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保誠5月17日公布的配股方案,其在香港和新加坡介紹上市之后,將以每2股舊股供11股新股的比例,在倫敦、新加坡和香港三地發行約139億股新股,集資約145億英鎊。每股發行價為104便士(約11.78港元),較該股當時收盤價折價80%,較新股發行后的理論除權價低39.3%。
這意味著,若原股東參與供股,其每持有保誠1股需要再付出572便士,并且即使全額參與供股,其權益也將因為保誠于供股后向AIG發行新股以充當并購代價的一部分而被攤薄10.9%;如果完全不參與供股,其權益更將一共被攤薄86.3%。
可惜,保誠雖勉強搭好了集資的平臺,大股東方面卻頻頻傳出要阻止保誠通過供股與并購的聲音。除了供股會導致股東權益遭受大比例攤薄外,價格過高是阻撓的最主要原因。
在4月份,市場便傳出了收購價格過高,并且部分股東打算在6月7日的股東大會上阻止交易的聲音。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是持有保誠12.04%和6.39%股份的前兩大股東資本研究與管理公司(Capit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和貝萊德(Black Rock)公司,以及持有保誠0.2%股份的海王星投資管理公司。前者放出要在股東大會上投反對票的信號,并且還打算邀同英國其它保險公司分拆保誠于歐洲的業務,后者則發起了稱為“保誠行動集團”的拉票行動,試圖說服25%的股東參與阻止交易。
海王星投資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Robin Geffen表示,“保誠的股東用355億美元去買一個現在每年僅能產生16億美元利潤的公司,價格太貴了。”
該公司5月初支持創辦了一個名為“保誠行動集團(Prudential Action Group)”的網站,希望通過此網站說服保誠股東在6月7日的股東大會上投反對票,并接受網絡和電話登記統計反對收購的股東數量。“我們的目標是集結超過25%股份的反對者,以在6月7日保誠股東大會上阻止該交易。”該機構稱。
4月中旬至5月底,歐洲債務危機的加劇使全球金融市場再受打擊,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和恒生指數均下挫超過12%。市場因此更加確信,保誠當初所定的355億美元收購價相對于當下的市場狀況而言“太貴了”,這更加劇了股東的反對聲音。
迫于股東的巨大壓力,保誠無奈于5月28日與AIG重啟談判,試圖削減收購價格至304億美元,但這一要求在6月1日被AIG明確地拒絕了。
交易宣告失敗后,海王星投資管理公司在保誠行動集團網頁上表示,“交易的終結是常識的巨大勝利。”
3.友邦波折路
2008年9月爆發的金融海嘯,使得AIG深陷泥潭,背上巨額債務,不得不靠美國政府出手相救,其未償還的政府救助達1292億美元(AIG接受的政府救助高達1823億美元)。而在AIG公布的2009年第四財季業績中,共虧損89億美元,造成虧損的原因之一,就是因償還政府貸款所致。
為了保住旗下最關鍵的兩塊資產——友邦保險和美亞保險,AIG讓兩家公司在2009年先后單飛,而后為了籌集資金,AIG設計了兩條腿走路的戰略:一是出售友邦保險和旗下第二大海外人壽保險業務——美國人壽保險;二是分拆,讓友邦單獨上市籌集資金。
AIG曾在2008年對友邦49%的股權進行拍賣,后因買家出價過低,轉而極力推進友邦保險的分拆自救和上市計劃。
一切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包括承銷商的確定、募集金額,以及將香港作為上市地點,在港上市的資產總值600億美元,包括其在亞洲15個國家及地區的資產,客戶規模約有2000萬名,而香港是其業務的核心地帶。
據友邦此前披露的上市進程,友邦本計劃在2010年3月底赴港進行上市聆訊,4月招股,最快4月底掛牌,集資額最高可達200億美元(約合1368億元人民幣),有可能成為繼工商銀行2006年在港上市以來集資額最大的新股,而200億美元的數字也超過了此前市場預期的50億至100億美元。
