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3月29日消息,市場稱建設銀行的集資方案有待公布,該行傾向采用其余大型銀行——中行和工行的方式,即發行若干數目的A股可換股債券,并只在H股配售股份,而不再在A股再融資。
據香港媒體報道,建設銀行的集資方案有待公布,不過上周已有報道指,該行傾向采用其余大型銀行——中行和工行的方式,即發行若干數目的A股可換股債券,并只在H股配售股份,而不再在A股再融資。這與中小型銀行——交行和招行在A、H股市場同步供股的集資方式不同。多名分析員認為,這主要與A股市場對再融資的承受能力較低有關。
“A股投資者不太成熟,他們對再融資的接受能力較低。”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楊青麗表示,大型銀行只在H股配股,相信是考慮到A股投資者接受不了,“現在他們(大型銀行)不在A股進行配售,一般投資者視為好消息,他們不在意自己的股權被攤薄。”此外,在H股配售的效率亦較佳,毋須經過內地重重機關的審批。
A股再融資承受能力有限
從目前已經宣布集資方案的內地銀行來看,融資模式主要分為兩大類﹕中小型銀行在A、H股兩地同步供股,三大國有銀行則只在A股發可換股債券,并只在 H股進行配售。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郭田勇指出,大型銀行的融資規模較大,對A股市場的沖擊較大,對銀行本身的股價走勢影響亦較大。
以招行和交行為例,其融資規模分別為220億元(人民幣??下同)和最多420億元。但中行和工行本身的股本基礎龐大,若增發20%H股,牽涉金額已分別達546億和940億元。
至于國有銀行大股東,即中央財政部和中央匯金,會否參與融資計劃,也是市場焦點。惟楊青麗相信,只要政府能夠保留控股股東地位,是否參與集資都沒有所謂,相信亦不是大型銀行舍棄A股、取道H股集資的原因。政府對三大行的持股量介乎57%至70%,而今次集資潮對每股權益攤薄效應較小,即使不參與集資也不會損害絕對控股地位。