中信泰富礦業前員工告訴本刊記者,感覺當時公司管理比較混亂。中方管理者與當地員工之間由于文化差異產生的矛盾,一度引起澳大利亞媒體關注。
而據華東一介紹,現在情況已經改善,與工人的關系“越來越好”,因為公司一直堅持“屬地化”特色的管理。
目前中信泰富礦業將近680名員工中,來自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華語地區的60余名,從中信集團派出的僅7人,其余均為當地員工。
通過“澳人治澳”,華東一的主要職責就是對各個部門和業務負責人的監督與管理。至于工會,并沒有給中信泰富制造什么麻煩。華東一稱,至少在他接手以來并沒有出現過罷工事件。
西澳大學教授理查德亦認為,在目前人力短缺的情況下,工會起不到太大作用,因為基本上工人提什么要求都能得到雇主的滿足,所以不需要工會代表他們來和資方提要求。
在現場3000多名工人中,中信泰富礦業從國內調來的工人不過十來位。在中澳鐵礦項目礦山現場,感覺與澳大利亞其他本地公司經營的礦山沒有絲毫差異,除了午餐時餐廳里幾位中國工程師和他們帶來的中國菜,是一般澳大利亞礦山沒有的。
回到珀斯的辦公室里,墻上仍可以看到中信集團以往和現任董事長的畫像,以及一句“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的口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