上市幾乎成定局之時,保誠殺出,擬以355億美元收購友邦,AIG隨即將上市計劃擱置一旁。除了出售較之IPO在時間和流程上的簡化,355億美元對 AIG來說無疑是個頗具誘惑力的數字。一年多以來,AIG為了償債正四處變賣資產,巨額現金的作用在這個時候對AIG的幫助更為直接。
而與此同時,AIG旗下其它資產的出售并不順利。2009年10月13日,AIG與香港中策集團及博智金融控股簽訂出售協議,欲將其持有97.57%股份的臺灣南山人壽以21.5億美元出售給后兩者組成的財團。但時至今日,該交易仍未通過臺灣地區監管當局的審批,南山人壽內部員工也動作頻頻欲阻止并購,而并購的最后期限7月12日卻即將到來。南山人壽成立于1963年,是以總賬面價值計算臺灣最大的壽險公司,以保費收入計算為臺灣第三大壽險公司。
彼時對于急于償還美國政府1800多億美元巨額救助金的AIG來說,以合適的價位剝離友邦資產是一個合理的選擇。特別是在市況不定,上市融資面臨一定風險的情況下。而對于保誠來說,該公司一直在尋找亞洲市場的擴張機會,而該策略也是保誠歷來推行的戰略重心之一。
2009年,友邦的內含價值為220億美元,按保誠的說法,在亞洲僅次于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列第三位。保誠評價稱,友邦在亞洲的優勢是:廣泛的地域份額和規模、強大的品牌、多渠道和專用銷售渠道、龐大的有效保單、專注于傳統產品,及強勁的資產負債管理和資產管理。
以中國為例,按照保誠披露的數據,友邦中國目前的商業價值為12億美元。2009年,友邦中國公司的保費收入為1.88億美元,期繳保費占比達 91%;98%的保費來自保障型產品和分紅險,投資型產品保費只占了2%,并擁有25800名代理人;其2010年一季度保費同比增長16%,稅前新業務保費同比增長32%。
倘若回到早些時候,保誠即使提出303.75億美元收購意向,其進賬也高于友邦的上市融資預期,可以幫助AIG一解燃眉之急,想必也能得到認可。然而,金融市場一日千變,現今情形已大不相同。
雖然AIG并未說明拒絕保誠集團修改后收購提議的原因,但AIG首席執行官羅伯特·本默切(Robert Benmosche)6月1日曾在內部稱,“與3月份相比,我們將在有關出售友邦保險的問題上擁有更多種選擇。”
美國財政部發言人Andrew Williams于當地時間5月28日表示:“財政部并沒有考慮過355億美元以外的價格,友邦是個能產生可觀利潤的有價值資產。”
一如既往的優秀業績也許只是AIG不忍出售友邦的原因之一,更深層的原因則在于出售與上市究竟給友邦的股東和管理層帶來了什么。
當保誠剛剛高調表示要收購友邦時,一位深度參與友邦上市的業內資深人士就提示說,友邦的管理層絕對不希望被收購,他們更希望能掌控自己打下的江山,而股東則希望見到“快錢”,在這樣的角力中,資本力量占了上風。
但保誠和AIG在蜜月期的時候,顯然都沒有預期到希臘主權債務問題能如此之快地將危機核心由美國轉向歐洲。AIG似乎已經挺過了最艱苦的時期,而身處倫敦的保誠進入了風暴眼。
一位常駐美國的金融分析人士稱,“出售也許可以解決暫時的問題,但倘若一時脫手,將來AIG再想奪回辛苦耕耘多年的亞洲壽險市場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而它代表的是美國的利益,況且現在尚有喘息的機會。”
顯然,AIG的董事會也知道,已經過了斷臂求生的時刻,再去賣掉下金蛋的母雞并不是一個好的選項。這次管理層和股東站在了一起。
4.前程未卜
無疑,友邦上市可以使AIG保住控股權,也能最大程度地穩定管理團隊。
據彭博社報道,美國國會監督小組(Congressional Oversight Panel)在10日的一份報告中援引與財政部首席重組官米爾斯坦(Jim Millstein)的對話表示,AIG可能會在香港為友邦尋求IPO。由沃倫( Elizabeth Warren)執掌的美國國會監管小組表示:“財政部官員早前已經向該委員會暗示,相信AIG能夠通過其它方式覓得這355億美元,不排除通過IPO的策略。”
AIG首席執行官羅伯特·本默切(Robert Benmosche)在上周向其員工表示,將考慮剝離友邦,在剝離方面有很多選擇。而有知情人士透露,AIG已經與潛在的友邦少數股東進行溝通,包括卡塔爾投資局(KIA)、淡馬錫控股和渣打銀行等。
尚不清楚的是,若友邦進行IPO,是否還會聘用此前選擇的承銷商。AIG曾選擇花旗集團、瑞士信貸、高盛、美國銀行美林、瑞銀集團、建銀國際和工銀國際承銷友邦保險IPO,并已選定德意志銀行與摩根士丹利作為友邦IPO的聯合全球協調者。
有人將交易失敗歸咎于AIG拒絕降價導致。稱若得到新加坡淡馬錫和中國投資公司等主權財富基金,以及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等戰略投資者的保證,許多投資者對重拾友邦在港上市計劃有強烈的興趣。
分析人士稱,如果友邦初步銷售45%的股份能籌得140億美元,其市值就將達到311億美元,相當于它已披露的內含價值的1.5倍,與韓國三星人壽相差無幾——自上月掛牌上市后,三星人壽的交易價格一直穩定保持在內含價值的1.3倍,而友邦接下來還可以分批出售更多股份。
但是,目前尚不能排除潛在買家對友邦再度發起并購的可能性。上周意大利保險公司Assicurazioni Generali SpA就表示,如果友邦不選擇上市,該集團可能考慮發起并購。分析師認為,如果未來有新的買家出現,估計報價將會在此基礎上提高,而為了將優質資產賣出好價錢,美國財政部有可能調整要求AIG償還貸款的時間。
但一國內壽險業資深人士評價認為,“除非友邦選擇上市計劃,而不是出售資產,否則,任何一家外資公司購買了友邦都不可能再保留它在中國的獨資身份,這是監管規定嚴格要求的。”
2004年6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規定,外國保險公司與中國的公司、企業合資在中國設立壽險公司時,外資比例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0%,且外國保險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合資壽險公司股份,不得超過這一比例限制。
叱咤保險業多年的AIG前掌門格林伯格用了近30年的時間鋪墊在華開設獨資壽險公司的道路——從1975年第一次乘專機飛抵中國與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商討索賠與再保險協議,到1980年雙方在百慕大注冊“中美國際保險公司”,各占50%股權,再到1989年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在與中國各方的預熱與溝通上,可謂用心良苦。
1992年,友邦保險終獲得在上海設立獨資分公司開展壽險業務的權利,從而成為首家在華開展業務的外商獨資壽險公司,而在WTO談判中,格林伯格也費盡心機力保友邦在華的唯一獨資地位。
“面對中國潛力巨大的壽險市場,當年沒有一家國際保險巨頭不想設立獨資公司,因為他們都不缺錢,而合資公司成立后很多中外股東都出現了大大小小的矛盾,友邦獨有的獨資公司模式則不存在股東磨合所消耗的成本。”一位早年參與合資壽險公司籌建的人士稱。
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渠道的尷尬給友邦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上提出的難題。曾令友邦引以為榮的代理人渠道的突破變得困難重重,自2007年以后,友邦無法在中國開設新的分支機構,現有的分支機構也難以通過分公司改子公司實現中國區并表。
因此,究竟采取哪一種方式處置友邦,需要AIG權衡多方面因素。
事實上,一年多來的波折反復已經使友邦的業務受到影響。在中國,2010年一季度,友邦首次被其它外資保險公司超越,退至第二位,居第一位的中意人壽保費收入31.76億元,而友邦僅為19.28億元,在外資保險公司一季度集體增長達51%的情況下,友邦中國的增長率僅為3.43%。
而友邦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也呈下降趨勢,從2009年保費收入占外資壽險公司總保費的18.86%降至今年一季度的11.09%,而在2006年至2008年,友邦的保費收入均占到外資壽險公司的20%以上。
一些微妙的舉動顯示出AIG保持友邦獨立品牌的傾向。友邦仍在繼續進行亞洲區域內的廣告投入,本報記者獲得的資料顯示,以北京地區為例,友邦已安排了5-10月在樓宇、地鐵、電視、網站四大渠道的廣告計劃,包括王府井繁華地帶的樓宇廣告、主要地鐵線路燈箱廣告和北京衛視重點時段的廣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